東京畫廊+BTAP七十年:亞洲藝術的自我覺醒

2020-12-05 澎湃新聞

原創 裴剛 雅昌藝術網

在東京畫廊從1950年至今的70年曆程中,先後推動日本「書象」「具體」「物派」、韓國「單色畫派」,於80年代後積極推動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間的發聲。2002年北京空間(BTAP)舉辦的「北京浮世繪」、「念珠與筆觸」等大型學術展覽,為前進中的中國當代藝術提供了動力和研究的坐標。正如田畑幸人將畫廊定位為「一個有著無限可能和想像力的實驗性空間」一樣,為覺醒中的亞洲藝術提供展示空間和研究運營的平臺。

「還會與你相見——東京畫廊+BTAP 70周年特展」展覽現場

本周,坐落在北京798藝術區的東京畫廊+BTAP舉辦的「還會與你相見——東京畫廊+BTAP 70周年特展」啟幕。在畫廊成立70周年之際,東京畫廊的北京空間以特展的方式開啟東京畫廊+BTAP極具意義的一年。邀請了東京畫廊成立至今合作過的徐冰、蔡國強、隋建國、丁乙、方力鈞、劉小東、王玉平、王舒野、葉劍青、曾健勇等39位中國藝術家參展,展出作品包括繪畫、雕塑、裝置、影像在內的八十餘件作品。今年東京畫廊+BTAP會在日本東京和中國北京的兩個空間舉行紀念畫廊70周年的系列展覽。雅昌藝術網藉由此次展事,管中窺豹。

東京畫廊+BTAP總監 田畑幸人

從懂事起,我周圍就是藝術的世界,在我考慮什麼是藝術之前,我的世界裡就已經充滿了藝術。

——田畑幸人

1950年——1960年 關鍵詞:抽象藝術

田畑幸人回憶父親為什麼會開畫廊:「因為當時生活很貧困,雖然當時戰後社會是一片狼藉,但是還是有很多人願意拿錢出來買畫。我和哥哥在整理過去的東西時,發現了最初的帳本,一看非常震驚,當時銷售相當好。日本普通的工薪階層當時能夠拿到的工資是一個月5000日元,就有銷售額一幅畫可以賣到100萬日元。這個現象非常有意思。」

50年代東京畫廊(東京)街景

在東京畫廊+BTAP總監田畑幸人的認識裡,不是因國家富裕才產生藝術,而是因為在貧窮的時候大家都有一個夢想,人們在實現這個藝術夢想過程中,國力才逐漸增強了。

戰後的東京,唯有銀座的幾棟建築,其他地方還在戰後廢墟的重建過程中。田畑幸人的父親山本孝(Takashi Yamamoto)1948年在銀座成立「數寄屋橋畫廊」的時候,銀座僅有7家畫廊,包括戰前有四家,戰後的3家。以經營古董和寫實主義繪畫為主。1950年12月數寄屋橋畫廊更名為「東京畫廊(Tokyo Gallery)」。這一年田畑幸人出生。

齋藤義重(左)、瀧口修造(中)、山本孝(右)1958

在1950年代,東京畫廊主要關注「抽象藝術」。從「數奇屋橋畫廊」更名為「東京畫廊」之後,山本孝(Takashi Yamamoto)將關注點放在日本前衛藝術,成為當時日本東京僅有的從事當代藝術的現代意義上的畫廊,在藝術家齋藤義重(Yoshishige Saito)的影響下,經營的尤以抽象繪畫藝術家為主,其中包括畫廊開幕首展的鳥海青兒(Seiji Chokai),以及多次做展覽的三橋健(Takeshi Mihashi)、佐藤敬(Kei Sato)脇田和(Kezu Wakita)、加山又造(Matazo Kayama)、齋藤義重(Yoshishige Saito)等。

齋藤義重(Yoshishige Saito)個展第一回 齋藤義重在東京畫廊 1958.11.5

其中,1958年11月5日-15日東京畫廊為齋藤義重(Yoshishige Saito)第一回個展至今,東京畫廊已經為齋藤義重舉辦了14次個展,為日本抽象藝術同步於國際藝術鋪路。

