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開始創作並發表文學作品,30多年來筆耕不輟;無論身處何種工作崗位,始終堅持把生活的經歷和人生的感悟融入筆端……秉持對文學的初心和執著,讓江蘇作家丁捷的創作生涯碩果纍纍。尤其近幾年,他的創作呈現出「井噴」之勢,非虛構、小說、散文、詩歌,乃至書法、繪畫「全面開花」。聚焦「丁捷現象」,8月7日,來自中國作協、全國高校、知名文學期刊的20多位專家、學者、作家、批評家通過線下和線上視頻方式參與了研討。
會上,專家們圍繞丁捷的創作經歷和特點展開了深入交流。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吳義勤認為,丁捷是一位很值得研究的現象級作家。「丁捷的創作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長篇小說《依偎》為代表的純文學的、浪漫的、唯美的、理想主義的、超現實的創作;一類是《追問》《初心》《撕裂》為代表的關注現實、追蹤時代的現實主義創作。後一類創作尤其體現了丁捷介入火熱現實的勇氣和擔當,讓他的這些作品緊貼時代脈絡,接地氣、有溫度、有情懷,極富現實主義品質。」吳義勤說。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則認為,丁捷的寫作是一種生機勃發的文學,一種青春洋溢的文學,對社會有犀利的評判、分析,富含一種特別的介入性態度。在他看來,江蘇是文化大省、文學大省,南京是文學之都,丁捷還可以繼續拓展寫作空間,挖掘更多的寫作資源。
省作協黨組書記、書記處第一書記、副主席汪興國用三個「真」概括對丁捷文字的閱讀感受:喚醒真誠,付出真心,追求真實。他認為,作為作家,丁捷的真誠和勇氣來自於對社會、對讀者的自覺負責,來自於文學的赤誠,來自於對真、善、美永恆價值的追求。「丁捷的創作經歷表明,作家既要堅持自我、堅守本心,更要突破自我、銳意創新。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將對現實的體悟和感受轉化為紙上丘壑,才能寫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作品,真正無愧於自我、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
著名作家蘇童和周梅森作為朋友和寫作同仁,現身丁捷作品研討會。蘇童認為,在深入現實生活多年之後,丁捷把個人生活直接拆解用於文學創作,這讓他的創作富於變化,語言溫度、感情濃度很高。「作家的個人形象時時刻刻會跳出來的,他說幾句就要一拍『驚堂木』——讀者諸君請聽我說。」蘇童用「驚堂木」生動形容丁捷作品突出的主體性。周梅森特別提到,丁捷的《追問》是跟他的反腐小說《人民的名義》同題材的非虛構文學作品,很多書店把這兩本書「捆綁」銷售。他認為,丁捷的作品是文學對政治的一種反哺,具有社會意義和社會價值。
丁捷早期作品圍繞校園和青春,並憑藉小說《依偎》獲亞洲青春文學獎。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何言宏評價,這部作品是「愛無能時代的情感主義創作」。在他看來,《依偎》關於愛的書寫是一種浪漫之愛,當下具有一種教誨意義,這樣的愛是80年代人文的、浪漫的愛情想像在這個時代的一次迸發和呈現。蘇州大學教授房偉也稱讚,這部發表於2012年的小說即使今天讀來仍然讓人感動和震撼,體現了作者豐沛的寫作能力。
討論中,丁捷創作中的「跨界現象」成為與會專家的普遍共識和熱議焦點。丁捷做過大學教師、機關幹部、支邊援疆、企業管理、紀檢官員,這種跨界首先體現在身份的跨界。這種跨界也體現在寫作上,涉及小說、非虛構、隨筆、散文等多個領域,不僅數量豐富,而且成績不俗。丁捷曾在採訪中表示,自己的創作跟他的人生是融為一體的。豐富的社會經驗對他的創作轉型影響很大。
關於丁捷的現實主義創作,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認為,丁捷作為紀檢隊伍中優秀的作家,有著得天獨厚的題材優勢,可以在反腐倡廉的創作領域作出更深刻的開掘。丁捷擅長運用案例文學的寫作技巧和寫作手法,與以往受歡迎的官場小說、政治小說既有關聯又有區別,具有鮮明的警示意義和深刻的思想啟迪。
