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夏日,大風7級,海拔1200米。一個頭頂安全帽、身著橙色工裝的漢子,倚著山石,行走在支護排架上。
耳畔,是呼嘯的狂風。腳下,是600多米深的懸崖。崖底奔騰的金沙江水,似是在嘲笑他的渺小。
這裡是川滇交界的白鶴灘大峽谷,典型的乾熱河谷氣候,炎熱乾燥,狂風肆虐,據氣象部門統計,每年7級以上大風超過200天。有新時代「大國重器」之稱的白鶴灘水電站,正坐落於此。
漢子人稱「柱子」田柱成,他的工作,是白鶴灘水電站高陡邊坡開挖與支護施工。
田柱成(右一)與同事在施工現場
如果把水電站兩岸的山體比作雞蛋,那麼邊坡就是雞蛋殼。田柱成和同事們要做的事,就是把雞蛋殼從上到下一層層剝下來,並及時使用各種加固、支護手段,保持山體的穩定性,為水電站攔河大壩的建設提供先決條件。
在懸崖絕壁上剝「雞蛋殼」,是一項極其艱難的技術活,尤其是白鶴灘水電站的右岸邊坡(靠近雲南一側),處理寬度達1000米範圍,總開挖量1430萬立方米,支護面積43萬平方米,相當於60個足球場大小。上遊側的邊坡上部為土質、下部為巖石,地形地質條件複雜,覆蓋層厚度差異大,設計方案採取削坡、支擋、坡面框格梁與錨索防護的施工方案;下遊側的邊坡為逆向巖坡,開挖高度達660米、坡度陡約70度,設計方案採取表面強卸荷削坡、坡面噴錨防護、軟弱夾層使用錨索與錨筋樁鎖邊的分級分梯段處理措施。
「世界水電看中國」,在小灣、錦屏、溪洛渡等巨型水電站,高邊坡開挖施工技術已有了較為成熟的研究和運用,但工期要求相對寬鬆,採用傳統開挖方案即可滿足進度要求。但是,在白鶴灘的緊張工期下,高邊坡開挖最重要的就是快,只有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竭盡所能的快,才能給後續工序提供條件和時間。所以白鶴灘水電站右岸邊坡採取快速支護、一期系統支護、二期錨索支護等分級、分階段處理措施,明路結合隧洞,高線出渣、中低線集渣、多出渣通道布置,既保證了施工期邊坡穩定,又確保了施工速度。
作業人員正在施工
為了創新形成一套白鶴灘水電站高邊坡施工方案,田柱成和團隊開啟了一次又一次探索。
在工程技術部的辦公室,牆上掛著一張手繪的圖紙,上面詳細地劃分了每個開挖區的位置、高程、道路,進度明確到天、責任明確到人。田柱成的電腦裡,存放了無數項施工策劃方案,每一項都經歷了反覆修改打磨,甚至推倒重做——改1、改2、改3……改26。
工程技術部有個不成文的規矩——但凡方案裡發現一個錯誤,哪怕是錯別字,責任人就要請部門吃一個西瓜;如果一個錯誤都找不出,部門主任請大家吃西瓜。工程技術無小事,今天請大家吃西瓜,是為了明天剝好懸崖上的「雞蛋殼」。2013年的夏天,工程技術部每天都有各類方案出爐,大傢伙每天都能吃上一個西瓜。
經過不斷的「策劃-實踐-總結-改進」,建設團隊從時間和空間兩個層面下工夫,明確了「分區開挖,實現邊坡快速下降;分區排架,實現邊坡快速支護」的組織原則,創新形成了一套立體化明暗結合的布置體系,研發了整體式排架結構,在保證施工期邊坡安全穩定的前提下,系統解決快速開挖與及時支護的難題。
白鶴灘工程夜景
「白鶴灘的夏天,大雨頻繁。每次駐點,我都要帶兩條內褲。淋溼了,換一條,接著幹。」田柱成頗有些不好意思地說。為了實現標準化、精細化的流程卡控,「黨員幹部帶頭駐守制」應運而生。田柱成作為黨員,主動請命,每天在邊坡支護排架上行走10公裡有餘,確保每一個施工面的安全質量進度受控。
半年下來,田柱成在懸崖絕壁上走過的路程,超過1800公裡,相當於北京到廣州的直線距離,工人們打趣地叫他「行走的柱子」。
在設計、施工、監理各單位全體建設者的努力下,《白鶴灘水電站邊坡快速開挖與支護關鍵技術》成功應用,突破自然條件限制,達成單月開挖下降30米、季度下降80米、半年下降155米、單月開挖超80萬方的速度,創造了巨型水電站邊坡開挖最快紀錄。白鶴灘水電站高邊坡這個「雞蛋殼」工程,也被行業專家譽為「用鑽機和炸藥雕琢的藝術品」。
又到了值晚班的時候,田柱成扒完保溫盒裡的晚飯,拭去額上的汗珠,望向太陽的方向。落日餘暉,灑在他身上,「中國電建」幾個字,醒目且滾燙。
在洶湧澎湃的金沙江看來,人類固然渺小,但亦偉大。
【責任編輯:家正】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