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牛哞哞叫 日子「牛」起來——遼源市東豐縣那丹伯鎮新華村的故事

2020-12-24 金臺資訊

「哞,哞,哞……」伴著晨曦,走進遼源市東豐縣那丹伯鎮新華村,這裡最吸引人的不是整齊的房屋,長勢喜人的莊稼,而是家家戶戶庭院裡、房屋後或大或小的牛舍,一頭頭壯碩的西門塔爾牛悠閒吃著草兒,小牛犢靠在母牛身上。農戶們有的在割草,有的在清理牛糞,伴著「哞哞」的牛叫聲,小小的村落是那樣生機勃勃、鮮活可愛……

近幾年,新華村大力發展養牛業,加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這個只有百餘戶人家的小山村,黃牛發展已經超過1300頭,戶均3頭牛。去年,該村靠養牛戶均收入達到了4萬元。曾經傳統的農耕小村靠解放思想、人人爭先,奏響了四季小康歌,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先進村。

故事一:

鄉村瓦匠變身養牛大戶

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村裡路封了,飼料進不來,牛出欄後運不出去。從那之後,每天都有養牛戶找到新華村黨支部書記、養牛帶頭人、牛經紀人耿大軍,請他幫忙聯繫賣牛。耿大軍等鎮村領導挨家挨戶做工作,給大家出主意、找路子,共渡難關。

夏日的清晨,7點剛過,耿大軍就來到了新華村7組,他習慣性地又拐到了養牛大戶王俊的牛舍。幾頭健壯的黃牛見了他,隔著柵欄親近地圍了上來!「這幾天牛都咋樣?」聽到耿大軍的聲音,王俊從牛舍裡走出來:「挺好的,昨兒還有客戶說要看牛呢!」

從前,王俊是鄉村瓦匠,一年收入四五萬元,後來,周邊村鎮房屋飽和,活兒越來越難找,兩個孩子念書需要錢,王俊的腰傷又時常復發,那段日子,求生計成了王俊最犯難的事兒。

「那時正趕上村裡有產業扶貧項目,還提供扶貧資金10萬元!」王俊說,聽到消息,他和妻子孫海霞坐在炕邊久久無語,最後妻子拍板:「養牛!耿書記是出名的黃牛經紀人,咱們跟著他養牛,趁著還年輕,拼一把!」夫妻倆蓋牛舍、購黃牛,第一年就投進去50萬元。鄉親們都震驚了,王俊也熬紅了眼睛,「這牛一定得養成!」

可由於缺乏經驗,沒有打疫苗,13頭黃牛全都得了「五號病」,黃牛的舌頭、嘴邊、蹄子全爛了!王俊的血壓一下躥了上來,他覺也不睡了,放下飯碗都不知道吃的是啥,天天守在牛舍裡消毒、拌精料,土方、獸藥輪番上陣,耿大軍和鄉親們也來幫忙,半個月後,13頭黃牛全部恢復健康!

2018年,王俊養了一年的黃牛出欄了,當年就賺了13萬元,再次轟動了村裡!很快就有頭腦靈活的村民找王俊和耿大軍聊「牛經」!現在,王俊家養了36頭牛,是全屯子養牛最多的人家!又新添了鍘草機、粉料機,家裡有房有車,日子過得更有奔頭了!

王俊的「養牛故事」還有額外的「彩蛋」,66歲的老父親王德生也跟著養了6頭牛,一年收入數萬元。村裡熟悉的老發小們常說:「走,去王德生家,蹭空調,看液晶大電視去!」

「你眼中的小康生活什麼樣?」面對這個問題,王俊想了半天,他說他的「小康生活」就是腳踏實地去創造財富,吃飯香、睡覺香,生活有奔頭,給家人以安寧幸福!

