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古人說:「惟有埋頭,乃能出頭。」 就像種子如不經過在堅硬的泥土中掙扎奮鬥的過程,它將只是一粒乾癟的種子,永遠不能發芽長成一株大樹。飛蛾如果不經歷破繭而出的艱難,那也是無法一飛沖天的!
毛竹在出筍期,遇雨就長,但是等長到成竹時,它就幾乎不長了。
一直到三五年之後,它會突然發力,以每天1.8米的驚人速度向上急竄,僅僅15天,高度竟可以達到30米。
為什麼毛竹有如此獨特的生長現象?
植物學家發現,原來它前5年並不是停滯生長,只不過是以一種不易被人察覺的方式,在地下「偷偷努力生根」。
三五年的蟄伏期,讓一株毛竹的根系向四周圍鋪開了10多米,向地下深扎了近5米,這樣它就能輕而易舉地獲取生長所需要的營養。
所以在第6年雨季到來的時候,它才能以驚人的方式生長。
如果你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來到竹林裡,還能聽到竹子在拔節成長的沙沙聲。
自然界裡,諸如此類的植物還有不少,它們似乎在用這些奇特的生長過程向我們展示一個樸素且深刻的真理:只有埋頭,才能出頭。
01
許多有抱負的人忽略了積少才可以成多的道理,一心只想一鳴驚人,而不去做埋頭耕耘的工作。等到忽然有一天,他看見比自己開始晚的,比自己天資差的,都已經有了可觀的收穫,他才驚覺到在自己這片園地上還是一無所有。這時他才明白,不是上天沒有給他理想或志願,而是他一心只等待豐收,卻忘了播種。
就像一個笑話一樣,一個窮人一直想中六合彩,直到餓死了都沒中,最終問上帝為何如此對他,上帝說:「你都沒買彩票!」
因此,單是對自己那無法實現的願望焦急慨嘆是沒有用的。要想達到目的,必須從頭開始。所謂「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正如爬山,你只要低著頭,認真耐心地去攀登,到你付出相當的辛勞努力之後,登高下望,你才可以看見自己已經克服了多少困難,走過了多少險路。這樣一次次的小成功,慢慢才會累積成大的更接近理想目標的成功。
說起錢鍾書的滿腹經綸,人們往往歸功於他的天分高,記憶力強。其實,錢鍾書學問博大精深,更多來自後天手不釋卷的苦功。
錢鍾書大學同窗許振德這樣描述:
在校時,以一周讀中文經典,一周閱歐美名著,交互行之,四年如一日。每赴圖書館借書還書,必懷抱五六巨冊,且奔且馳。且閱畢一冊,必作札記......
代表他學術成就的《管錐編》,引述4000多位名家的上萬種著作中的數萬條書證,汪洋恣肆,博大精深。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他進入清華後,目標是「橫掃清華圖書館」。
他的治學心得是:「越是聰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心在一藝,其藝必工,一心在一職,其職必舉」。
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哪有什麼人生開掛,只不過是厚積薄發。
最終的目標絕不是轉眼之間就可以達到的,在未付出辛勞艱苦和屈就的代價之前,空望著那遙遠的目標著急是沒有用的。而唯有從基本做起,按部就班地朝著目標行進才會慢慢地接近它、達到它。
02
一日,旅人來到山林中,見到正在修行的禪師,便上前問道:「禪師,這些年來我一直苦心經營自己的事業,可是身邊好多人都成功了,而我的依舊不見起色。我付出了那麼多,連一點小小的回報都沒有得到,我累了,想放棄了。」
禪師看了他一眼,說:「你看前方那一片,那些是山蕨和竹子。我播下了山蕨和竹子的種子後,給它們光照和水分。山蕨很快就從地面長了出來,茂密的綠葉覆蓋了地面。然而,竹子卻什麼也沒有長出來。」
「第二年,山蕨長得更加茂密,竹子的種子依舊沒有長出任何東西。兩年過去了,竹子的種子還是沒有發芽。」
「到了第五年,地面上終於冒起了一個個細小的萌芽。與山蕨相比,它們簡直小到微不足道。」
「但是,僅僅在6個月之後,竹子就長到了30多米高。它花了5年的時間來長根,竹子的根給了它生存所需要的一切。」
禪師和藹地對旅人說:「孩子,你這些年的掙扎,實際上就是你長根的時候。不要拿自己與別人比。很快,你的時機就會到來了,你會上升的很高。」
科學家發現,孤懸於南太平洋深處的聖查理島,面積只有1500多平方米,距離最近的島嶼也有將近2000公裡,然而在這塊與世隔絕的荒島上,蝸牛卻是唯一的常住居民。
蝸牛沒有翅膀,更不會遊泳,依靠自身力量根本無法來到聖查理島,必須藉助外力才能做到。令人驚訝的是,蝸牛旅行的奇蹟正是拜飛鳥所賜。
原來,飛鳥沒有牙齒,不能撕咬和咀嚼食物,可又無力啄破蝸牛殼,只能將整隻蝸牛囫圇吞下。飛鳥肚裡漆黑一團,還散發著濃烈刺鼻的胃酸味,許多蝸牛扛不住,就從硬殼中緩緩舒展開柔軟的身體,結果都葬身在消化液裡。只有少數蝸牛屏住呼吸,任憑胃腸如何擠壓和腐蝕,始終將殼閉得緊緊的。
最後,僅剩15%的蝸牛能夠熬出頭,隨著鳥糞排洩出體外,掉到地面上活了下來,擴散到包括聖查理島在內的世界各個角落,成為了最成功的動物之一。
其實,每場厄運都是一次煉獄,懦弱者畏之如虎,堅強者視若涅槃。可是,厄運又是一個公正的篩子,篩去的都是浮雲,留下的全是精華。如果你沉得住氣,臨危難而不亂,你也會留下來。
03
老子說:「大的潔白,是知白守黑,和光同塵,故而若似垢汙;大的方正,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別,故謂沒有稜角;博大之器,是經久歷遠,厚積薄發,故而積久乃成;浩大之聲,過於聽之量,故而不易聽聞;龐大之象,超乎視之域,故而具體無形。」一個人要想成大器,重要的是沉下心來,歷經長久的磨鍊。只有淡化鋒芒,祛除驕躁,篤實務遠,才能做好工作、汲取真知,成為職場的精英,登上成功的巔峰。
不論什麼事,只要沉下心,肯努力,肯用功,肯下功夫,要把它做好並不難。
取得成績不自滿,面對競爭不畏懼,只有這樣才可能有作為,成大器。一句話:沉得低,才能跳得遠;沉住氣,才能成大器。
唯有埋頭才能出頭,如同一粒種子,在嚴冬中,只有先將頭埋下去,默默地在地下發酵,等到大地解凍,氣溫回升的春天的到來,再破土而出,亮出自己!
正如詩人泰戈爾所言:「你今天受的苦,吃的虧,擔的責,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後都會變成光,照亮你的路。」
魯迅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寫到: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可見,我們自古就有「埋頭」的精神。
只有埋頭,才能出頭。最後的出人頭地,都少不了最初的埋頭苦幹。
只要你挺過來了,那段日子就會成為一輩子最刻骨銘心的記憶,每當想起的時候,就會非常感謝那個時候的自己。
成功,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空穴來風的。正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你的成功,就來源於你的堅持與努力。
常言道,不經一番寒徹骨,哪有梅花撲鼻香。
當你一次次地堅持,一次次地奮鬥後,你就會明白:
你所承受的苦難,都將成就你未來的桂冠。
你所有的付出與努力,都是你成功路上的一盞指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