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布裡克的《發條橙》,是教育的缺失,還是社會的病態?

2021-01-09 High電影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專注於不專業的電影解說小麥~

提起斯坦利·庫布裡克,想必電影愛好者都不會陌生。

這位極力追求完美的電影大師,是好萊塢有名的完美主義者。

雖然他從業40餘年只留下了13部故事長片,但幾乎每一部都被奉為經典。

就比如說我們所熟知的《2001太空漫遊》、《巴裡·林登》和《閃靈》。

斯坦利·庫布裡克

這也使得庫布裡克在1997年榮獲第5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並且在2005年被英國電影雜誌《Empire》評選為「史上百位偉大導演第四位」。

那麼在庫布裡克誕辰91周年之際,小麥也來和大家聊一聊這位電影大師的經典作品之一。

那就是1971年在美國紐約首映的犯罪題材電影——《發條橙》。

《發條橙》

《發條橙》改編自英國當代著名作家安東尼·伯吉斯的同名原著小說。

該片在當年的上映之路十分坎坷,曾因為內容問題在多個國家遭遇禁播。

在英國,它甚至被歸為幾件謀殺暴力事件的元兇,直到2000年才被解禁。

不過即便如此,這部《發條橙》依然獲獎無數,贏得了頗高的口碑和評價。

其中就包括第36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外語片,以及第44屆奧斯卡金像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4項大獎的提名。

國內豆瓣也給出了8.5分的評分,位列Top250排行榜第238名。

《發條橙》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充滿暴力傾向的少年,名叫阿歷克斯。

他與幾個和他年齡相仿的少年每天打架滋事。

某天,他們決定晚上前往富婆「貓夫人」的家裡作案,沒想到「貓夫人」早在他們到來之前就已經報案。

而阿歷克斯也在失手殺死「貓夫人」之後被警察帶走,並被判處14年刑期。

《發條橙》

為了早日出獄,他自願成為監獄裡正在實驗的「厭惡療法」的試驗品。

所謂「厭惡療法」,就是強迫被實驗者長時間觀看大量有關色情、暴力的影片,以達到某種條件反射,讓其從此遠離色情和暴力。

在「厭惡療法」結束以後,阿歷克斯果然變成了一個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人,被釋放出獄。

然而他的生活也隨之改變,曾經的施暴者,變成了受害者。

《發條橙》

在小麥看來,這部《發條橙》實際上是未成年犯罪題材和現實主義題材的「結合體」。

為什麼這樣說呢?且往下看。

影片的前半段,主人公阿歷克斯以無惡不作的形象出現。

用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待,已經不能用「問題少年」來形容他。

因為他的所作所為,實在讓人既憤怒又吃驚。

《發條橙》

搶劫、吸毒、欺負街邊的乞丐。

甚至是綁架、毆打作家亞歷山大,並在他面前侮辱他的妻子。

在父母面前,阿歷克斯一臉無辜,和普通孩子沒有什麼兩樣。

可在別人面前,他的本性卻暴露無遺。

哪怕是和自己的同伴,也因為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

《發條橙》

沒錯,作為一部電影作品,多多少少會有些戲劇成分在裡面。

但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未成年人犯罪事件已經屢見不鮮。

2009年3月,美國16歲少年約翰·凱特西斯殘忍殺害了47歲的美國廣播公司新聞廣播電臺記者喬治·韋伯。

根據警方公布的信息,受害者喬治·韋伯身上的傷口多達50多處,遍及脖子和軀幹。

最終約翰·凱特西斯被判處25年有期徒刑。

《發條橙》

2012年6月,美國16歲的蕾切爾·首弗和希拉·艾迪殺害了同齡女孩斯凱拉·尼斯。

而原因竟是因為她們不想再和斯凱拉繼續做朋友了。

最終蕾切爾被判處30年有期徒刑,希拉被判處無期徒刑,並且15年後才能保釋。

這三個年僅16歲的少年少女,原本擁有大好人生,卻親手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別人。

《發條橙》

說回這部《發條橙》。

關於片名「發條橙」的含義,安東尼·伯吉斯曾在原著小說裡提到:它標誌著把機械論道德觀應用到甘甜多汁的活的機體上去。

因此片名所暗示的,實際上是上了發條(機械的、人造的)的人。

該片當年在多個國家遭遇禁播,並不完全是因為前半段的血腥和暴力,更多的是因為後半段。

《發條橙》

當阿歷克斯因為失手殺死「貓夫人」進了監獄,又經過「厭惡療法」被釋放出獄之後,他和他的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極端方式的「治療」下,阿歷克斯如同片名一樣變成了一個「發條人」。

