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湖北蒲圻縣城西北四十公裡處的赤壁,因歷史上發生過一場以少勝多的大戰而聞名於世。
公元二〇八年冬,曹操打敗劉備,據有荊州後,率水陸士卒二十多萬,居長江北岸之烏林,虎視眈眈,勢欲殲滅劉備,並要挾孫權降服。劉備聯合孫權,與周瑜率部五萬,屯江南赤壁,誓死抵抗。赤壁一帶的大江上戰船林立,沿江兩岸軍壘密布,一場曠古未有的水陸大戰拉開了序幕。孫、劉聯軍抓住曹軍不習水戰,瘟疫流行等不利因素,派黃蓋詐降,用火攻曹軍。當時,東南風大作,火借風力,風助火勢,「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見《資治通鑑》卷六十五)。曹操大敗,退回北方,劉備趁機據有荊州。魏、蜀、吳三方鼎足之勢經這一仗奠定了雛形。
赤壁大戰的張天烈炎早已熄滅,而古戰場的遺蹟猶可尋覓。晚唐詩人杜牧來赤壁踏訪時,在浪濤衝洗的沙灘上撿到一枝斷戟,戟柄上的鐵頭尚未完全消蝕。他觸景生情,不禁想到這裡曾經發生過的殊死激戰,寫下了「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懷古》)的華章。
▲赤壁之戰
在赤壁之戰中建功立業的英雄受到後人尊敬。明代洪武十六年(1383年),這裡就修起了廟宇,曰「吳主廟」祭祀吳王孫權。據史書記載,孫權一方不僅參戰兵力多於劉備,而且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也最大。現存的赤壁戰場遺蹟,分布在三個相距不遠的山巒上,內容有了很大改觀。
長江邊,屹立著赤壁磯頭。臨江一面為懸崖峭壁,壁上有不少前人題字刻石。其中,「赤壁」二字各長一百五十公分,寬一百零四公分,最為壯觀。相傳,在赤壁戰後慶功的酒宴上,周瑜得意非常,舞劍賦詩,即興揮毫書下這兩個大字。據《湖北通志》載,宋人謝壘山云:「予自江夏沂洞庭,舟過蒲圻,見石壁有『赤壁』二字,其北岸日烏林……至今土人耕地仍得箭鏃,長尺餘,或得斷槍折戟」。「赤壁」二字是否為周郎手跡,不得而知,但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確不假。山頂上修有翼江亭和望江亭,據說周瑜、黃蓋曾於其地設觀察曹軍的哨所。
▲南屏山
南屏山與赤壁山相望,翠竹綠樹交錯的山上建有武侯宮和東風閣,祭祀諸葛亮。諸葛亮沒有直接參加赤壁戰事,史書上只有他去柴桑(今江西九江)說服孫權,促成聯合抗曹的記載。古代說書人和小說家為了塑造一個足智多謀的典型人物,虛構了不少神奇的故事附會在諸葛亮身上。在赤壁之戰中,讓諸葛亮「設七星壇借東風」,助周郎大破曹公便是其一。而武侯宮和東風閣就是附會這一故事於六四三年利用吳主廟改建的。
武侯宮,是一座祭祀諸葛武侯的柯廟。古代稱神祠日宮,道教稱廟宇曰宮、觀。武侯宮屬道家管理。相傳建宮之地又是諸葛亮設壇借風的地方,故又名拜風臺。宮內正殿上有諸葛亮和劉備、關羽、張飛的塑像。宮的右側是東風閣,左側是文物陳列室。當年赤壁鏖戰棄擲的大批兵器,如刀、劍、戟、矢等數百件陳列在室內,向人們展現了昔日赤壁大戰刀光劍影的廝殺場面。
▲鳳雛庵
在赤壁,還有紀念龐統的鳳雛庵。風雛庵座落在金鸞山,掩映在一株枝葉繁茂的高大銀杏樹下。傳說,龐統曾在此披閱兵書。他受蔣幹之請,過江向曹操獻連環計,為火燒赤壁立下功勞。後來,他做了劉備的軍師,在攻打四川的戰役中被箭射死,變成一隻金光閃閃的鳳凰,又飛回到赤壁他過去隱居的地方,棲息在一棵梧桐樹上。當地百姓知道鳳凰是龐統轉世後,怕他受雨淋風吹,蓋起一座房子,讓風凰進去躲避風雨。從此,那山就取名金鸞山,那房子就成了最早的風雛庵。
版權聲明:本文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若已獲授權,請註明「來源:成都方志」。
圖片來源:網絡
圖文編輯:南波萬
圖文校對:汪洋
技術支持:毛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