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打個人信息買賣黑產 隱私不能成為「搖錢樹」

2020-12-27 中國經濟網

  近日,有媒體記者調查發現,在閒魚、轉轉等二手交易平臺上,有一些聲稱可以提供個人信息查詢服務的賣家。一位賣家的服務清單顯示,可以查詢的信息內容包括個人戶籍、名下房產、出行記錄、3到5年內的個人開房和同住開房記錄等20多項,不同信息的查詢等待時間不同,費用從幾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提供任何信息查詢服務」「可查任何信息」……只有想不到,沒有查不了。這樣任性而霸氣的措辭,令人不寒而慄。移動網際網路已經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盡情享受網絡便利的同時,個人信息洩露事件頻繁發生,不僅傷害了個人權益,而且破壞了網絡秩序。當個人信息被待價而沽,意味著個人被粗暴地剝去信息外衣,隨時都有能遭受別有用心者的羞辱與傷害,堪稱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一大「公害」。

  法律法規正在逐步完善非法獲取、提供他人信息的黑色產業鏈。今年5月,全國人大表決通過民法典,明確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今年7月、10月,數據安全法(草案)、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陸續出臺,目前均已完成公開徵求意見。作為個人信息保護「基本法」,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對隨意收集、違法獲取、過度使用、非法買賣個人信息等行為作出了嚴格的處罰規定。在立法層面穩步推進的基礎上,企業層面也有必要拾遺補缺、完善管理。

  與以往「漫天撒網式」兜售個人信息不同,二手交易平臺上叫賣的個人信息明碼標價,敞開供應。究其原因,固然有不法分子無孔不入、逃避關鍵詞過濾的客觀因素,但二手交易平臺過低的入駐門檻,以及鬆散的運行管理機制,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無論不法分子如何喬裝打扮,或者是使用「暗語」逃避監督,既然他們將倒賣個人信息當作生意,終究是想要「廣而告之」的。那麼,在普通用戶不勝其擾的同時,二手交易平臺的監管到底體現在了哪裡?實際上,每一條買賣個人信息的廣告,都不失為一種直接的線索,如果二手交易平臺能積極介入、順藤摸瓜,違法交易何至於愈演愈烈?如果平臺不知不覺,無疑存在著巨大的管理漏洞;如果平臺無動於衷,那則是一種嚴重的失職。無論哪一種情況,當二手交易平臺淪為個人信息安全犯罪的「溫床」,平臺管理者都難辭其咎。

  根據刑法規定,倒賣個人信息涉嫌構成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規定,利用非法購買、收受的公民個人信息獲利5萬元以上等情形的;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蹤軌跡信息、通信內容、徵信信息、財產信息50條以上等情形的,應當認定為「情節嚴重」,面臨承擔刑事責任的法律後果。不難看出,在倒賣個人信息的黑色產業鏈中,買賣雙方都應該接受嚴厲的法律制裁。但在現實中,法律重拳打擊的往往是賣家,鮮有買家因此承擔法律責任。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這句話在個人信息安全領域同樣適用。市場經濟環境中,有需求就會有供給,斬斷買賣個人信息的黑色產業鏈,既要嚴厲打擊賣家,同時也有必要嚴格規範網絡交易平臺,徹底清除買家的違法需求。

(責任編輯:李焱)

