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風起雲湧的三國時期,是個戰亂的年代。在這一時期裡發生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戰爭,這些戰爭無一不是為了爭奪地盤和糧食。我們今天不說那個時候的慘亂,說一說在那個年代發生了的著名戰爭。"赤壁之戰"就是在三國時期的一場著名的,典型的聯合戰爭;也是因為這場戰爭奠定了後來的"三國鼎立"的局面。
我們先來說一說這赤壁戰爭的主要背景。雄踞在北方的曹操是後來三國中實力最強的一個陣營,在黃河以北基本上都是曹操所在的地盤。而曹操也是這赤壁戰爭中的獨立陣營,一個強大的軍團面對的是劉備和孫權的組合陣營。
而在當時的孫權和劉備呢?孫權連年徵戰黃祖不成,而在建安十三年的時候成功擊潰了黃祖,打開了荊州的東大門,這是為了奪取荊州的第一站打下了基礎。而此時的劉備則是自己慢慢的發展,在有了新野,並且招募到了有著"臥龍"之稱的諸葛亮後,實力也正在慢慢的增強,他們此時也是盯著荊州這塊肥肉。當時駐紮在荊州的是劉表等人,而他身體每況愈下,已經無法主持荊州的一切事務。而次正中曹操下懷,在北方玄武湖緊急操練了水軍之後,便揮軍南下,開始了搶奪荊州的計劃。
在建安十三年的時候,曹操的百萬雄師揮軍南下,有著勢不可擋的氣勢。劉備在聽聞曹操要南下的時候,便棄城逃跑。與關羽帶領的水軍一同前往江夏和劉琦匯合。曹操大軍則是乘勢而下,與劉備交戰後,便奪得了江陵。此時的諸葛亮則是認識到了,想要對抗曹操便要和孫權一起聯手才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但是想要說服孫權談何容易,諸葛亮便親自前去,才有了三國中著名的"舌戰群儒"的典故了。
曹操的軍隊大部分生在北方,不是很習慣南方的水性。這次曹操帶領的部隊也不是自己的精銳。在劉宗投降後就收服了荊州的大部分水軍,是之後的赤壁之戰的主力。孫權和劉備聯合之後,兩家的兵力並不是很足,大約在五萬左右。曹操此次揮軍南下,加上收服的荊州水軍實際上不到二十萬。孫劉聯軍商議了之後便認為可以主動出擊,在赤壁的位置開始了交戰。
在後來的赤壁之戰中,孫劉聯合以少勝多,火燒赤壁贏下了這次的戰爭。在戰爭中發生了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比如諸葛亮的草船借箭,還有黃蓋的苦肉計等。由於曹操的軍隊大部分都是北方出生,而抗擊孫劉聯軍主要是在海戰中進行,很多的士兵開始水土不服。而曹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採用了謀士的建議,把船隻用鐵鏈鎖在一起,達到了平穩船隻的效果。曹操和孫劉聯軍苦戰下,並沒有對戰果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在孫權部下大都督周瑜思考了之後,決定採用火攻的戰術來擊退曹軍。可是想要接近曹軍不容易,便讓部下黃蓋使用苦肉計假裝投敵曹操。果然剛愎自用的曹操便相信了黃蓋的苦肉計,贏得了信任。而黃蓋也趁此機會在投敵的船上裝滿硫磺等易燃的東西,讓曹操的軍船接連發生大火。而曹操的船因為之前士兵水性不足而連接在一起,此時開始亂了手腳,無法及時分開船隻的大船立馬被熊熊烈火給包圍。守在一旁的孫劉聯軍便趁這個機會開始反擊。
之後曹操敗走華容道,遇到了關羽放走了曹操。這次大敗的曹操並沒有傷到自己的本身軍隊,火燒連營的計謀雖然達到了效果,但並沒有真正地把曹操的船隻全部燒著,大部分的船隻都掙脫了鎖鏈,失去了對船隻的控制權自然沒有能力去對抗孫劉聯軍了。而後因為士兵水土不服失去了戰鬥力才大敗的。
逃到北方的曹操便開始了很久的休養生息,此時三國鼎立的局面才慢慢拉開帷幕。隨後周瑜和曹操剩下的軍隊在江陵發生爭鬥,將近一年的時間才重新奪回江陵。失去了江陵的曹操意味著失去了對南方控制的主動權。
此時的劉備在看到周瑜奪得了江陵之後,便指派大軍出徵荊南四郡,佔領了武陵,長沙,零陵,貴陽等地並以此為自己的休養生息的地方,開始了漫長的恢復大漢王朝之路。曹操仍然佔據了南陽郡,章凌郡和江夏的一部分;孫權則是把江夏的大部分都佔領了還有一個南郡,三個人把荊州都瓜分完了。
赤壁之戰之所以如此出名,就是因為這場戰役是之後的三國鼎立的開端之戰。不僅阻擾了曹操想一統南方的計劃,更是讓劉備能夠有時間喘息發展自己。所以在後來劉備更是沿著長江向西部挺進,收復了兩川,佔領了有"天府之國"的巴蜀之地。而孫權則是藉此戰爭消耗了曹操的軍隊實力,也借著曹操休養生息的時間大力的發展自己地盤的實力。可以說這赤壁之戰就是之後三國爭霸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