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紀委撰文稱,要對「拍腦袋」決策果斷問責。(6月16日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腦袋一拍,茅塞頓開,「計」上心來。顧名思義「拍腦袋決策」指的是個別幹部,在決策過程中,不從實際出發,全憑自已見識與經驗及好惡,「靈機一動」就作出決定,將複雜問題簡單化,顯然背離了決策應有之方向。
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雖領導幹部無論是政策水平,還是能力與見識,均高於常人;然其終歸不是「能掐會算」的諸葛先生,要用好手中之權,更好地服務於民,理應廣開言路,集中民智,三思而決策。
媒體中,諸如「以克論淨」、「盲目搞一刀切」等「拍腦袋」決策,之所以不時被曝光,究其原因是有關部門對其危害認識不足,沒能引起足夠和重視,既沒能及時亮劍執紀,也沒制定規則、構築防線,讓權力濫用者沒能付出代價。
決策者,大事也。任何一項決策,都可能牽涉到群眾切身利益;而「拍腦袋」決策,不僅偏離了決策應有之軌跡,還極易作出錯誤錯誤的決策,讓黨和人民利益蒙受難以估量之損失;因此,旗幟鮮明地對其執紀問責,理當如此。
儘管對「拍腦袋」決策,以最高紀檢機關名義,理直氣壯地提出「問責」,能有效地遏制此種權力亂用之怪象,有效地杜絕「拍腦袋」決策,為眾多的「關鍵少數」敲響警鐘,畫定紀律紅線,讓權力不敢「任性」。
然「決策」終歸掌握在「關鍵少數」手中,「拍腦袋」決策更隱身於正常決策之中;現實中,一些決策看視「熱鬧」,又是網上徵求意見與建議,又是召開班子會,「暢所欲言」,然最終的決策難逃「拍腦袋」的怪圈。
「果斷問責」,雖不失為治理「拍腦袋」決策之應急措施,但只能對「浮出水面」的「拍腦袋」決策起作用,而對那些披著科學決策外衣的「拍腦袋」決策,則鞭長莫及,只好望洋興嘆,任其野蠻生長下去。
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要求「關鍵少數」用好手中之權,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堅決杜絕「拍腦袋」決策;而要有效杜絕「拍腦袋」決策,除對其「果斷」問責之外,還需狠抓制度建設,為權力的運行劃定路線圖。
為此,要深入推進治理體制改革,加快構建現代治理體系建設,適當限制「一把手」權力,堅決剎住「一言堂」與「個人說了算」歪風邪氣,穩步提升班子成員地位,充分發揮內部民主與監督,為其真實發聲掃清障礙。
同時,除對領導幹部決策,實行終身問責外,更需防患於未然,建立健全決策相關制度,強化集體負責制度,規範其程序,穩步推行公開化進程,讓決策的過程也灑滿陽光,邁開大步,及時剷除「拍腦袋」決策滋生之土壤。
「拍腦袋」決策,看似高效,實則破壞了民主,制約了決策科學性,傷害著黨和人民利益,理應將其拋進「歷史垃圾堆」中;而要有效消除,除問責外,更當在體制、機制上狠下功夫,標本兼治,切實堵住體制漏洞,讓「拍腦袋」決策無處遁形。(尚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