故事二:

她的眼裡只有牛

從王俊家出來,耿大軍轉了幾戶人家後,推開了村裡建檔立卡貧困戶孫麗霞家的大門。新華村養牛的人家多,秸稈打包、庭院美觀越發重要,這也是近段時間耿大軍的工作重點。孫麗霞的丈夫王剛正給黃牛餵草,耿大軍熟門熟路找到掃帚開始幹活,「牛糞!牛糞!院裡的牛糞得及時清理,這邊的秸稈也趕緊打包……」

耿大軍面前的男人只憨憨地笑。這是一個特殊的家庭,王剛因為一場意外無法像正常人那樣經營生活,老人身體不好,孩子念高中,全家一年收入只有1萬多元,生活的重擔都壓在了孫麗霞身上。

改變源於新華村創新開展的黃牛「寄養點」服務,村裡將「有實力無精力」的黃牛經紀人與「有精力無實力」的貧困戶對接,實行貧困戶代養分紅的合作模式,以提高貧困戶家庭的收入。孫麗霞就是代養項目的受益人。2017年,她完成了與黃牛經紀人的對接,兩頭肉牛被寄養在孫麗霞家。

孫麗霞永遠忘不了黃牛被牽進家門時,那既緊張又激動的心情,還有那汗溼的手心。從那之後,孫麗霞的眼裡只有黃牛:牛吃草,她在一旁看;牛喝水,她在一旁瞅;夜裡起風了、下雨了,她睜眼立馬奔向牛舍!可就這樣的小心翼翼,去年臘月裡,黃牛還是生病了!望著病懨懨趴在地上的大黃牛,孫麗霞和家人的心都揪成了團兒。

耿大軍來了,直接在牛舍裡開了「動員會」:「都別著急、別上火!咱這大黃牛都是有保險的,我已經聯繫保險公司了……」可孫麗霞還是上火,黃牛是這個家的希望,她傾注了太多的期待和精力,望著大黃牛溼漉漉的眼睛,她捨不得!

時隔半年,孫麗霞仍感慨萬分,她沒有放棄生活,生活也沒有放棄她,「大黃牛後來好了!大牛賣出去,母牛下崽兒,我現在已經有10頭牛了!今年秋天行情好的話,能賺五六萬塊錢!」

孫麗霞眼中的「小康生活」是有形有彩的——再買兩頭好牛;用了十八九年的電視該換新的啦;考車票、買輛車;再給女兒攢一份體面的嫁妝……生活就完美了!

故事三:

他是新晉牛倌 她是網絡「牛」主播

「劉東雨在家沒?」年輕壯實的劉東雨一路小跑出來,豎起了食指,「噓!孩子媽在給黃牛做直播呢!」庭院的牛舍裡,妻子陳立傑穿著漂亮的黑裙子,畫著淡淡的妝容,「親們,歡迎大家來到直播間!看看,我們家的大黃牛正在吃草……來,和大家打個招呼……有人剛問我,牛拉肚子怎麼辦?現在就教大家一個小妙招……」

劉東雨31歲,正是年輕力壯的好時候,之前外出打工幹瓦匠活,不能管家、不能種地,一年收入只有兩三萬元。「東雨快回來吧!村裡很多人家都養牛了,比你在外面賺得多多了!」家裡人的幾次電話,幾番舉例、算帳,讓劉東雨看到了養牛的「錢景」,他咬咬牙決心也拼一回——2018年5月,他回村買了4頭母牛,成了新晉牛倌!

「養牛不累,鍘草、餵水、收拾牛圈,一天也就三四個小時的活兒,剩下的時間還能種種地、管管孩子,比打工強!」劉東雨說,他養牛時,村裡和左鄰右舍都來幫過忙,所幸黃牛也沒出現過大病,「養牛一年後,我淨收入有6萬元,種地還能收入1萬元。通過繁殖,現在家裡有11頭牛了!」而妻子做黃牛直播,粉絲也是蹭蹭漲,不少人都透露出購牛的意向。

劉東雨家裡還安裝了全方位的視頻監控:「即使外出也能用手機看到牛舍裡黃牛的情況,有沒有打架?懷孕的母牛是不是要生牛犢啦……」劉東雨笑著說,「村裡養牛的人家都有,不算啥高科技。」

劉東雨說,和家人在一起,和生他養他的村莊在一起,靠自己的努力和奮鬥獲得幸福,這就是他認為最好的小康生活。

結束篇: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養殖黃牛飼料成本低,自家秸稈夠吃的話,算得上低風險零成本,3頭牛一年效益4萬多塊錢,抵得上種植4垧多地。新華村一共425戶人家,養牛戶達到100戶,多的人家有幾十頭牛,少得也有兩三頭。村裡養牛,都是綠色餵養不打激素,大家早就有這個共識;在我們村買牛,你定好了,牛留下我們再養7天,你看看喝水吃草的情況,真心覺得錯不了了,再拉走……」提起「牛經」,耿大軍能和你談三天三夜。