相關焦點

  • A站被黑客脫褲,面對個人信息隱私頻繁洩露我們應該怎麼辦?
    A站遭受黑客攻擊近千萬條用戶數據外洩,面對個人信息隱私頻繁洩露我們應該怎麼辦?今天早晨開始日常上網,忽然被"A站被黑客攻擊,近千萬條用戶數據外洩"的文章刷屏,原來A站在凌晨遭受了黑客的攻擊,用戶的個人信息洩露,我們來看一下網站的公告。
  • 整治嚴打不斷,為何還能買賣個人信息?
    「提供任何信息查詢服務」「可查任何信息」……在閒魚、轉轉等一些二手交易平臺上,有一些聲稱可以提供個人信息查詢服務的賣家。3到5年內的戶籍、房產、開房記錄等隱私信息都可以查詢,有的幾百元就能買到。甚至有的賣家在帖子裡公開表示,自己曾在公安系統工作多年,現為律師事務所律師,可以代查任何信息。「我現在兼職查詢信息,著急的話,工作室還有其他人能查。」
  • 公安部:嚴打通過信息網絡實施黑惡犯罪 抓獲嫌疑人1.7萬名
    12月24日,公安部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全國公安機關打擊整治利用信息網絡實施黑惡勢力犯罪專項行動有關情況。據介紹,專項行動開始後,全國公安機關嚴打網絡「套路貸」、「裸聊」敲詐、負面輿情敲詐等七類利用信息網絡實施黑惡勢力犯罪,截止目前已破獲各類刑事案件3.2萬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7萬名。
  • 公安部門嚴打電信詐騙洗錢平臺 斬斷非法買賣「兩卡」黑灰產業鏈條
    公安部門嚴打電信詐騙洗錢平臺 斬斷非法買賣「兩卡」黑灰產業鏈條 2020-12-23 14:01:31 來源 : 經濟日報
  • 航空裡程等隱私販賣黑產猖獗
    航空裡程等隱私販賣黑產猖獗) 11月24日,演員陳喬恩發文自述其手機號碼被洩露一事引發關注。陳喬恩稱,被洩露後「動不動就接到理財投資」的騷擾電話。
  • 網際網路企業「拉線織網」阻擊「網絡黑產」
    針對當前網絡黑產治理現狀,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網絡治理與國際合作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北京郵電大學副教授謝永江指出,網絡黑產鏈條對大眾信息進行收集、販賣,為整個黑產行業提供了重要支撐。然而,謝永江進一步強調,打擊黑色產業鏈不能簡單依靠刑法及公安力量,因為刑罰標準高,同時公安警力有限。因此,全平臺都應加入到打擊黑產的行動中。  具體而言,謝永江指出,網際網路企業在打擊網絡黑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協同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撐點。《報告》中也列舉了網際網路企業踐行網絡黑產治理的措施及案例。
  • 如何斬斷買賣個人信息的黑手
    肥西縣公安局網安大隊民警康警官介紹,買賣公民個人信息是許多下遊犯罪的源頭,必須要嚴厲打擊,才能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和財產安全。● 「我知道出售公民個人信息是違法的,但那一瞬間被利益蒙蔽了雙眼。」尤其在網際網路技術廣泛應用的當下,不同部門、企業對公民個人信息的獲取成為常態,給不法分子盜取個人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機。合肥市公安局包河分局今年便抓獲了一名監守自盜的個人信息買賣販子。據該局網安民警介紹,今年4月,開網店的王先生來分局報案,稱自己網店後臺買家收貨地址被人惡意篡改,造成多個買家的包裹丟失,損失近萬元。
  • 西安涉詐「黑灰產」人員 五年內手機卡、銀行帳戶將限制使用
    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等網絡新型違法犯罪案件頻發,詐騙分子藉助社會熱點,利用網絡通信、網絡支付工具等實施詐騙,作案手段不斷升級翻新,造成人民群眾嚴重的經濟損失,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和群眾安全感的突出問題
  • 趕緊拉黑!他們可能正在微信朋友圈竊取你的個人隱私
    趕緊拉黑!他們可能正在微信朋友圈竊取你的個人隱私 2020-12-25 20: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酒店偷拍竟成黑產鏈條,拿什麼保護我們的隱私?
    記者當日從山西省長治市公安局獲悉,長治警方經過三個月的經營布控、深挖擴線,輾轉山東、河北、河南、陝西等四省八市,斬斷一條偷拍、買賣酒店不雅視頻的黑灰產業鏈,抓獲犯罪嫌疑人6名,繳獲攝像頭12個、手機30餘部、不雅視頻100餘部。
  • 北京嚴打以「結婚」為手段過戶京牌,刑拘124人