田畑幸人(右一)和策展人馮博一(左一)、藝術家張小濤(中)東京畫廊經理遲麗萍(右二)

我父親1950年創辦了東京畫廊,從我是孩童時代開始,家裡就經常會有藝術家來小住一段時間,記得經常還有藝術家在我家創作。所以8歲的時候看到齋藤義重的抽象畫作品的時候,我很自然就接受了,12歲時候看到豐塔納的作品覺得很有趣,這種生活經驗讓我在日後可以無差別的欣賞具象、抽象、雕塑、水墨及一切形式的藝術。

——田畑幸人

1960年代 關鍵詞:世界的「新表現」

進入上世紀六十年代,西方現代主義藝術風起雲湧,全球藝術發生了轉折性的改變。同期的極少主義出現並流行於20世紀50--60年代,當時山本孝在遊歷歐洲時看到盧西歐·豐塔納作品,決定將西方最新的藝術形式帶到日本,1960年代起,東京畫廊為很多國外藝術家舉辦了在東京的首展,其中包括奧地利國寶級藝術家Hunderwasser(百水先生)、以及極負盛名的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盧卡斯·豐塔納(Lucio Fontana)、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而這幾位藝術家在東京舉辦展覽一時也成為1960年代歐洲藝術界的話題。

趙無極個展現場及畫冊 1961

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個展海報1962

白髮一雄(左)1962

另一方面,繼續1950年代日本前衛藝術的高度成長,「新達達主義」、「Hi Red Center」等藝術團體在60年代成立,日本當代藝術進入高度成長轉型期,東京畫廊也在第一時間回應並未這些先鋒藝術家們舉辦了展覽。日本「新藝術」也廣受國際關注,有MOMA組織策劃的,包含了46位日本藝術家的「The new Japanese painting and sculpture」展,從1965年4月起一直到1967年5月在美國多地巡展,並於10月17日-12月26日在MOMA展出,是日本新藝術在國際的一次集體亮相。

山本孝(中)、岡本太郎(右)1961

1960年代日本的藝術表現為一系列在先鋒藝術旗幟下的實驗,但在1970年代,這個熱度有所下降,很多年輕藝術家也開始出國發展,日本國內進入以「物派」為主導的安定成長期。隨著跨國集團進入日本,一些熱愛藝術的美國人開始購買日本當代藝術,也帶動了日本當代藝術市場的發展,東京畫廊甚至為此創造了「微沙龍」展覽形式向這些藏家推薦作品。而隨著戰後藝術的重心從歐洲移到紐約,藝術界的重心也從現代轉移至當代。在這樣的背景下,東京畫廊開始將目光從日本藝術家轉移至整個亞洲,山本孝同中原佑介一起遊歷了亞洲的很多地方,最終挑選了幾位韓國藝術家在東京畫廊做展覽,南韓當代藝術開始成為東京畫廊的重要板塊之一。

盧西歐·豐塔納(Lucio Fontana)個展現場1962

70年代我進入大學,我父親建議我多看中國傳統字畫,一次看完宋元繪畫展,我大受感動,從那時以後開始頻繁參觀奈良、京都的中國古美術展覽。1973年,我進入東京畫廊工作,作為我父親的助手開始往返於日韓和韓國當代藝術家們進行交流,在此過程中,強烈感受到了亞洲的重要性和亞洲文化的深厚魅力。

——田畑幸人

1970年——1980年代 關鍵詞:亞洲化

1970年代,為「物派」藝術家群體的推出貢獻尤多。畫廊通過金煥基、李禹煥等人,開始關注韓國當代藝術的發展,為韓國當代藝術的迅速崛起給予了很大幫助。

彥坂尚嘉(Naoyoshi Hikosaka)第一回1981(彥坂尚嘉於1974年出版的《復興·新興藝術的位相》一書,是第一次提出「物派」這個詞彙。)

