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蟬的大名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作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貂蟬與西施、王昭君、楊玉環一同享有著沉魚落雁之榮、閉花羞月之貌的美譽。貂蟬的故事這裡就不多說了,其為報答養父王允的養育之恩,甘願獻身巧使連環計,最終剷除了國賊董卓,讓貂蟬的形象在民間廣為流傳。
如今社會普遍都認為貂蟬是一名虛構的人物,最早出現貂蟬這個角色是出自於元代所創作的《三國志平話》一書中,後來在明代羅貫中編著的《三國演義》中,貂蟬的智勇與美貌開始在廣大的百姓民眾之間深入人心,但奇怪就奇怪,在為何後世在評選四大美女之時,西施、王昭君、楊玉環都是歷史中真實存在的人物,偏偏貂蟬卻是一名虛構出來的人物,古代的人們難道不覺得不和諧嗎!
四大美女何時所評,何人所創,如今已經無從考究了。有一種觀點認為,四大美女出自於明代唐寅的四大美人圖,在這裡也不再探究了,我們主要聊一聊關於貂蟬。雖然一般認為貂蟬是一名虛構的角色,但也有不一般的認為,我們這裡就從不一般的方面來說,關於貂蟬是否有歷史人物的原型,目前是沒有直接的證據能夠證明的,但對於此事仍然存在著較大的爭議。下面我就一一列舉有關涉及到調查的人物原型的記載。
我們都知道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關於貂蟬的這一段故事編寫的十分精彩,用了近兩回的篇章來安排王司徒與貂蟬和董卓與呂布之間鬥智鬥勇的故事。但實際上這段情節並非羅貫中原創,早在元代的《三國志平話》一書中就已經杜撰好了這段情節。
《三國志平話》中寫道,王允不免出庭問曰:「你為何燒香,對我實說!」唬得貂蟬連忙跪下,不敢抵諱,實訴其由:「賤妾本姓任,小字貂蟬,家長是呂布,至臨洮府相失,至今不曾見面,因此燒香。」丞相大喜:「安漢天下,此婦人也!」這裡可以得知,在《三國志平話》中,貂蟬原姓任,在元代雜曲《連環記》中介紹的更加詳細,說他本名任,小字紅昌,是任昂之女,因在宮廷中掌管貂蟬冠,因此得小名貂蟬。之後的故事和我們熟悉的《三國演義》大致相同,也是王允利用貂蟬引起董卓和呂布之間的矛盾,最後剷除了董卓,區別在於《三國志平話》中,貂蟬是呂布的正妻,而《三國演義》中則是王允的養女,且沒有姓氏,但《三國志平話》也如同《三國演義》一樣,並非史書,加上在細節上也經不起考究,比如王允的官職並非丞相,而《三國志平話》中卻說王允是丞相。
在正史當中,呂布的正妻為魏氏,也並非貂蟬,因此《三國志平話》中所描述的貂蟬原型任紅昌可信度並不高,除非任紅昌在元代也是有歷史人物原型的。前些年的電視劇《某某機密》就引用了任紅昌之名,讓任紅昌這個角色又火了一把。
既然《三國演義》中關於貂蟬的情節是借鑑了《三國志平話》,那《三國之平話》又借鑑何處,總不能是憑空捏造的吧?正史《後漢書》記載:「嘗小失卓意,卓拔手戟擲之。布拳捷得免,而改容顧謝,卓意亦解。布由是陰怨於卓卓又使布守中閣,而私與傅婢情通,益不自安。」意思就是董卓和呂布之間原本就有矛盾,加上呂布和董卓的婢女私通,因此呂布常常心懷不安。這裡的婢女是一個關鍵性的人物,從《後漢書》後面的記載可以得知呂布要殺董卓,主要的原因就是由於董卓原本對呂布就不夠好,再加上若董知道呂布不與自己的婢女有染了,那將會對呂布進行非常嚴厲的懲罰!因此,王允也抓住了呂布的這點挑唆離間,最終慫恿呂布殺了董卓。
這個關鍵性的婢女在後來就沒有再出現過了,也許董卓死後失業回到老家,或成了呂布的婢女,這都有可能。
