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產生了許多「逆天神器」。巴黎大炮即是其中之一。
我們知道,一戰的主要戰場在歐洲,而歐洲的主要戰場在法國。德國與英法聯軍在法國足足對峙了4年,進行激烈的廝殺。一戰三大戰役,即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都發生在法國境內。
德軍多少有些輕視法國軍隊。在40多年前的普法戰爭中,德軍(普魯士軍)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俘虜了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侵佔了法國首都巴黎。然而,在一戰中,德軍在法國戰場進展緩慢,耗費了極大的代價,都很難往巴黎的方向前進一步。
為了打擊法國人的抵抗熱情,德軍發明了「巴黎大炮」。
「巴黎大炮」原來的名字叫「威廉大炮」,名字來源於當時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由於德軍生產這門大炮,主要是用來轟擊巴黎,便取名為「巴黎大炮」。
當時,德軍被英法聯軍阻攔在巴黎東部、東北部地區,舉步維艱,進入漫長的戰壕戰。這裡與巴黎相距100多公裡。普通的大炮,射程最遠只有幾公裡、幾十公裡,根本就打不到巴黎去。要想增加大炮的射程,唯一的辦法就是增加大炮管身的長度。
理論上來說,大炮管身的長度可以無限增加。但在實際生產中,這是不可能的。大炮管身的長度受限於「長徑比」,即大炮管長與口徑的比例。大炮的「長徑比」一般不會超過50倍。200毫米口徑的大炮,管身長度最多10000毫米,即10米。這樣短管身的大炮,射程是不可能達到100多公裡的。
德國人充分發揮了他們在新式武器製造上的想像力,創造性地將一段210毫米的炮管,插進一段L52一5 型380毫米的戰列艦炮管內,解決了「長徑比」難題。拼接後,整條炮管長度達到了36米,如果將它豎起來,相當於10層樓高。算一下,「巴黎大炮」的「長徑比」達到了前所未有的171.4倍。
「巴黎大炮」的最大射程達到了131公裡,剛好將巴黎圈入射程之內。這樣的射程,甚至超過了有的短程彈道飛彈。它朝天空射擊時,炮彈的最大高度能夠達到40公裡,這一高度位於同溫層,遠遠超過了當時的飛機飛行高度。
當然,在一戰時期,大炮的射程越遠,射擊精度就越小。對於「巴黎大炮」而言,它的任務是將120公斤的炮彈送到巴黎——至於這枚炮彈是擊中什麼目標,還是掉到空無一人的荒原上,誰也管不了那麼多。
1917年,第一批「巴黎大炮」被著名的德國克虜伯公司製造出來,一共生產了3門。那麼,「巴黎大炮」的實戰成績怎麼樣呢?
1918年3月23日7時,「巴黎大炮」從位於德國和法國邊界的克雷彼地區向巴黎發射了第一枚炮彈。這枚炮彈經過3分鐘的飛行,抵達塞納河畔,在巴黎城北街道上發生爆炸。隨後,每隔20分鐘,就有一枚炮彈從天而降,落在巴黎城區或者郊區。
為了親眼目睹「巴黎大炮」開炮的盛況,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親自來到克雷彼陣地上。
這是一戰爆發的第4個年頭。巴黎由於遠離前線,又配備了無數高射炮,防止德國空軍的空襲,因此沒有多少戰爭發生的跡象。正因為此,這批毫無徵兆出現在巴黎的炮彈,讓巴黎陷入了短暫的恐慌之中。
從3 月23日至8 月9 日,德軍「巴黎大炮」向巴黎一共發射了300 多發炮彈,其中有180 發落在城區,其餘炮彈落在了郊區。整場轟炸,一共造成了200 多人死亡,600 多人受傷。
顯然,這樣的損傷在一戰中顯得微不足道。「巴黎大炮」也並沒有挽回德國戰敗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