作為與亞洲當代藝術一起長大的田畑幸人,青年時代一直在學習和研究歐美當代藝術,他也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亞洲當代藝術想要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多麼艱難。伴隨著1960年代至1970年代日本和韓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和崛起,田畑幸人認為亞洲的當代藝術充滿著希望。在此過程中,他愈發了解日本和韓國的傳統文化,也愈發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了濃厚的興趣。但因為當時中日兩國之間還沒有建交,以至於他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狀況一無所知。

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個展海報1971

李禹煥個展現場 1973

榎倉康二個展海報及現場 1978

70-80年代,畫廊一直在從事歐美、日本和韓國的當代藝術。1989年2月初有幸認識了徐冰先生,讓我非常感動,於是真正地開始了同中國當代藝術的交流。隨著不斷的深入了解,我確信中國當代藝術的未來的重要性,在日本為中國當代藝術和藝術家們做展覽,並於2002年在北京開設了BTAP這個空間。

——田畑幸人

白髮一雄(Kazuo Shiraga)個展第四回1980

小清水漸(Susumu Koshimizu)個展第三回1988

1980年——1990年代 關鍵詞:新自由體制

「我父親從60年代後就開始向日本介紹歐美藝術家。70年代後他開始就關注亞洲文化,這給我非常大的影響。因為父親的影響,我也一直在韓國、日本、東南亞尋找亞洲文化,最終在中國發現了自己一直嚮往的亞洲文化。」田畑幸人1989年2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現代藝術大展」上看到了徐冰的作品《天書》,當時他覺得自己一下子發現了一顆鑽石!在日本人普遍關注歐美藝術的時候,他認識到中國未來有著無限的可能性。

齋藤義重(Yoshishige Saito)個展第九回 1980年

作為將關注點放在亞洲當代藝術的東京畫廊來說,1980年代開放的中國是不能忽視的重要部分。1989年1月,在中國美術館展出《89現代藝術大展》期間,田畑幸人到訪了中國北京,並參觀了展覽,開啟了東京畫廊對中國當代藝術的介紹。

黃銳個展《越界語言:Huang Rui's Chinese story》現場 2003年

1972年,中日兩國政府積極推進恢復邦交正常化,並共同籤署了《中日聯合聲明》,構建兩國政治互信,重啟雙邊對話。直到中國改革開放之後,1980年代初中日兩國之間互派留學生漸成風氣,很多中國當代藝術家此時旅居或造訪日本,諸如黃銳、蔡國強等,田畑幸人與他們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正是通過他們的介紹,田畑幸人開始了解和熟悉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狀況,也因此對這個古老而幅員遼闊、文化和思想資源豐富的國家的當代藝術的發展,充滿了無限的期待。1989年2月,在得知中國美術館正在舉辦現代藝術展時,田畑幸人迅速決定來北京參觀展覽併購買了楊詰蒼、王廣義、徐冰等人的作品,並於1989年7月,主要用這些作品在畫廊策劃舉辦了名為「中國當代藝術進行時」的展覽,這也是中國當代藝術首次在海外展出。

中國現代美術「今」展 展覽現場 1989/7

父親的卓越遠見還體現在他從1950年代開始就確信了亞洲的重要性。1961年舉辦了趙無極的展覽,1968年舉辦了李禹煥的展覽,1975年開始以樸棲甫為首正式致力於韓國當代藝術的研究,當時,歐美藝術席捲全球,關注亞洲的人極少,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父親依然不為所動,對亞洲的重要性深信不疑。我在父親身邊受到了極大影響,1988年父親去世的半年後,也就是1989年2月,我第一次來到北京,與中國當代藝術結緣,親身感受到了中國當代藝術的衝擊和未來性。我在北京開設空間的時候就想在北京做一些東京做不了的事情,日本人當時對亞洲全無興趣,如果想考慮亞洲的未來,在中國有一個空間無疑是最好的選擇,而我至今仍然確信中國當代藝術的未來。

