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滅霸他爸
希特勒上臺後,積極擴軍備戰,他命令研發一款超重型火炮,用來摧毀法國修建的「馬奇諾」防線。
「馬奇諾」防線位於德法邊境,由法國投入50億法郎巨資修建,全長390千米。
防線最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的頂蓋和牆壁厚度達3.5米,裝甲塔厚度達300毫米,能住抗兩發420毫米臼炮炮彈的直接命中。
希特勒將「馬奇諾」防線視為擴張之路上的最大障礙,在1935年命令克虜伯工廠研發一款口徑在700-1000毫米的巨型火炮。
克虜伯是世界上實力最強、知名度最高的火炮工廠,一戰時期曾設計出著名的「巴黎大炮」,射程可達驚人的131千米。
儘管擁有豐富的巨型火炮設計經驗和成功的先例,但研發一款口徑1000毫米的火炮還是一項相當艱巨的任務,當年巴黎大炮的口徑也不過210毫米。
克虜伯工廠經過設計、試驗、改進,從1935年到1942年,經過7年艱苦的研發,終於製造出一款口徑800毫米的火炮,這也是當時世界上口徑最大的火炮。
800毫米口徑是什麼概念呢?炮膛內可以蹲下一位身材高大的士兵。
這款火炮被命名為「多拉」巨炮,它全長42.9米,寬7米,高11米,總重量高達1329噸,其中,身管長32.48米,重400多噸。
遠遠望去,「多拉」巨炮龐大的身軀,仿佛一艘驅逐艦。
「多拉」巨炮的使用和維護士兵多達1420人,由一位陸軍少將擔任總指揮。
如果算上為它提供防空掩護的高射炮部隊和警衛部隊人員,那麼,為它服務的總人數要超過4000人。
巨炮下線後,希特勒親自趕到靶場觀摩試射。
試驗時,巨炮將一枚7噸重的炮彈,發射到26.09千米外,將一枚4.8噸的炮彈發射到47.2千米外。
希特勒對巨炮的射程和威力十分滿意,整個過程始終眉開眼笑,讚不絕口。
不過、略顯遺憾的是,此時巨炮的最初打擊目標「馬奇諾」防線,早已在兩年前被德國裝甲兵的鋼鐵洪流衝垮。
失去目標的火炮,被希特勒用於東線戰場,它將在這裡的多場戰役中,取得不俗戰績,震驚世界!
將龐大笨重的「多拉」巨炮運到前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是,需要先將它的炮管、炮栓、炮尾等部位拆解,分開運送。
一門「多拉」巨炮再加上炮彈和維護器具,就要裝滿整整60節火車皮。
此外,運到目的後,還要使用大型的龍門吊車幫助安裝,整個安裝過程,需要1500人,足足忙活一個月才能完成。
1942年,德軍進攻克裡米亞半島,在蘇軍據守的塞瓦斯託波爾要塞面前,損兵折將。
塞瓦斯託波爾要塞防禦工事極為堅固,彈藥庫建在地下30米處,德軍的轟炸機和普通火炮,根本無法發揮作用。
久攻不下,希特勒決定動用「多拉」巨炮。
一切準備工作完畢後,巨炮向要塞7個目標發射了48發炮彈,其中一顆炮彈正好命中彈藥庫,引起彈藥殉爆,上千名蘇軍士兵被當場炸死。
失去彈藥儲備的蘇軍,於7月4日投降,德軍終於佔領了塞瓦斯託波爾要塞。
1944年,波蘭首都華沙爆發起義是,「多拉」巨炮又被用於鎮壓起義,給義軍造成較大損失。
第二年,德國戰敗在即,克虜伯的工程師,為了避免巨炮落入敵人手裡,將它拆毀,盟軍後來僅找到了部分零件。
一代傳奇巨炮,就此成為一堆廢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