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得遠,才能回歸得深,江蘇文壇聚焦「丁捷現象」

2020-12-25 騰訊網

14歲開始創作並發表文學作品,30多年來筆耕不輟;無論身處何種工作崗位,始終堅持把生活的經歷和人生的感悟融入筆端……秉持對文學的初心和執著,讓江蘇作家丁捷的創作生涯碩果纍纍。尤其近幾年,他的創作呈現出「井噴」之勢,非虛構、小說、散文、詩歌,乃至書法、繪畫「全面開花」。聚焦「丁捷現象」,8月7日,來自中國作協、全國高校、知名文學期刊的20多位專家、學者、作家、批評家通過線下和線上視頻方式參與了研討。

會上,專家們圍繞丁捷的創作經歷和特點展開了深入交流。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吳義勤認為,丁捷是一位很值得研究的現象級作家。「丁捷的創作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長篇小說《依偎》為代表的純文學的、浪漫的、唯美的、理想主義的、超現實的創作;一類是《追問》《初心》《撕裂》為代表的關注現實、追蹤時代的現實主義創作。後一類創作尤其體現了丁捷介入火熱現實的勇氣和擔當,讓他的這些作品緊貼時代脈絡,接地氣、有溫度、有情懷,極富現實主義品質。」吳義勤說。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則認為,丁捷的寫作是一種生機勃發的文學,一種青春洋溢的文學,對社會有犀利的評判、分析,富含一種特別的介入性態度。在他看來,江蘇是文化大省、文學大省,南京是文學之都,丁捷還可以繼續拓展寫作空間,挖掘更多的寫作資源。

省作協黨組書記、書記處第一書記、副主席汪興國用三個「真」概括對丁捷文字的閱讀感受:喚醒真誠,付出真心,追求真實。他認為,作為作家,丁捷的真誠和勇氣來自於對社會、對讀者的自覺負責,來自於文學的赤誠,來自於對真、善、美永恆價值的追求。「丁捷的創作經歷表明,作家既要堅持自我、堅守本心,更要突破自我、銳意創新。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將對現實的體悟和感受轉化為紙上丘壑,才能寫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作品,真正無愧於自我、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

著名作家蘇童和周梅森作為朋友和寫作同仁,現身丁捷作品研討會。蘇童認為,在深入現實生活多年之後,丁捷把個人生活直接拆解用於文學創作,這讓他的創作富於變化,語言溫度、感情濃度很高。「作家的個人形象時時刻刻會跳出來的,他說幾句就要一拍『驚堂木』——讀者諸君請聽我說。」蘇童用「驚堂木」生動形容丁捷作品突出的主體性。周梅森特別提到,丁捷的《追問》是跟他的反腐小說《人民的名義》同題材的非虛構文學作品,很多書店把這兩本書「捆綁」銷售。他認為,丁捷的作品是文學對政治的一種反哺,具有社會意義和社會價值。

丁捷早期作品圍繞校園和青春,並憑藉小說《依偎》獲亞洲青春文學獎。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何言宏評價,這部作品是「愛無能時代的情感主義創作」。在他看來,《依偎》關於愛的書寫是一種浪漫之愛,當下具有一種教誨意義,這樣的愛是80年代人文的、浪漫的愛情想像在這個時代的一次迸發和呈現。蘇州大學教授房偉也稱讚,這部發表於2012年的小說即使今天讀來仍然讓人感動和震撼,體現了作者豐沛的寫作能力。

討論中,丁捷創作中的「跨界現象」成為與會專家的普遍共識和熱議焦點。丁捷做過大學教師、機關幹部、支邊援疆、企業管理、紀檢官員,這種跨界首先體現在身份的跨界。這種跨界也體現在寫作上,涉及小說、非虛構、隨筆、散文等多個領域,不僅數量豐富,而且成績不俗。丁捷曾在採訪中表示,自己的創作跟他的人生是融為一體的。豐富的社會經驗對他的創作轉型影響很大。