——田畑幸人

1990年——2000年 關鍵詞:藝術和社會

菅木志雄(Kishio Suga)個展第九回 1996

1990年代,整個亞洲的當代藝術蓬勃發展,韓國在1995年開啟了光州雙年展,東京畫廊也在進一步接觸中國當代藝術,越來越多的中國藝術家出現在東京的展覽目錄中。另外一方面,藝術越來越多的介入社會中,在日本國內和國外都發生了很多相關藝術項目,東京畫廊也參與了很多。其中用庫房作為藝術空間日漸成為藝術介入社會的潮流,東京畫廊也在1990年代成立SOKO Tokyo Gallery。

徐冰(Xu Bing)個展第二回1997年

2000年——2010年 關鍵詞:傳統與現代

「不是因國家富裕才產生藝術,而是因為在貧窮的時候大家都有一個夢想。我們想實現這個夢想,在實現這個藝術夢想過程中,國力增強了。」田畑幸人1989年剛來中國的時候,看到人們的生活水平還非常低,在那種情況下他見到很多追求藝術的青年。雖然生活非常的辛苦,但是他們在追求自己的夢想。當時就覺得也會像日本一樣,果然中國經濟發展以後他們就像日本一樣發展起來。

21世紀的全球藝術領域,媒介和價值觀更加多元,東京畫廊非常有前瞻性地關注到新一代年輕藝術家和新的藝術方向。2002年田畑幸人在北京開辦BTAP,策劃了一系列實驗性的展覽項目,積極向世界推廣中國當代藝術。

《念珠與筆觸》現場 2003年

在2002年3月決定在北京大山子798藝術區設立東京畫廊+BTAP的前身北京東京藝術工程之前,田畑幸人頻繁往返於中日之間,為徐冰、蔡國強、黃銳等藝術家在畫廊策劃舉辦個人展覽,到訪藝術家的工作室,考察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創作狀態,與孫良、隋建國、費大為、尹吉男等藝術家和批評家交往,併購買了大量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在田畑幸人看來,中國當代藝術展現著充沛的活力和可能性,他致力於推動建立日本、韓國和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之間的聯繫,期待建構由日本、韓國和中國當代藝術家共同確立的亞洲藝術的語言和思想體系,與歐美當代藝術的思想體系形成共生的並置關係。在經過10多年的考察之後,田畑幸人於2002年7月決定在北京大山子798藝術區設立東京畫廊的北京空間。

在2002年3月決定在北京大山子798藝術區設立東京畫廊+BTAP的前身北京東京藝術工程之前,田畑幸人頻繁往返於中日之間,為徐冰、蔡國強、黃銳等藝術家在畫廊策劃舉辦個人展覽,到訪藝術家的工作室,考察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創作狀態,與孫良、隋建國、費大為、尹吉男等藝術家和批評家交往,併購買了大量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在田畑幸人看來,中國當代藝術展現著充沛的活力和可能性,他致力於推動建立日本、韓國和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之間的聯繫,期待建構由日本、韓國和中國當代藝術家共同確立的亞洲藝術的語言和思想體系,與歐美當代藝術的思想體系形成共生的並置關係。在經過10多年的考察和藝術家黃銳大力的推動引薦之後,田畑幸人於2002年7月決定在北京大山子798藝術區設立東京畫廊的北京空間。

《Mad 建設中》展覽現場 2006年

2002年10月,東京畫廊+BTAP798藝術區陶瓷三街。在田畑幸人的執掌下,北京東京藝術工程的發展方向旨在策劃一系列實驗性的展覽項目,積極向世界推廣以中國、日本和韓國為中心的亞洲當代藝術。田畑幸人將其定位為一個有著無限可能和想像力的實驗性空間,是一個永遠在進行中的研究項目。之後,東京畫廊+BTAP大膽而頻繁的實驗性展覽,贏得了中國、日本、韓國以及歐美當代藝術界的讚賞,在大山子798藝術區成為亞洲當代藝術領導核心的進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田畑幸人對此曾回憶道:「我們充滿了熱情和信心將大山子這個曾經是一個工業廢墟的地方,建設成為完美的藝術展覽區域,是基於此東京畫廊+BTAP才能夠不斷地獲得成功。」