任憑別人擺布、欺凌,無法根據自己的意願行事。

《發條橙》

他發現家裡已經沒有了自己的位置,不得不流落街頭。

他遇見曾經被自己毆打的流浪漢,就在流浪漢要實施報復的時候,曾經身為他手下的兩個人出現替他解了圍。

阿歷克斯發現,他們兩個已經變成了警察,而兩人也對阿歷克斯大打出手,以洩私憤。

當奄奄一息的阿歷克斯求助於一戶人家的時候,沒想到竟是曾經被自己欺凌的亞歷山大一家。

而身為反政府組織首領的亞歷山大,也為了達成某種目的囚禁並折磨了阿歷克斯。

《發條橙》

庫布裡克是在向我們詮釋因果報應嗎?我想不是。

曾經身為施暴者的阿歷克斯變成了受害者,而曾經身為受害者的那些人卻變成了施暴者。

罪惡並沒有因為阿歷克斯「變好」而消失,只不過是施暴者和受害者調換了位置而已。

這正是社會不可忽視的病態。

《發條橙》

同時,也不禁讓人想到了曾經轟動一時的「楊永信事件」。

他利用「電擊療法」改造的那些網癮少年,又與片中的阿歷克斯有何區別?

他們都變成了任人擺布的「發條人」,沒有自己的思想,無法根據自己的意願行事。

社會各界思考的首要問題應該是如何避免那些未成年人犯罪事件的發生,以及如何對孩子進行更好的教育。

而不是任由他們犯下彌天大錯,再如何改造成人。

《發條橙》

除去那些天生就具有反社會人格的孩子,未成年人的成長與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以及社會環境有著莫大的關係。

父母對孩子缺乏關愛或一味溺愛,學校只在乎知識教育,忽略品行教育,大環境的渲染,這些都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著無法忽視的影響。

正如那些被楊永信「改造成人」的孩子們的家長,他們將楊永信奉為「神明」,卻不曾想過孩子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與家長有著難以逃脫的責任。

《發條橙》

那些孩子想要變成「發條人」嗎?

或者說有人想要變成「發條人」嗎?

我想不會有。

正如片中所說:當人不能選擇的時候,他也不再是人了。

(本文由小麥撩電影原創,如需借鑑,請務必標識!)