關於丁捷的現實主義創作,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認為,丁捷作為紀檢隊伍中優秀的作家,有著得天獨厚的題材優勢,可以在反腐倡廉的創作領域作出更深刻的開掘。丁捷擅長運用案例文學的寫作技巧和寫作手法,與以往受歡迎的官場小說、政治小說既有關聯又有區別,具有鮮明的警示意義和深刻的思想啟迪。

南京大學教授張光芒肯定了丁捷的這一轉型。他認為,與隨筆集《名流之流》裡無意識的虛偽相比,《撕裂》的主人公張一嘉自始至終是清醒的,他對自己的每一步變化都有清晰的認知,呈現出一種「自由的撕裂狀態。」這種視野實際上讓作品指向了社會剖析,丁捷不滿足於過去對人的寬泛的、宏大的考察方式,轉而直視動態的生活和人心,「撕裂」的敘述使小說具備了一種真實具體的生活實感和深度。山西大學教授、《小說評論》主編王春林也認為,《撕裂》這部小說裡包含「雙重撕裂」:一是寫社會的撕裂,社會階層、社會力量的撕裂;一是寫人性的撕裂,內在的、精神的撕裂,寫出了人物內在精神的複雜性。

就跨界寫作的問題,南京大學教授吳俊強調要調整好跨界寫作中節制、聚焦的關係。他認為,如何在創作中既表達出藝術趣味,樹立獨特性,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何平將丁捷的「跨界」歸於八十年代文學的身影和餘韻。「丁捷的寫作屬於八十年代文學的一部分。那時候的文學社團有著很強的文學的自主性,不存在『界』的問題。八十年代的文學青年和寫作,就是跨越文體的特別自由的寫作。」此外,在何平看來,丁捷的跨界跟現在的「表演型跨界」也不一樣,他其實是拋開了文學史序列的一種寫作,掙脫文學史的束縛,自由地去創作。

從青春寫作,到現實開掘,瀋陽師範大學教授賀紹俊認為,丁捷幾十年的文學作品,共同構成了一個連綿不絕、跌宕起伏的「問心」之旅。在丁捷的文學世界裡,細緻入微的現實空間和虛幻浪漫的烏託邦空間是相依的,正因為有一個「愛」的烏託邦的存在,作者才能穿越現實的黑暗去做拯救人心、人性的事情,從這個角度說,「問心」之旅也是拯救之旅。

《人民日報 海外版》文藝部主任劉瓊認為,在文學創作分工很細的當下,「破圈跨界」對於作家來說是考驗也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能力。「問心三部曲」有著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各個層面的開發,跟單純的職業化寫作很不一樣。在她看來,丁捷的寫作詮釋了文學的真諦——生活永遠是文學創作的母體和土壤。

專家學者分別就丁捷的小說、散文、詩歌、兒童文學等進行了各有側重的分析與探討。江蘇第二師範學院教授姚蘇平認為,丁捷的兒童文學創作具有鮮明的特點。「他從內心深處始終把兒童和成人合而為一,既有諷刺意味又有溫暖的文學撫慰。」南京大學教授傅元峰進一步指出,丁捷文本的核心是兒童和女子,兒童對丁捷來說不僅是一種文體,更是他創作的一種內在性。他的寫作是為了表達內在,這種內在的特點是慈柔和本真的。南京理工大學教授張宗剛則用「溫暖的向光性」形容丁捷的寫作,稱他的作品充滿了溫暖的質感,飽含少年血性和少年氣質。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劉志權將「浪漫」理解為丁捷文本的內核之一。包括他的後期作品也能看到前期的影子,比如詩性、女性等等,這些東西讓人物變得立體生動,也是讓小說變得好看、深刻的原因。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暉認為,從創作人格上來講,丁捷在靈魂深處始終是一個及物的、現實的作家,奇幻和浪漫是他現實靈魂的偽裝,或者說是他靈魂的另外一面。