物派藝術家聯展《what is Mono -Ha 》展覽現場 2007年

在田畑幸人的引領下,東京畫廊+BTAP成立至今的16年間,共策劃實施了106個展覽項目,可以分為兩個類型:一種是為何雲昌、林天苗、宋冬等30餘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筱山紀信、北川宏人、松浦浩之、宮澤男爵、鈴木伸吾等10多位日本當代藝術家舉辦的個人展覽項目;一種是比較大型的學術性展覽項目,包括「北京浮世繪」、「念珠與筆觸」、「什麼是物派」等,都在中國當代藝術界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2010年代——至今 關鍵詞:「新·朦朧主義」

東京畫廊+BTAP 新朦朧主義系列展覽《整體與觀看》2019年

在東京畫廊的70年裡,東京畫廊的展覽不只局限在當代藝術領域,一系列打破傳統藝術和當代藝術界限的展覽,都在試圖探索日本和亞洲藝術的「根」。2013年後,東京畫廊+BTAP更是策劃一些列「新·朦朧主義」展覽推進對亞洲當代性的探索。

王舒野 時空裸體 · 即(116)墨、麻紙 114×83cm 2018

朱建忠 空.度2019-2 34×45cm 紙本水墨 2019年

葉劍青 清谷 100 x50cm 布面油彩 2019

雖然畫廊也是個可以賺錢的行業,但在田畑幸人心裡,就賺錢而言,畫廊培養藝術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才是更有意思的。他說:「這個話說出來可能我的家人、老婆、孩子不太高興,但是畫廊的事業在這兒。作為我個人來講,我只需要有一個住的地方,有一輛車,我對物質沒有太大的追求,如果我有十萬塊錢,我寧願去買一個畫家的畫。世界經濟處於低迷的狀態,而真正的藝術家就是在經濟低迷的狀態下才會湧現出來,所以十年後、二十年後世界的藝術在亞洲。」

