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布《關於辦理非法利用信息網絡、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刑法修正案(九)》新增網絡犯罪罪名作出了進一步的明確。
2018年,全球每分鐘因網絡犯罪導致的經濟損失高達290萬美元,每分鐘洩露的可標識數據記錄為8100條,而頭部企業每分鐘為網絡安全漏洞所付出的成本則達到25美元。
治理網絡犯罪、打擊網絡黑產,已成為網際網路發展中的必答題。
2020年4月,渝北警方成功打掉一個買賣對公帳戶「黑灰產」犯罪團夥,先後在渝北區、南岸區、沙坪垻區、綦江區抓獲犯罪嫌疑人14人,扣押對公帳戶材料260套,銀行卡55張,手機29部,手機卡44張,電腦9臺。
對公帳戶本用於企業間資金往來,但非法兜售對公帳戶賣給從事電信網絡詐騙人員,為電信詐騙等違法犯罪洗錢,逐漸形成了一條網絡黑色、灰色產業鏈條。為進一步強化源頭防範,嚴厲打擊治理電信網絡違法犯罪,公安部「長城2號」專項行動啟動以來,渝北分局刑偵支隊牽頭,聯合網安支隊聚集精幹警力,強化線索研判,經偵查發現轄區存在開設對公帳戶後轉賣,為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洗錢的犯罪行為。民警高度重視,立即開展深挖工作,逐步明確一個「黑灰產」犯罪團夥。該團夥以犯罪嫌疑人丁某、田某為主要頭目,以「代辦公司」為掩護,指示團夥成員招募社會閒散人員註冊空殼公司,在各大銀行開設含法人信息、公章、網銀U盾、銀行法人卡等全套資料的公司對公帳戶,並給予數百元至千元不等的報酬,隨後以5000以上價格轉賣給從事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人員手中,用於電詐不發分子「洗錢」。
近日,丁某、田某等14名涉嫌買賣國家機關證件罪被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法律的韁繩勒的越來越緊。但這只是個開始……
網絡黑灰產是什麼
所謂網絡黑灰產,指的是電信詐騙、釣魚網站、木馬病毒、黑客勒索等利用網絡開展違法犯罪活動的行為。稍有不同的是,「黑產」指的是直接觸犯國家法律的網絡犯罪,「灰產」則是遊走在法律邊緣,往往為「黑產」提供輔助的爭議行為。
目前,網絡黑產犯罪已形成分工明確的上、下遊黑產鏈條,而為各類網絡黑產提供支撐的供給鏈也劃分出物料、流量和支付三大要件。其中,物料為網絡黑產提供犯罪原料和技術工具,流量負責觸達受害人群,支付解決黑產獲取贓款的資金通道。
隨著新技術的發展,這三個要素也正在發生變化。其中,網絡黑產的物料由此前的包括居民身份證件、銀行卡、手機卡、U盾的個人信息「四件套」,擴展到指紋、面容、聲音等生物信息。例如,有人利用「換臉」製作虛假的淫穢視頻進行傳播,還有犯罪團夥通過3D軟體合成「假臉」認證網絡平臺帳號,在受害人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虛假註冊、刷單、薅羊毛、詐騙等不法行為。
在非法支付結算環節,包括惡意註冊帳號仍然是源頭,虛擬商品交易成為主要渠道,非法支付渠道向普通個人帳號轉移的趨勢明顯,商戶支付接口被聚合支付平臺違法挪用情形增多,電商、通信運營商等大型可信商戶成為新焦點。
警方提示:網絡黑灰產犯罪形式較為複雜。抵制網絡黑產,要提高警惕,不輕易打開有風險的網站、簡訊、連結等,儘量訪問具備安全協議的網站,受到網絡黑灰產侵權時,應及時向有關部門和網絡平臺反映維權。而不要因小利而違國家之大法,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上遊號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上遊新聞立場,文責作者自負。如有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聯繫上遊新聞。
聯繫郵箱:syh@cqc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