    北京嚴打以「結婚」為手段過戶京牌,刑拘124人 孫瑩/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0-11-09 16:07
  • 40元可買十萬簡歷信息,個人信息為何如此廉價洩露又這麼頻繁?
    事情起因這次個人隱私的洩露起因是某快遞公司的員工有內鬼,通過有償租借自己的系統內部帳號給別人,導致快遞信息上個人隱私的洩露。根據報導洩露的信息包括地址,姓名,手機號等敏感信息,一條完整的具有6個緯度的信息被以1元多一條的價格出售。
  • 防範電信網絡詐騙,「黑灰產」犯罪你應該了解一下
    治理網絡犯罪、打擊網絡黑產,已成為網際網路發展中的必答題。  2020年4月,渝北警方成功打掉一個買賣對公帳戶「黑灰產」犯罪團夥,先後在渝北區、南岸區、沙坪垻區、綦江區抓獲犯罪嫌疑人14人,扣押對公帳戶材料260套,銀行卡55張,手機29部,手機卡44張,電腦9臺。
  • 如何防止手機內的個人信息被洩露?智能時代,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極...
    如何防止手機內的個人信息被洩露?手機是我們個人信息的載體,承載了很多我們比較隱私的數據,一旦這些數據被不法分子盜取,後果將不堪設想,很多小夥伴以為,將手機中存儲的信息,照片等數據刪除之後,手機內的信息就不會被洩露。但是這樣真的能徹底刪除手機裡的信息內容嗎?我們一起往下看就一目了然了!
  • 起底「網絡黑產」的源頭與鏈條
    據《財經》雜誌報導,有80%的信息洩漏是企業內部人員所為。2020年10月27日,四川警方破獲一起集團詐騙案,犯罪分子用於篩選的近400萬個人信息就來源於銀行與保險業的內部員工。 其三是合法註冊、經營的網際網路公司從事竊取個人數據的業務,並從這些個體隱私數據當中謀求不當利益。2018年7月,包括「數據堂」在內的11家公司被曝非法傳輸公民個人信息百億條。
  • 海口警方搗毀一批電信網絡詐騙「黑灰產」窩點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南國都市報4月22日訊(記者 徐培培)記者從海口警方獲悉,近日海口警方再次重拳出擊,對買賣銀行對公帳戶犯罪嫌疑人開展集中收網行動,搗毀一批「辦、賣、轉、銷」銀行對公帳戶的「黑灰產」窩點,抓獲犯罪嫌疑人25人,共繳獲營業執照99份、銀行卡104張、U盾65套、個人籤名章24
  • 公安機關網安部門打擊網絡黑產犯罪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打擊網絡黑產犯罪集群戰役近年來,隨著傳統違法犯罪活動向網際網路高速蔓延,手機黑卡、網絡黑號成為電信網絡詐騙、網絡賭博、網絡水軍等突出違法犯罪實施的必備工具。今年以來,全國網安部門發起了打擊網絡黑產犯罪集群戰役,聚焦「網絡帳號惡意註冊、非法交易和使用」網絡黑產,重拳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網絡賭博、網絡水軍等突出違法犯罪團夥手機黑卡、網絡黑號源頭。
  • 網安部門:偵辦網絡黑產犯罪案件265起 抓獲1637人
    來源:公安部網站近年來,隨著傳統違法犯罪活動向網際網路高速蔓延,手機黑卡、網絡黑號成為電信網絡詐騙、網絡賭博、網絡水軍等突出違法犯罪實施的必備工具。為嚴打此類網絡黑產犯罪源頭,全國網安部門共立案偵查此類案件110起,並對其中54起涉及物聯網黑卡、手機黑卡的案件進行源頭追蹤,共抓獲犯罪嫌疑人751名,摧毀「貓池」窩點45個,查處涉案運營商「內鬼」152名。
  • 爬蟲收割隱私,黑箱埋葬靈魂-虎嗅網
    個人信息、隱私,在電腦算法、機器學習的挾持下,輸出給個人的廣告或信息,都是經過數據精心算計的結果。在算法的挾持下,放貸公司的廣告會給出令你心花怒放的說辭,也會在你申請貸款時,給你滴水不漏的貸款價格。這背後,是批量放貸的大數據信審和不可琢磨的技術黑箱。
  • 允道刑辯團隊:買賣微信號會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是否會構成犯罪?
    【導讀】微信已成為如今使用最廣泛的交流工具,在被大家廣泛使用的同時,一些不法分子也打起了微信帳號的注意——買賣微信帳號。殊不知在買賣微信帳號的同時,可能已經觸犯了《刑法》。而倒賣微信號只是地下黑灰色產業鏈中的一環。一、微信號中包含公民個人信息嗎?首先,我們需明確何為公民個人信息。《網絡安全法》第76條規定了個人信息是指: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自然人個人身份的各種信息,包括但不限於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個人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