「還會與你相見——東京畫廊+BTAP 70周年特展」展覽現場

隋建國 雲中花園-島嶼17#,光敏樹脂3D列印,55x38x18cm,2013

蔡國強 胎動(草圖9)火藥、紙 50×65cm 1990

方力鈞 2013-2019春 紙本設色138x72cm 2019

高孝午 寵神-獅 鑄銅著色 81x77x126cm 2017

曾健勇 諸野之餘 紙本設色 50x50cm 2020

張天幕 我曾經以各種形態存在過 之打破砂鍋問到底 109x86x31cm 棉布、填充棉、鐵絲、發泡膠 2020

馬樹青,丙烯綜合材料木板36X36cm《無題2020.D2》年份2019-2020

徐冰 銅鳳凰 - 鳳 青銅雕塑(銅綠著色)142.9 x 36.8 x 38.1 cm 2016年-至今

杭春暉 被形式遮蔽的信息-No.22 36.5x118cm 綜合材料 2018

艾安 白皮書 木板坦培拉 28x34cm 2020

丁乙 十示 2020-B1 手工紙上丙烯、水溶性彩鉛、鉛筆 56×38cm 2020

黃銳 無題(禪空間系列)80×95cm 布面油畫 2020

金沙 向大師致敬-尋找皮埃羅·戴爾·波拉約洛 絹本設色 51cmx45cm 2010

李寧 林中路·一 紙本水墨 44×41cm 2013

李益 W 50x50cm 綜合材料 2016

林於思 星空 紙本水墨 46x35cm 2020

劉慶和 愛你 42×55cm 2017 紙本水墨

劉小東 青春期之一 76x97cm 布面油畫 2014

邱世華 無題4 中國畫紙,水油顏料 18.5x31.7cm 2000

唐暉作品

王玉平 男-女 76x56cm 紙本木炭 2018

魏久捷 無人之境·行雲NO1 39X42cm.絹本設色.2019

吳強 穀雨圖 57x10.5cm 絹本水墨 2019

楊勳 綠湖湧入幕夏 40x30cm 布面油畫 2020

楊迎生 寒山 19號 藝術微噴 _ Hahnemuhle 德國版畫紙 60X46cm 2017

嶽敏君 春眠不覺曉 紙本水墨 34×70cm 2019

張詮 竹影17 44×96cm 紙本水墨 2020

張天軍 翡翠谷,2020,80x60cm,布面丙烯

張小濤 無題,紙上水彩56x76.2013

朱金石 草地上的野餐8 布面油畫50cm×60cm 2011

朱嵐 油畫棒系列 N.1 油畫棒 38×26cm 2015

結語

田畑幸人把「特殊化經營」,不隨波逐流作為畫廊得以傳承和成就的核心。他認為中國仍然在發展的過程中,市場會越來越龐大。雖然這個市場問題有很多,等這些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最終解決,會成為國際性的大市場。他一直在持續推介的「新朦朧主義」系列展覽的真實的目的是希望亞洲人的自我覺醒,也希望亞洲能在這次疫情之下重新找回自信。

註:圖片來自東京畫廊,感謝東京畫廊在文章編輯撰寫過程中圖片、文字的大力支持!