「那丹伯黃牛交易市場」遠近聞名,耿大軍是鎮上知名的黃牛經紀人。2013年,他擔任新華村黨支部書記,那時的新華村基礎設施薄弱、農業資源不豐富、產業結構單一、貧困戶眾多,耿大軍下定決心,要用一身養牛販牛的本事,帶動鄉親們致富發家!從勸說近親養殖黃牛開始,耿大軍挨家動員,講利潤、說效益,讓很多連公牛母牛都分不清的人加入了養殖黃牛的行列。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布最新牛市信息、跑銀行跑貸款、請專家做培訓、視頻講解網絡直播……耿大軍和村領導每天都忙得很。

天道酬勤,付出總有甘甜回報——2019年,新華村人均收入1.1萬元,全村有貧困戶19戶48人已全部脫貧。黃牛養殖和香瓜成為村裡特色經濟,去年村裡靠養牛戶均收入達到了4萬元;村裡樹立黃牛養殖示範戶10戶,帶動新華村群眾開展黃牛養殖33戶,預計2020年戶均增收1萬元……

夕陽下,結束一天的工作,美麗的村莊炊煙嫋嫋,依舊是那一聲聲的「哞哞」牛叫,那樣悠長、那樣動聽!站在村口的耿大軍疲憊卻幹勁十足。

耿大軍說,他眼中的小康生活很簡單,「全村人共同致富,一個都不能少!」

【記者手記】

千百年來,人們從未停止過對小康生活的憧憬,可「小康」到底什麼樣?記者認為,在那丹伯鎮新華村可以窺見「小康生活」的一貌。

鄉村瓦匠王俊是村裡投「巨資」蓋牛舍的第一人,他「嘴笨」「木訥」,身上卻折射出新時代農民那股不服輸、腳踏實地的勁頭兒;孫麗霞一家「人窮志不窮」,他們勇敢地抓住了那棵遞過來的「梧桐樹」,最終招來了「金鳳凰」;劉東雨是村裡年輕的一代,腦子活、思路寬,早早選擇了「直播帶貨」的熱風,黃牛養殖和銷售走出了新路子;新華村黨支部書記耿大軍帶領全村百姓奮鬥的「小康夢」,直白簡單卻最動人心!