南京大學教授張光芒肯定了丁捷的這一轉型。他認為,與隨筆集《名流之流》裡無意識的虛偽相比,《撕裂》的主人公張一嘉自始至終是清醒的,他對自己的每一步變化都有清晰的認知,呈現出一種「自由的撕裂狀態。」這種視野實際上讓作品指向了社會剖析,丁捷不滿足於過去對人的寬泛的、宏大的考察方式,轉而直視動態的生活和人心,「撕裂」的敘述使小說具備了一種真實具體的生活實感和深度。山西大學教授、《小說評論》主編王春林也認為,《撕裂》這部小說裡包含「雙重撕裂」:一是寫社會的撕裂,社會階層、社會力量的撕裂;一是寫人性的撕裂,內在的、精神的撕裂,寫出了人物內在精神的複雜性。
就跨界寫作的問題,南京大學教授吳俊強調要調整好跨界寫作中節制、聚焦的關係。他認為,如何在創作中既表達出藝術趣味,樹立獨特性,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何平將丁捷的「跨界」歸於八十年代文學的身影和餘韻。「丁捷的寫作屬於八十年代文學的一部分。那時候的文學社團有著很強的文學的自主性,不存在『界』的問題。八十年代的文學青年和寫作,就是跨越文體的特別自由的寫作。」此外,在何平看來,丁捷的跨界跟現在的「表演型跨界」也不一樣,他其實是拋開了文學史序列的一種寫作,掙脫文學史的束縛,自由地去創作。
從青春寫作,到現實開掘,瀋陽師範大學教授賀紹俊認為,丁捷幾十年的文學作品,共同構成了一個連綿不絕、跌宕起伏的「問心」之旅。在丁捷的文學世界裡,細緻入微的現實空間和虛幻浪漫的烏託邦空間是相依的,正因為有一個「愛」的烏託邦的存在,作者才能穿越現實的黑暗去做拯救人心、人性的事情,從這個角度說,「問心」之旅也是拯救之旅。
《人民日報 海外版》文藝部主任劉瓊認為,在文學創作分工很細的當下,「破圈跨界」對於作家來說是考驗也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能力。「問心三部曲」有著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各個層面的開發,跟單純的職業化寫作很不一樣。在她看來,丁捷的寫作詮釋了文學的真諦——生活永遠是文學創作的母體和土壤。
專家學者分別就丁捷的小說、散文、詩歌、兒童文學等進行了各有側重的分析與探討。江蘇第二師範學院教授姚蘇平認為,丁捷的兒童文學創作具有鮮明的特點。「他從內心深處始終把兒童和成人合而為一,既有諷刺意味又有溫暖的文學撫慰。」南京大學教授傅元峰進一步指出,丁捷文本的核心是兒童和女子,兒童對丁捷來說不僅是一種文體,更是他創作的一種內在性。他的寫作是為了表達內在,這種內在的特點是慈柔和本真的。南京理工大學教授張宗剛則用「溫暖的向光性」形容丁捷的寫作,稱他的作品充滿了溫暖的質感,飽含少年血性和少年氣質。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劉志權將「浪漫」理解為丁捷文本的內核之一。包括他的後期作品也能看到前期的影子,比如詩性、女性等等,這些東西讓人物變得立體生動,也是讓小說變得好看、深刻的原因。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暉認為,從創作人格上來講,丁捷在靈魂深處始終是一個及物的、現實的作家,奇幻和浪漫是他現實靈魂的偽裝,或者說是他靈魂的另外一面。
丁捷向與會的良師益友們致敬、致謝,並講述自己的文學淵源。他表示,最初自己並非為了表現現實才投入現實生活,經過若干年的積累,文學調校著自己做人的方式,豐富著自己的人格,終於構成回報。「人不把自己放置在芸芸眾生中,就無法界定自己、發現自己。出發得遠,才能回歸得深。」丁捷表示,希望幾十年堅韌的前行,將自己的『社會現實』會轉化為『文學現實』,將文學的現實會升華為社會的現實力量。」
範小青最後作會議總結,她談了對丁捷作品的三點感受:一是行走和沉澱,「丁捷踏在大地上,他既有豐富的閱歷,又能將閱歷沉澱下來,移情到文學」;二是勇氣和挑戰,「他不被自己和他人所約束,具有直面現實的勇氣,因此可以追求純粹的文學寫作」;三是思想的維度和語言的藝術,「《追問》《初心》《依偎》等作品都體現了他在思想上、藝術上的追求。丁捷幾十年來,始終保持本真,從未放棄文學寫作,從這一點來說,不管過多少年,他依然是當年的文學少年、文學天才。」
交匯點記者吳雨陽
圖片由江蘇省作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