- END -

原標題:《畫廊故事特稿 | 東京畫廊+BTAP七十年 亞洲藝術的自我覺醒》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東京畫廊「特殊化經營」的70年
    作為日本以及亞洲第一家從事當代藝術的畫廊,成立於1950年的東京畫廊已經走過了70個年頭,2020年東京畫廊+BTAP將在東京和北京的兩個空間舉行紀念畫廊70周年系列展覽。北京空間將用本年度首展「還會與你相見——東京畫廊+BTAP70周年特展」開啟對東京畫廊+BTAP極具意義的這一年。
  • 全球十大頂級畫廊!藝術鑑賞、收藏必看的品味指南!
    Lisson Gallery裡森畫廊(Lisson Gallery)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和歷史最悠久的國際當代藝術畫廊其中之一,從創辦至今,裡森畫廊一直致力於發展較為年輕一代的藝術家。1967年,裡森畫廊由尼古拉斯·勞格斯戴爾建立,它開創了早期最重要的極簡和概念藝術家生涯,同時為多個著名亞洲藝術建立國際聲譽。
  • 日本藝術家岡本信治郎個展在東京畫廊+BTAP展出
    8月15日,日本藝術家岡本信治郎(Shinjiro Okamoto)個展在東京畫廊+BTAP展出。此次展覽展出岡本幸治郎從1954年以來的,在創作各個階段極具代表性的六件/組作品,其中包括曾在1964年獲」首屆長岡現代美術館獎展」大獎的「十個印第安人」系列作品、1966年首次在東京畫廊舉辦個展展出的「蟲世界」系列作品,以及1980年代反思戰爭創作的「櫻花」系列。這也是年初岡本信治郎去世之後,東京畫廊+BTAP對其藝術生涯的一次回望。
  • 西岸博覽會參展畫廊 | 大田秀則畫廊
    第七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將於2020年11月11日-15日在西岸藝術中心舉行。本期將介紹參展畫廊之一大田秀則畫廊並回顧其今年的精選展覽。大田秀則畫廊 上海空間外景圖大田秀則畫廊上海 | 東京 | 新加坡大田秀則畫廊1994年於東京成立,今年將迎接其26周年。多年來,畫廊通過其豐富的藝術家代理與合作項目,推廣了眾多多樣化的藝術家們,包括享譽世界的草間彌生。
  • 揭秘香港巴塞爾最隱秘的畫廊成交數據|畫廊|藝術|香港巴塞爾藝術展...
    3月13日下午6時,第三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正式拉開了帷幕,全球37個不同國家和地區,共233間頂級畫廊組成的畫廊薈萃、亞洲視野、藝術探新、藝聚空間、光映現場五大專區,以及它們帶來的橫跨二十世紀初至當代的藝術作品開始公之於眾
  • 為藝術交流提供平臺,國際畫廊代表點讚ART021藝博會
    卓納畫廊創始人大衛·卓納(David Zwirner)表示,「這再次證明了中國與上海藝術市場的實力與活力,這裡的藏家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與強大的購買力。在現階段,線下博覽會在世界的其他國家還難以實現,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我們會繼續儘可能地多參加亞洲的博覽會。
  • WABC第一屆「小朋友畫廊」藝術季在紐約開幕
    海外網紐約6月1日電「六一」兒童節來臨之際,由WABC藝途公益基金會發起、美國非營利組織NOBO無界聯合主辦的第一屆「小朋友畫廊」藝術季在紐約拉開帷幕。「從孩提時代起,我就用藝術來克服挑戰,藝術在我的生活中扮演了一個巨大的角色。」展覽現場,麗莎·鮑向觀展者介紹自己的畫作,「我從大自然的美中找到靈感,這幅畫的主題是櫻花,表現了我對生活的熱情。」WABC藝途公益基金會創始人苗世明表示,WABC在中國所服務的心智障礙人士,在國外常常被稱為「特殊需求群體」。
  • 2020高雄藝術博覽會掀起南島藝術浪潮
    2020 ART KAOHSIUNG 高雄藝術博覽會將於11月20日至22日盛大展開,匯聚近40家海內外重量級畫廊,如白石畫廊、尊彩藝術中心、晴山藝術中心與紅野畫廊、新苑藝術等,約800件精選作品,並邀集藝術專業精銳策劃三場論壇,主題囊括原住民藝術的當代觀、疫情之下的藝術轉換-虛擬與實體的藝術展演
  • 全球33家畫廊參展,廣州當代藝術博覽會開幕
    12月16日上午,首屆尚天河·廣州當代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藝博會」)在海心沙開幕。藝博會邀請到來自全球33家一線畫廊參展,讓優秀藝術作品打破邊界匯聚羊城。作為天河區重點打造的城市文化品牌——尚天河文化季的精品活動,本屆藝博會將設畫廊、公共藝術、影像和論壇四個單元,通過展現作品、分享意見全方位提升天河區的藝術氛圍。
  • 東京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博物館美術館?
    首先建築師:勒·柯布西耶,東京國家美術館。國家西部畫廊位於上野公園,由法國建築師勒·柯布西耶設計(1887-1965),並於1959年完工,這是勒·柯布西耶在亞洲的一個建築項目。從西方藝術畫廊的名字,你可以了解到西方藝術畫廊的收藏,這也與東京的其他國家不同。比如國家新美術館,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前者在2007年以一個特別的展覽開幕,而後者則側重於現代日本藝術。
  • 實拍東京「心臟」——銀座,日本現代的象徵,亞洲最昂貴的地方