相關焦點

  • 豆瓣還有救嗎,庫布裡克的《發條橙》掉出TOP250
    得知這個消息的柳林第一時間就去查詢了豆瓣TOP250的榜單,發現老庫的電影《發條橙》正好排在第二百五十位上,說不好什麼時候,也許明後天就再看不到這部神級電影出現在豆瓣TOP250上了。不知道庫布裡克得知這個消息,會不會哭暈在廁所裡。
  • 淺談《發條橙》中的「儒道之爭」
    發條橙,「發條」是一種機械裝置,「橙」在馬來語中指「人」,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機械的人」。嚴格來說,是「機械玩具」。理解了發條橙的含義,再去理解斯坦利·庫布裡克導演的電影《發條橙》,便容易了許多。還是之後在小說家那邊以及醫院中的一系列「康複流程」的治療。按庫布裡克給出的最後一幕,以及Alex的遭遇看來,應該是指後期「恢復人性」的治療。因為經歷魯道維科中心的「改造」後,Alex在重新融入社會的時候是不愉快的。重新做回自己,重新獲得欣賞貝多芬音樂的權利,是他內心深處最迫切的願望,他的獨白自然也是呼喊這個願望。而最後限制級的一幕更預示著他邪惡本性的復甦。
  • 《發條橙》:庫布裡克傑作,史上最有名的禁片之一,豆瓣評分8.5
    儘管內心深處對監獄的教育不屑一顧,表面卻裝出一副悔過自新的模樣。在得知通過"厭煩治療"可以在兩個星期逃離監獄重獲自由後,他積極爭取,最終成為了「科學地」先行者。Alex被帶到了魯道維科醫學中心。Alex很明顯是一個擁有雙面個性的人,那麼到底是當時的社會影響了他呢,還是當時的人們影響了社會呢?答案是:環境當然影響了他。然而對於社會來說,是人們影響了它。那麼,這是一個怎樣的社會呢?在Alex眼中:這個社會邪惡而殘酷。
  • 發條橙:斬獲4項奧斯卡大獎的名作,卻曾被封殺30年
    《發條橙》是1971年由著名導演庫布裡克執導的一部犯罪、科幻類型的電影,由麥克道威爾領銜主演。這部電影斬獲了包括最佳影片獎在內的4項奧斯卡大獎,卻被英國官方封殺30年,直到2000年才被放出。這部電影的世界觀架空在未來的英國中,因此《發條橙》通常也被認為是庫布裡克的「未來三部曲」之一。
  • 《發條橙》:「拒絕被上發條!」
    這是最近編輯的《發條橙》上市後,我在重新思考這本書時的體會。《發條橙》因庫布裡克的同名電影為眾人所知,它的讀者裡,也許一大部分是被庫布裡克電影裡前衛的視覺語言、震撼人心的配樂、不忍直視的暴力場景吸引來的。作為責編,為了複製這一部分讀者的體驗,編書前,我也打開了這部影片。時常被嚇到用手遮住屏幕的我,看完後在筆記裡寫:伯吉斯可能有些過了(因為太可怕),期待小說。
  • 天才導演庫布裡克和他的13部電影長片
    9 《發條橙》1971年,庫布裡克帶著他的《發條橙》,再一次震撼了這個世界。但這部電影卻給庫布裡克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影片上映後,在年輕的影迷中反響強烈,大家紛紛走進影院觀看這部電影,但同時也受到了媒體最猛烈的抨擊,媒體開始將影片上映後英國社會發生的暴力事件歸咎於《發條橙》裡的暴力畫面,各種關於庫布裡克煽動青少年犯罪的文章層出不窮,當這份攻擊由輿論轉移到現實生活的時候,給庫布裡克個人和他的家庭都帶來了很大的不便,當這份不便將要朝著危險的方向演進時
  • 在電影神殿最高處,坐著導演庫布裡克|紀念逝世20周年
    如今20年過去,圍繞著庫布裡克建立的個人神話翔實而撲朔迷離,有人認定他是名副其實的「暴君」,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在倫敦郊外的伯翰姆伍德精心「布局」自己的電影帝國,但也有人認為他溫和善談、機智詼諧,雖然每次訪談結束都要稿件「審查」,符合要求才能發表。他因此也成為20世紀最受爭議的導演之一。那麼,庫布裡克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瘋子,工作狂,還是名副其實的大師?
  • 《發條橙》/ 徹底的善惡都沒有人性
    上述部分內容是20世紀最偉大的電影之一《發條橙》的簡介,由鬼才導演庫布裡克執導,曾因其充滿大量的性與暴力鏡頭被許多國家列為禁片,直到他去世後才解禁放映。 片子除了涉及大量的性暴力等元素,還提出了一個非常恐怖又深刻的問題——「洗腦」,通過醫學實驗來抹殺犯人的本性,以求達到永久剔除其罪噁心理的目的。
  • 確認過眼神,他們都是庫布裡克的人|夜問
    答案:從上至下分別為《發條橙》《全金屬外殼》《2001太空漫遊》《閃靈》。之後的很多影視作品都致敬了這種手法,中國觀眾比較熟悉的《唐人街探案1》,末尾張子楓演的小女孩的邪魅一笑令人恐懼的原因之一,恐怕也是使用了「庫布裡克凝視」。斯坦利·庫布裡克(Stanley Kubrick),1928年7月26日出生於美國紐約,是位沒有拍過爛片的傳奇導演。
  • 同名電影榮獲4項奧斯卡提名卻被禁播30年,5分鐘讀完《發條橙》
