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極物發了一張2020女性身材對照表,立馬引起讀者群的討論。
大家紛紛開始比照,自己的身材是胖了,還是瘦了,符合標準的洋洋自喜,不符合標準的開始立志減肥。
其中一個朋友,立馬取消了和我們本來約好的「報復性火鍋大餐」,跟我們說:從今天開始不吃晚飯了,不減到標準身材,不吃晚飯。
即便她明明已經很瘦了,只不過因為個子高,體重比表裡的標準重一點。呵,女人……
我手裡的漢堡頓時就不香了,深感震驚後又陷入自我懷疑中:是她們太盲目了?還是我不思進取?
總覺得哪裡有些不對,最後我終於想通了:我可以減肥,但那必須是我覺得自己胖了,或者為了更健康一點,而不能是因為不符合別人的「標準」。
這,是我一個「胖子」的原則!
1
世界上的「標準」,何其多也
其實這樣的「標準對照表」還有很多,比如去年年底同樣瘋傳的「2020存款對照表」,同樣引起了大家的一番對比和討論。
此外,隨便一搜,還可以搜到「薪酬對照表」「人生成就對照表」……應有盡有。
想起之前有一次和讀者朋友聊天,他說他最近很焦慮,我問他為什麼,他說他看到一句話,頓時覺得自己活得很失敗。
我感到好奇,什麼樣的一句話有如此大的力量。
他說:「是一句廣告文案 ——工作三年,你該考慮買車或者買房了,
我到7月也就工作三年了,離買車買房還差遠著呢,我是不是很失敗?」
我說:「你都知道這是句廣告文案,他的目的就是引起你的焦慮,然後進行營銷推廣自己的產品,你還上當?」
理財機構說:工作3年,你該買車或者買房了;健身機構說:身高160cm的女生,要100斤以內才合格;急著抱孫子的婆婆說:30歲,你該有第一個孩子了;35歲之前,你該有二胎了……
這些標準未必有多準,但每一個背後都包有私心。
這個世界的狡詐之處,在於無時無刻不在給你豎立標準,如果你一直活在別人的「標準」裡,最後也必然會淹死在別人的「口水」裡。
2
標準是別人定的,生活是自己的
前幾天看到一個故事:
在知名媒體工作5年的小李,裸辭了大家眼裡好工作,也沒有像其他很多年輕人一樣,找一份薪水更高,平臺更好的公司,為自己搏一個好前程,而是在北京胡同裡,開了一個家小賣部。
地方不大,只有15平,賣的也就是我們常見的辣條、飲料、泡麵,每天光顧的,也不過是深夜加班的「北漂」白領,背著老婆偷偷喝酒的中年男人,每次都會賒帳的低保戶鄰居,這些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所掙的錢也剛夠買菜錢。
小李並不什麼富二代,收入還不到報稅的標準,這麼做不過覺得心裡踏實,「每天為一塊八毛的零錢操心,閒下來了,就聽門口乘涼的大爺大媽閒扯淡,從大紅袍的正確衝泡方法聊到冰島人怎麼吃海豹……」
這是我最近看到的最動人的生活,但在世俗的標準裡,小李大概是一個「失敗者」,他沒有在最好的年紀為事業奮鬥,沒有忙不迭地追逐下一個網際網路「風口」……
標準是別人定的,生活才是自己的。我佩服那些把自己的人生活成模範、活成標準的人,但我更佩服那些勇敢地不按標準生活的人。
3
把標準從人生裡剔除
昨天和同事聊天,大家各自吐槽自己的艱難。最後同事總結了一句說:「所以大家都是看起來十分正常的社會人,但背地裡都有各自的艱難啊。」
是的,現在我們很多人常常會說人生很難,有人為自己的身材為難,有人為自己的年齡為難,有人為自己的工作為難,但是有時候反思一下自己,那些我們現在焦慮的,倍感困擾的,是自我追求的,還是別人給你的「標準」裡的?
一直很喜歡電影《死亡詩社》裡,羅賓·威廉士對他的學生說的一句話:「從辦公桌上站起來,你看到的就是不一樣的事物了。」
是的,有時候跳出別人給我們的「標準」,你會發現整個人生都別有洞天了。
曾經的文藝女青年,現在的文藝女中年徐靜蕾就是一個例子。
她沒有把自己活著一個「標準」裡的女人,39歲的時候,還去美國冷凍了卵子,她說要把人生更牢固地把握在自己手中。演員做久了,便去做裁縫,自製包包送給圈內好友。在旅行時,還兼職給朋友拍婚紗照,41歲穿著水手服,像個天真爛漫的少女。
阿甘說:成長是一個剔除的過程,知道最重要的是什麼,知道不重要的是什麼。而後做一個簡單的人。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第一個要學會的,就是剔除別人的眼光,別人的標準,這樣你又怎麼會有時間,為一個來源不明的「女性身材對照表」而鬱悶不已呢?
席慕容的一首詩裡說:
在一回首間,才忽然發現,原來我一生的種種努力,不過只為了周遭的人對我滿意而已。為了博得他人的稱許與微笑,我戰戰兢兢地將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途中才忽然發現,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條不能回頭的路。
生活已經如此艱難,就不要再用別人的「準則」為難自己了,讓那些所謂的身材標準、人生標準都見鬼去吧,過好自己的日子,念自家瑣碎,不言他人是非。
今 / 日 / 互 / 撩
生活中還有那些「標準」讓你倍感困擾?
文字為極物原創,轉載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