這個婢女的記載雖然在氣質上與我們印象中的貂蟬格格不入,但這個故事應該是小說戲劇中貂蟬的原型。 霍氏這個版本的流傳度相對較低,出自於民間野史,在人物介紹中記載道:「貂蟬本姓霍,無名,山西人士,與名將關羽為同鄉,自幼才貌出眾,聰敏過人,因而被選入漢宮,任管理宮中頭飾、冠冕的女官,故稱『貂蟬』官。」後來因為爆發十常侍之亂,避難出宮,為司徒王允收養並認為義女。
再後來就和我們熟悉的故事就大致相同了,離間了呂布和董卓。不過這個版本的貂蟬是有結局的,說道,呂布死後貂蟬被曹操帶回許昌,作為侍女留在丞相府中,關羽屯土山約三事暫時降曹之後,曹操為了籠絡關羽之心,特賜美女十人,貂蟬便是其中一位。當關羽聽到貂蟬報出姓名之後,感其當年的膽識,閉目不言揮手令去,貂蟬明白關羽有保其名節之意,回房之後貂蟬遂自盡而亡。這段牽扯到關羽和貂蟬的情節,有點借鑑《三國志》中關於曹操之妻杜夫人的一段記載。
這個杜夫人,我們下面接著說。人人皆知,三國中的美女除了虛構的貂蟬之外,還有江中的二喬和河北的甄宓,但其中還有一位,史書中記載這位女子,用了少有的「有異色」來形容,這就是曹操之妻,杜夫人。杜夫人也是所有關於貂蟬的人物原型當中最被認可的一位。杜氏原是呂布部將秦宜祿之妻,由於呂布的性格蠻橫無理,有一次偶遇已為秦宜祿之妻的杜氏之後,便強行佔有了杜氏,後秦宜祿娶了袁術贈與的漢室宗女劉氏為妻,再後來呂布被俘之後,曹操諷刺呂布說道:「卿背妻,愛將婦,何以為厚!」呂布身亡後,呂布部將及其家眷便歸順了曹操。
而此時關羽隨劉備在曹操麾下,關羽多次請求曹操把杜氏贈與自己,在《蜀記》、《魏氏春秋》、《獻帝傳》等史書中均有記載。比如《獻帝傳》記載:「其前妻杜氏留下邳,布之被圍,關羽屢請於太祖,求以杜氏為妻。」只是作為人妻狂魔的曹操,怎麼能放過如此佳人!《三國志》記載:「太祖疑其有色,見之,乃自納之。」後來曹操還炫耀的說道:「世有人愛假子如孤者乎?」這裡的假子指的就是杜氏和秦宜祿之子秦朗,杜氏嫁給曹操之後,秦朗成為了曹操的養子,曹操十分疼愛其母子,因此說到這個世上有人像我一樣,這麼疼愛自己的養子嗎?後來杜氏還給曹操生了兩子一女,其中著名的文人曹袞就是杜氏之子,但至於杜氏出生何處,又與董卓王允是否有關係,史書中並無記載。
除了這4個原型之外,還有一些比較小眾的人物原型,這裡也就不再贅述了。關於貂蟬的故事在歷史當中的記載是十分模糊的,姓名、出生、結局幾乎是一無所知,反而是無數的小說、戲劇屢屢出現了貂蟬的身影,《錦雲堂暗定連環計》、《關公月下斬貂蟬》、《白樓門呂布被擒》講述的都是關於貂蟬的故事,如果確有其人,可以推測的是,貂蟬之名與宮廷頭飾「貂蟬冠」必然是有關係的。其身份或為宮女,或為婢女,與董卓、呂布、王允、關羽和曹操中的某些人也許也有一定的關係。
自古紅顏多薄命,在古代女子地位較低的年代,貂蟬如果真實存在,作為一名社會最底層的女子,沒有留下出生姓名,其實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其結局必然也不會太好。被曹操俘虜納為妻妾都算比較好的結局了,顛沛流離死於戰亂那也是大有可能。耗費大量筆墨,渲染貂蟬義舉的三國演義,對貂蟬的結局幾乎也就是一筆帶過。
也許正是由於現實的殘酷,讓人們都希望貂蟬擁有一個圓滿的結局,期待她的形象更加完美,貂蟬是否擁有原型其實也不再重要。她的形象歷經了後世人們對她的不斷修飾,讓她成為了比歷史人物更加充實的女子,就如同詩句中寫的一樣:「高貴典雅應為貂,歌聲婉約當屬蟬。」如今貂蟬的形象和經歷讓我們對於貂蟬的一生只有聯想,沒有了遺憾,反而最好的結局就如同《三國演義》中插曲一樣:「從今後再也不見兒的身影,也再不聞兒的聲音,貂蟬已隨著那清風去,化作了一片白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