    銀座是東京最繁華、最奢華的購物街區,與巴黎香榭麗舍大街,紐約第五大街並列為世界三大繁華中心。這裡匯聚著世界各地的名牌商品,是購物者的天堂。銀座象徵著日本的繁榮,被稱為「亞洲最昂貴的地方」。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銀座開始成為東京最繁華、格調高雅的新潮商業中心,並因此發展成為日本現代化的標誌和櫥窗,銀座成為日本現代的象徵。在日本人眼裡,「銀座」是高級、名牌、流行、品味、信用、貨真價實、憧憬、時尚的代名詞。圖為日本東京銀座樂町傳統戶外餐廳。
  • 全球33家畫廊參展,廣州當代藝術博覽會在海心沙開幕
    信息時報訊(記者 陳川)12月16日上午,首屆尚天河·廣州當代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藝博會」)在海心沙開幕。藝博會邀請到來自全球33家一線畫廊參展,讓優秀藝術作品打破邊界匯聚羊城。作為天河區重點打造的城市文化品牌——尚天河文化季的精品活動,本屆藝博會將設畫廊、公共藝術、影像和論壇四個單元,通過展現作品、分享意見全方位提升天河區的藝術氛圍。本次活動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指導,廣州市三三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主辦,尚天河文化季組委會、廣州市城投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聯合主辦。
  • 倫敦蛇形畫廊藝術總監小漢斯在滬講座:藝術需要跨界
    倫敦蛇形畫廊是倫敦最受歡迎的現當代藝術畫廊之一。在「上海種子」第二章即將閉幕之際,7月16日,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3樓中庭迎來了知名策展人、倫敦蛇形畫廊藝術總監漢斯·烏爾裡希·奧布裡斯特(下文簡稱小漢斯),他以「21世紀的美術館」(Museums in the 21st Century)為題,介紹了他在30多年策展經歷中參加過的展覽和活動,並且和觀眾一起探討了藝術中的跨界現象及其意義。
  • 潮眼te丨玩家們最愛的 Labubu 籤約村上隆畫廊,前往東京開個展了
    品牌欄目繪畫藝術家兼潮玩設計師——龍家升,帶著 Labubu 潮流玩具,前往東京個展「This Is What It Feels Like」,將在明天 2 月 21 日隆重開幕,地址:日本東京中野百老匯3層的 HIDARI
  • 價格透明+畫廊路演,中國首個雲端藝博會「上篇」
    「線上藝博會」的一大亮點的是對於在線銷售藝術作品價格的透明化,在參展畫廊提供的作品中,大部分都直接給出清晰明確的定價或價格區間,這有別於傳統藝博會和畫廊展售詢價的方式,此舉讓藝術品價格信息變得公開透明,有助於藏家快速決策。
  • 15家知名畫廊藝術作品亮相,共生未來SYMBIOSIS 芬-FOUND 畫廊聯盟...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何鑫 通訊員 李曉亮12月8日,第二屆深圳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平行展——共生未來SYMBIOSIS 芬-FOUND 畫廊聯盟展暨互動裝置邀請展開幕式在龍崗區大芬油畫村TNT當代藝術空間舉行,
  • 2020藝術未來在臺北 當代新銳掀風潮
    【參展畫廊】法國巴黎V&E ART、Art Trop、中國共同藝術中心、韓國Keumsan Gallery、日本GALLERY CLASS、新加坡Art Xchange Gallery、臺灣宛儒畫廊、國璽天際、伊日藝術計劃等橫跨歐亞的國際畫廊,結合臺灣重要的當代藝術替代空間,例如伊通公園
  • 大芬15家畫廊聯手打造「傾斜的藝術空間」!芬-FOUND 畫廊聯盟展開幕
    12月8日下午,第二屆深圳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平行展——共生未來SYMBIOSIS芬-FOUND畫廊聯盟展暨互動裝置邀請展在大芬油畫村拉開帷幕。……12月8日下午,第二屆深圳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平行展——共生未來SYMBIOSIS芬-FOUND畫廊聯盟展暨互動裝置邀請展在大芬油畫村拉開帷幕,大芬15家畫廊聯盟代表攜手聯動,共同帶來一場具有國際範兒、藝術性和欣賞性都極高的藝術盛典。
  • 在只有色塊和脫光光的畫面裡停格|王建揚 索美畫廊推薦藝術家
    1981年生於臺北,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點開點開看視頻喔最後是唯一一位不用脫衣服也能在他布景中合照的索美畫廊策展人美軍 」,北京今日美術館 , 北京 , 中國2012 「未來通行證」, 今日美術館 , 北京 , 中國展覽(個展)2017 「範特西提克卡樂吧」, 盈藝術中心 , 上海 , 中國2015 「宅」, 椿畫廊 , 東京 , 日本 2014 「玩具大爆炸」, 百遲公園 , 香港2013 「宅La casa de Taiwán」,
  • YellowKorner——法國國際權威藝術攝影畫廊
    YELLOWKORNER由兩位志同道合的攝影愛好者Paul-Antonie Briat和Alexandre de Metz於2006年在法國創立,是全球權威的攝影畫廊,是最純正的藝術追求與品牌。近十年裡,掀起了席捲全球的藝術攝影平臺概念,現已在全球25個國家,擁有超過100家畫廊,並籤約國際權威攝影大師250多位,收納了5000多張藝術攝影作品。由著名建築師和設計師GRARD BARRAU設計的雙概念,不僅增加了空間感,更呈現個豪華不失親切感的藝術畫廊。每個畫廊都秉承YELLOWKORNER創始的初衷:成為個收藏家和藝術家之間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