丁捷向與會的良師益友們致敬、致謝,並講述自己的文學淵源。他表示,最初自己並非為了表現現實才投入現實生活,經過若干年的積累,文學調校著自己做人的方式,豐富著自己的人格,終於構成回報。「人不把自己放置在芸芸眾生中,就無法界定自己、發現自己。出發得遠,才能回歸得深。」丁捷表示,希望幾十年堅韌的前行,將自己的『社會現實』會轉化為『文學現實』,將文學的現實會升華為社會的現實力量。」

範小青最後作會議總結,她談了對丁捷作品的三點感受:一是行走和沉澱,「丁捷踏在大地上,他既有豐富的閱歷,又能將閱歷沉澱下來,移情到文學」;二是勇氣和挑戰,「他不被自己和他人所約束,具有直面現實的勇氣,因此可以追求純粹的文學寫作」;三是思想的維度和語言的藝術,「《追問》《初心》《依偎》等作品都體現了他在思想上、藝術上的追求。丁捷幾十年來,始終保持本真,從未放棄文學寫作,從這一點來說,不管過多少年,他依然是當年的文學少年、文學天才。」

交匯點記者吳雨陽

圖片由江蘇省作協提供

相關焦點

  • 丁捷:讓文學與繪畫妙然相通
    吳彥頤(藝術學博士) 106歲的文壇巨匠馬識途先生,沒想到作家丁捷要出一本繪畫集,他欣然為繪畫集題名「丁捷心畫」。四個字,蘊涵滄桑,體態天真,傳達著對晚輩滿滿的的褒獎和期望。
  • 紀伯倫: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忘記了為什麼出發
    「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忘記了為什麼出發」——黎巴嫩詩人:紀伯倫0101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工作更加有效,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紀伯倫曾經感嘆:「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忘記了為什麼出發。」有時候,要想起出發的目的,最簡單的方法是站在原地思考一會,做事之前先抬頭看看頭頂的天空,靜下心來聽聽內心的聲音。這跟為什麼不要在晚上做決定,不要在酒後做決定是一個道理。因為晚上最決定衝動,酒後做決定糊塗。
  • 作家丁捷:希望文學現實升華為社會現實力量
    以四十歲援疆歸來和《依偎》的寫作出版為分界線,丁捷的人生和文學大概可以劃分成前階段的青春時期和現階段的現實時期。8月7日,由江蘇省作家協會主辦的「丁捷創作研討會」在南京召開。在著名作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蘇童看來,丁捷總是把拆解、思考後的個人生活注入文學創作:「他的創作表現是他個人直面生活時的那一部分現實,以及他對這一部分現實的思考。」也因為這個特點,同樣寫反腐敗小說,蘇童認為丁捷和周梅森在語言的溫度、感情的投入及作者聲音的顯著度上均有不同,丁捷「更直接」。
  • 丁捷:人活著需要解決世俗問題,而文學一直在解決我的「內在」問題
    丁捷的龐雜,於他寫作上的呈現倒不見繁複混雜,他的文學路徑反而明晰。長篇小說《依偎》代表的是他對生活、對人物細緻入微的感受以及對人的情感的關注,這裡有丁捷的「本真」。而「問心」三部曲的現實主義創作,是他將自己從自我中拔出來,用文字幹預現實世界。於他而言,這是「奮力地改變了一番文學的姿態,扎進去(現實)」。
  •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遠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遠在談到如何搶抓視頻號機遇,賦能創業者的話題時,張萌直言,一個人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遠,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以終為始的邏輯,對於視頻號也同樣,一定是邊學邊幹邊教的狀態,如果只是我一個人掌握,那只能產生一份結果,但如果我把對視頻知識、技能的所學所悟與創業者分享的話,