「小康」到底是什麼?新華村人用行動告訴我們,「小康」在人們的生活裡,在人們的感受裡!在中華大地動人的「民生圖景」中,無數中國人眼中、心中的「小康生活」,就是我們大家的「小康」,它與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呼應激蕩,激勵著人們披星戴月、共奔更加美好的明天!(記者辛麗娟 張莉莉)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黃牛哞哞叫,農民奔小康
    「,哞,哞……」初夏的清晨,走進遼源市東豐縣那丹伯鎮新華村,這裡最吸引人的不是整齊的房屋,長勢喜人的莊稼,而是家家戶戶庭院裡、房屋後或大或小的牛舍,一頭頭壯碩的西門塔爾牛悠閒吃著草兒,小牛犢靠在媽媽身上……農戶們有的在割草,有的在清理牛糞,伴著「哞哞」的牛叫聲,小小的村落是那樣生機勃勃、鮮活可愛……近幾年,新華村大力發展養牛業
  • 他獵殺黃牛分給村民吃肉,3天後吃過肉的人意外死亡丨傳奇故事
    這回黃牛咕咚咕咚喝光水,然後哞哞哞叫了三聲,掙扎著站了起來。「牛阿牛,你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吧!」阿青說,她已經忘了夢裡父親的囑託。再說眼前自身難保,哪裡還顧得上照顧一頭牛呢。阿青繼續躺回床上,阿離則上山砍柴去了。
  • 奧迪撞上「大水牛」,車頭被撞爛,牛在一旁哞哞叫
    雖然這輛奧迪汽車的車頭已經被撞爛,連引擎蓋都被頂起來了,但是車主並沒有受到什麼傷害,還是非常健康的。這時候被撞的這頭水牛還站在一旁好像什麼事都沒有,正在哞哞叫。但是它的身上其實也出現了一些傷痕,也有一些網友在調侃,可能這頭牛受了內傷,因此才沒有表現出來。這一幕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圍觀,畢竟在馬路上撞上一頭大水牛還是非常少見的。
  • 浙江省嵊州市、新昌縣黨政考察團到東豐縣開展對口合作交流活動
    11月26日,浙江省嵊州市市委書記徐建役,新昌縣縣委書記李寧帶領黨政考察團一行到東豐縣開展對口合作交流活動。縣委書記曾海洋,副縣長張軍、孫立強及相關部門領導參加考察。縣農民畫館是國家3A級景區,是東豐縣標誌性文化旅遊景點。
  • 「兩頭牛」讓日子「牛」起來
    記者了解到,目前僅在天興奶牛公司,共有存欄牛隻7360頭,通過資金的扶貧形式,兩年內累計共帶動1080戶當地貧困群眾增收。這一頭奶牛、一頭肉牛「兩頭牛」的哞哞叫聲,正在叫來雷麗江等貧困戶的幸福生活,正在叫來突泉縣日益清晰的扶貧模式。【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中國黃牛」牛起來——我國肉牛品種40年保育發展記
    40多年來,相關企業、科研單位、政府機構披荊斬棘,朝著市場需求、運用科學方法,積極開展我國黃牛品種保護、選育和利用工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建設現代種業強國不懈努力,讓中國黃牛「牛」了起來。政企攜手 搶救中國黃牛多樣基因1979年,我國放寬肉牛屠宰政策,並於兩年後實行牛肉自由購銷。
  • 我國的五大黃牛品種:草原牛、秦川牛,晉南牛,南陽牛,延邊黃牛
    我國有最著名的五大黃牛品種:草原牛、秦川牛,晉南牛,南陽黃牛,延邊黃牛。但是五大黃牛品種存欄急劇下降,現在來說純種很少,更多是被雜交了,而且是盲目的雜交,實際上這些牛經過了選種、選育生產出一些高端的牛肉是有基礎的,本身就具備日本和牛和韓國韓牛的生產高端牛肉(花紋肉和雪花肉)的基因。將來中國肉類市場會分三個部分,一個部分的定位就是雪花牛肉,例如中國的黃牛,尤其五大品種黃牛,加上的山地小黃牛,再加上日本和牛的雜交肉。
  • 「關注」「中國黃牛」牛起來——我國肉牛品種40年保育發展記
    千百年的馴化和選擇,讓我國遼闊的土地上留下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幾十個優良品種,魯西牛、晉南牛、秦川牛……在世界上,它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黃牛」。由下田耕作轉向提供肉品,改革開放後,中國黃牛的使命有了新的變化。然而面對國外成熟肉牛品種的衝擊,黃牛轉型發展的艱難可想而知。
  • 奶牛「哞哞」在說啥?
    【新華社微特稿】奶牛「哞哞」叫的聲音聽起來都差不多,然而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發現,每頭奶牛叫聲都不同於其他奶牛,從而得以與其他牛交流,表達激動、難過等情緒。雪梨大學研究人員以18頭荷蘭霍斯坦-弗裡斯小母牛為研究對象,用聲音分析設備分析採集這些奶牛的333份聲音樣本,發現奶牛無論是遇到發情或等待進食這樣的「正面情況」,還是遇到得不到食物或在「視覺或身體上」與其他牛隔離的「負面情況」,都基本能保持自己獨特聲音。
  • 看老鄉:北甸子村有「三牛」