    《發條橙》《發條橙》的原著和電影,都極具魅力,非常奇特。電影版導演庫布裡克自這部作品上映以後收到了雪片一般的不是表揚信,而是恐嚇信。在鏡頭和音樂的塑造之下,《發條橙》成為了與《奇愛博士》,《2001太空漫遊》和《閃靈》一樣驚世駭俗的庫布裡克電影。
  • 上新 | 我們的命中命中:庫布裡克
    用《暗湧》歌詞來形容,庫布裡克就是我們的「命中命中」。選用「奇愛博士」這個名號,當然是因為這是一個人稱代詞,總不能叫「洛麗塔講電影」,或者「斯巴達克斯講電影」。庫布裡克一共拍攝了13部長片作品,每一部的類型都不同,做出了大量的嘗試。早已封神的《發條橙》、《太空漫遊2001》、《閃靈》,完完全全就是三部迥異的電影。
  • 看完《小丑》、《發條橙》,是我們瘋了還是這個世界瘋了?
    傑昆·菲尼克斯然而《小丑》卻讓小編想起另一部1972年,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拍攝的電影《發條橙》,尤其是《發條橙》男主一邊作惡,一邊自如地唱跳著雨中曲的鏡頭。發條橙《發條橙》講述了在一個未來的英國社會,一個瘋狂、躁動的問題少年,漠視規則、無惡不作,被捕後在醫院接受了一種新治療方法,在接受治療後重返社會的少年卻發現自己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他意識到自己不過是上帝手中的一顆上了發條的橙子
  • 電影賞析《發條橙》:一場絕對理性的人性實驗
    性與暴力是困擾當代西方社會的嚴重問題,成為不少藝術家創作的主題。庫布裡克從社會學角度出發,將視角投向未來,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剖析。我們看到,影片裡暴力場面比比皆是,而且往往與性聯繫在一起。但最令人震驚的莫過於強姦的場面。阿歷克斯和他的同夥戴著鼻子又粗又長的古怪面具(酷似陽具),用欺騙的手段進入作家亞歷山大的住宅以後,先將他打成殘廢,然後當著他的面強姦了他的妻子。
  • 《發條橙》公映背後的死亡威脅
    工作狀態下的庫布裡克 在阿伯茨米德製作的這部電影叫《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當時,影片的拍攝已經完成,但還有一些掃尾工作要做。當斯坦利與電影宣傳團隊在小教堂討論時,我去了馬爾科姆·麥克道威爾(MalcolmMcDowell)的家。
  • 從低成本到獨立拍片,看靈感大師庫布裡克「太空漫遊」
    不過我們這些擁躉者,還是應該以審慎、思辨和敬畏的態度,解讀和解構他一部部高度風格化的電影作品。攝影師跨界,早期電影「無主權」藝術作品總能自己創造出新慣例,一開始或被認為奇特、難懂,再看則會發覺,它們自有一套脫離正統的形式結構。庫布裡克風格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 《發條橙》:一部關於自由意志的電影是如何體現社會的強決定論?
    他們就像《發條橙》一樣,看著自己做出了決定,實則是被迫而為之,那又是什麼讓他們失去了「自由意志」的選擇權利呢?或許是鋪天蓋地的社會輿論,又或許是國家制定的強制法律,那麼一旦失去了社會輿論或者是法律的外部限制,這群「良民」或許就會變成無惡不作的壞人。
  • 誰才是庫布裡克正統繼承人?
    在「林登式」的設定外,它也驕傲地運用了讓《閃靈》中時空模糊離奇的慢速交叉疊化,與《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s, 1971)中加強了迷波普藝術美學與酷之精神的廣角鏡頭。《全金屬外殼》至於庫布裡克那麼刻意使用的慢鏡頭(《閃靈》、《全金屬外殼》、《發條橙》),並不只意味著瞬間時刻緊張度的著重與心理時間的突出呈現:當與星際旅行、人體冷凍學與外太空的無限廣闊結合時,它打開了我們進入猶疑區域的深思之徑,那同時引入商業電影與量子物理領域的思考,也因此帶來了其他庫布裡克作品中對時間序列的實驗(《殺手》中混亂的敘事與《閃靈》中可參考的、「日曆」時間的消亡
  • 《發條橙》:讓同名電影成為禁片的小說,不只又黃又爆慄那麼簡單
    出獄後的艾利克斯被社會和家庭所排斥、孤立,最後遭人利用而墜樓入院。重新被「治癒」後的艾利克斯又重複過上了從前的日子,不過他孤身一人,充滿了幻想。他幻想自己長大了,還有了妻子和孩子,而他的孩子又會成為另一個迷失在青春裡的艾利克斯。
  • 一場人為的鬧劇實驗:老電影《發條橙》看完讓人細思極恐
    電影《發條橙》改編自安東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說,於1972年由斯坦利·庫布裡克所指導的犯罪片。很多人在看到這麼一個片名的時候肯定非常不解,這個「發條橙」究竟是什麼意思?「發條橙」顧名思義就是「上了發條的橙子」,通俗來說就是一個機械的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