  • 阿諾德·施瓦辛格:思想遠,才能走得遠
    做美國總統首先要做美國州長→要競選州長必須得到雄厚的財力後盾的支持→要獲得財團的支持就一定得融入財團→要融入財團就最好娶一位豪門千金→要娶一位豪門千金必須成為名人→成為名人的快速方法就是做電影明星→做電影明星前得練好身體練出陽剛之氣。按照這樣的思路,他開始步步為營。
  • 千年一凌峻——油畫家應晶晶《丁捷像》說
    新銳油畫家應晶晶近日收到作家、畫家丁捷兄新出版的畫冊《丁捷心畫》,瞬間被其中收錄的應晶晶所作《無所謂的詩:丁捷畫像》所吸引。我馬上聯想到我手機裡珍藏的一幅作品《易縣八佛窪睒子洞遼三彩九羅漢之一》。油畫家應晶晶所作《無所謂的詩:丁捷肖像》據說,應女士一直想給丁捷畫一張肖像,畫出他那種「看透一切」的神態。今年疫情期間,突發靈感,畫家在其上海的工作室裡一揮而就。畫出來後拍照發給丁捷看,丁捷當即就驚住了——誰能如此敏銳捕捉住那被深深隱藏而不經意閃爍出來的真實!「凌峻!千古一凌峻。
  • 千年一凌峻 ——油畫家應晶晶《丁捷像》說
    新銳油畫家應晶晶 近日收到作家、畫家丁捷兄新出版的畫冊《丁捷心畫》,瞬間被其中收錄的應晶晶所作《無所謂的詩:丁捷畫像》所吸引。 油畫家應晶晶所作《無所謂的詩:丁捷肖像》 據說,應女士一直想給丁捷畫一張肖像,畫出他那種「看透一切」的神態。
  • 教育得要回歸本來才能面向未來
    楊斌教授發表題為《教育得要回歸本來才能面向未來》的演講。以下分享楊斌教授演講內容,以饗讀者。 教育這個詞,特別耐琢磨。在中文裡頭,教與育是兩個字,往起源上說,各有其意義。翻開《說文解字》,教,指的是「上施而下效」;育,說的是「養子使作善」。
  • 藍光梅霖:地產企業只有回歸初心才能做得更好
    在梅霖看來,2020年,全世界各行各業都經歷了不平凡的一年,從年初的疫情到世界各地變幻莫測的形勢,到地產行業面臨三條紅線的挑戰等等,但越是困難越要堅持,堅持才能取得更大的收穫。談到對於明年樓市的看法,他認為地產業正在走向回歸,從高利潤走向常規利潤,從粗放式管理走向清晰化管理,而地產企業只有回歸初心才能做得更好。
  • 惟有埋頭,乃能出頭,沉得低才能跳得遠
    為什麼毛竹有如此獨特的生長現象?植物學家發現,原來它前5年並不是停滯生長,只不過是以一種不易被人察覺的方式,在地下「偷偷努力生根」。三五年的蟄伏期,讓一株毛竹的根系向四周圍鋪開了10多米,向地下深扎了近5米,這樣它就能輕而易舉地獲取生長所需要的營養。
  • 這座美得令人「吃醋」的江蘇城市,有了第一部完整系統的文化史
    「江蘇地方文化史」是2016年啟動的「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出版成果「江蘇文庫·研究編」的重要組成部分,13個設區市各設一卷。12月5日上午,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社科聯、中共鎮江市委、鎮江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暨《江蘇地方文化史·鎮江卷》首發式舉行,史上首部系統、成熟的「鎮江地方文化史」正式問世。
  • 江蘇批發氙氣燈廠家報價
    江蘇批發氙氣燈廠家報價 「氙氣燈」中文讀法為:【xiānqì dēng】。江蘇批發氙氣燈廠家報價購買國產品牌氙氣燈,歡迎致電漢雷光電! 氙氣燈具備亮度高、色溫低、壽命長、功率低的優點,在市場上疝氣燈也有一些假的,怎樣進行辨別呢? 1、看照明效果。假氙氣燈照明效果差,照度不夠,色彩差。 2、看溫度。假氙氣燈在使用的過程中會出現溫度高的現象,有因高溫燒裂燈具,也有燒溶燈座的現象。