    黃牛交易市場每月1、4、7、9日開集,目前年交易黃牛5萬多頭,成交額達8億元。北甸子村「牛」起來了。可在過去,這裡卻是另一番光景。阿爾鄉鎮北甸子村是遼寧最北的鄉村,與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一林之隔。 左為科爾沁左翼後旗,右為北甸子村。
  • 《精靈寶可夢》不是每一滴牛奶都叫哞哞鮮奶
    本期給大家精心挑選了風靡寶可夢世界的好喝又健康的飲品——哞哞鮮奶。說到哞哞鮮奶,自然先要說明下它是如何生產的了,它是由寶可夢世界中一種叫做大奶罐的寶可夢所產出的。一起來看下這位重量級卻又身輕如燕的奶媽寶可夢大奶罐吧~大奶罐外形:大奶罐看起來就像一隻粉紅色的乳牛,她的尾巴末端有一個黑色的球。她的形象基於奶牛中的娟珊牛以及霍爾斯坦牛,在後者身上分布著黑白斑紋。
  • 卡璞·哞哞配招
    哞哞是我最喜歡用的一個卡璞,無他,可以吊打其他三個卡璞。草仙的屬性在之前分析燈罩夜菇時有提到,受目前針對熱潮,四倍弱毒的哞哞相當容易躺槍,但哞哞受此針對仍然屬於熱門PM,這就很能說明哞哞的強勢了。哞哞的130種族給了物攻,使得哞哞成為了草系第一物攻輸出(草場木槌),而75的種族給了速度,使得哞哞的雙耐相當不錯,配合草場和草場木角的回覆讓哞哞相當難被打死。
  • 詩歌丨蕭和元:山坳裡傳來哞哞的牛叫聲 悠揚的牧歌響徹雲霄
    團結村的秋天作者丨蕭和元油茶果匯成香噴噴的河流流向千家萬戶潔白的油茶花又開了開成一朵朵笑靨在脫貧致富的大路上奔跑山坳裡傳來哞哞的牛叫聲
  • 奶牛哞哞在說啥?研究人員:每頭奶牛叫聲都不同,表達激動和難過
    奶牛「哞哞」叫的聲音聽起來都差不多,然而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發現,每頭奶牛的叫聲都不同於其他奶牛,從而得以與其他牛交流,表達激動、難過等情緒。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李明攝雪梨大學研究人員以18頭荷蘭霍斯坦-弗裡斯小母牛為研究對象,用聲音分析設備分析採集這些奶牛的333份聲音樣本,發現奶牛無論是遇到發情或等待進食這樣的「正面情況」,還是遇到得不到食物或在「視覺或身體上」與其他牛隔離的「負面情況」,都基本能保持自己獨特聲音。
  • 阿克蘇:巧念養牛致富經 讓群眾日子「牛」起來
    回想起幾年前如孜·莫敏的生活和現在可是天差地別,那時候由於孩子殘疾,自己顧家不能外出,加之地又少,成為了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想著自家的生活,如孜·莫敏每天愁眉不展。 村「兩委」和工作隊了解到情況以後,及時入戶為他講黨的惠民政策,幫著出點子理思路。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新華「不期而遇」丨從江縣下江鎮新華村副...
    2019年3月,根據從江縣委組織工作安排,我帶著「奔赴基層一線,全力以赴戰貧困」的使命、「紮根基層,無私奉獻」的初心,在下江鎮新華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徵程,這駐村一晃就是兩年。從初到新華村的陌生到現在的熟悉,從初進村級的忐忑到現在的適應,從對基層駐村工作一無所知的「門外漢」到如今的「多面手」,600多個日夜,我尋覓到了「紮根基層甘奉獻」的初心,感悟到了「精益求精塑品質」的匠心,堅定了「履職盡責勇擔當」的決心。
  • 張北縣郝家營鄉對口淖村:念好養牛經讓群眾日子「牛」起來
    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賀志丹、石炎夏、王英軍)「家裡養的牛就是我們的『錢袋子』!現在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有盼頭啦!」日前,筆者來到郝家營鄉對口淖村董明的家中,董明講起自己的脫貧故事,臉上寫滿了幸福。為了能更好地發展自己的養牛產業,董明還積極地參加縣、鄉、村舉辦的各種養牛培訓班,學習如何餵牛、選牛,如何為牛看病打針等,解決了很多養牛方面的難題。現年董明一年能育2—3批育肥牛,每批10多頭,年純收入在10-20萬元左右。從一個貧困戶到養牛致富戶、由曾經的艱難度日到現在的幸福甜蜜,現在的董明生活越過越好。
  • 成語「對牛彈琴」,牛到底有沒有聽懂琴音呢
    從字面上,我們比較好理解,牛哪裡會欣賞音樂呢!所以無論多麼厲害的演奏家去彈奏多麼動人的曲子,牛也無法欣賞和領悟,簡直是白費力氣。其實,「對牛彈琴」這個成語是有出處的。它出自於一部佛學的相關著作《理惑論》,其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春秋時期的魯國有一位技藝高超的古琴演奏家,叫公明儀。在一個春光明媚、微風和煦的下午,公明儀攜帶著自己的琴來到了一片早滿了春草的郊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