  • 職場中想要飛得更高,就得「沉」得下,就得深挖洞,廣積糧
    在灌木叢中跳來跳去的蓬間雀問展翅萬裡的大鵬:「請問,你為什麼能飛得那麼高呢?」大鵬俯視著大地問道:「你能看到大地嗎?如果你能看到大地,你就能飛得和我一樣高了。」別忘了,你的專業知識是你吃飯的本事。當然,你的專業知識足夠深,你可以在此領域佔據權威地位,在這個領域有絕對的話語權。
  • 豆瓣8.5《再次出發》:從「心」出發,是回歸也是啟航
    他對格雷塔說"你的歌重新贏得了我的心",格雷塔說"我不想贏回你的心,我想讓你離得遠一點,木已成舟。""你不必如此的友善,假裝治癒我的心,我承諾不會,追著你"(《如果你想回家請告訴我》歌詞)深夜紐約高樓的屋頂上,格雷塔再次唱出心聲。
  • 一對相愛相殺的文壇巨匠:王安石與蘇軾
    他們在政壇、在文壇都有不俗的建樹。不過他們政見相左。在官場上針鋒相對。王安石比蘇軾年長16歲。我們今天覺得16歲,年齡差距不大,不過在古代就是差了一代人。由於受父親思想的影響。蘇軾屬於保守派,王安石是改革派。1.王安石準備改革科舉考試,請求開辦學校,在科舉考試中廢除詩、賦等科目,專考經、義、論、策。
  • 沈杏培:文壇需要這樣的「求疵者」
    唐小林如同揮舞著犀利的劍,朝著文化病象砍伐的文壇堂·吉訶德,又像喜歡對著那些「參天」或「茂盛」的名貴巨木叮咚捕蟲的啄木鳥。他身在體制外,卻把利劍和鐵嘴指向體制化的學術江湖,窮追深查各種文壇「病症」。
  • 江蘇衛視《新相親大會》在「2019融屏傳播優選活動」中摘得大獎
    在頒獎盛典上,江蘇衛視摘得兩項大獎:江蘇衛視榮獲「優秀播出平臺」,《新相親大會》節目榮獲「新競原創綜藝」。同時,江蘇衛視幸福劇場所播出的5部電視劇分別榮獲「新時代」榜樣、「正能量」榜樣、「青春力」榜樣三大劇集獎。「2019年『融屏傳播』優選活動」是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人民日報數字傳播主辦、環球時報輿情中心承辦。
  • 告別鉛與火,江蘇印刷業「聚焦綠色化」
    9月18日至20日,第二屆江蘇印刷業創新發展博覽會在蘇州舉行。本屆印博會以「創意、創新、創優——聚焦綠色化」為主題,在新起點上推動印刷強省建設。本屆印博會上,多項具有濃厚江蘇地域特色的傳統印刷技術亮相。在「首屆長三角區域印藝精品獎」獲獎作品展區域,斬獲「全場大獎」的《江蘇老行當百頁寫真》讓參觀者讚嘆不已。組委會工作人員楊少明告訴記者,這本由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書籍,內容表現的是江蘇老行當,在書籍印刷、裝幀上則體現出傳統工藝和現代工藝的融合。
  • 《新華日報》頭版頭條聚焦淮安!做江蘇高質量發展快班的「特長生」
    做江蘇高質量發展快班的「特長生」——訪淮安市委書記蔡麗新 在江蘇版圖中謀劃淮安發展定位,充分發揮淮安資源稟賦優勢,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努力當好江蘇這個發展「快班」中「特長生」。聚焦實體經濟發展,在優化產業體系、壯大民營經濟、引導企業轉型等方面構建更加完備的制度體系、政策體系、服務體系,形成更多具有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集群,培育構建以骨幹龍頭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成長性企業為主體的企業梯隊,全面構築小康建設強勁支撐。同時全力推進招大引強項目攻堅,集聚更多優質資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