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韓國電影《寄生蟲》刷屏的一年,也是韓國導演奉俊昊和韓國影帝宋康昊刷屏的一年,很多人甚至把這部拿了坎城金棕櫚和奧斯卡的影片稱為韓國電影史上的最佳電影。這麼說有些過分拔高了,在很多人眼中,這甚至不是導演奉俊昊最好的作品。
在很多資深影迷心中,《殺人回憶》才可以被稱作奉俊昊的神作。
2003年導演奉俊昊的《殺人回憶》橫空出世,這部電影被稱為懸疑片的巔峰之作,無論是導演的手法,演員的演繹,最終的立意等多方面來看,殺人回憶目前為止在韓國影史的地位無法動搖。屏幕前的每一個人都是警察都在尋找罪犯,具有很強的參與感,而此時奉俊昊的鏡頭語言頗有幾分楊德昌的味道,真實而又細膩,百看不厭!
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故事背景。華城,一個工業發達的城市,距離首都首爾僅80公裡,人們的生活在這裡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誰也不知道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會多麼難以置信……5年10起案件,都是穿著紅色裙子的女人,年齡從十幾歲到七十多歲不等……可知兇手有多麼變態,《殺人回憶》是對這次事件的改編作品。
開頭大片金黃色的麥田,轟鳴的拖拉機,還有捉螞蚱的少年,儼然是當時人們的生活畫卷。在市郊的田野中,罪惡正在一點點暴露——在水溝中發現了一具屍體,這是連環兇殺案的開端。影片隨著案件次數的增加不斷推進,樸探員和蘇探員的手中的線索也逐漸增加,一次次地逮捕嫌疑人,審問、斥罵、毒打,充分體現了警察的無能,最後只能一次次的放走他們,因為沒有證據。最後一個人看似最有希望,極有可能是兇手,卻在直接DNA報告中被否認。蘇探員全程的冷靜與謹慎,到這時已經完全被憤怒控制,開始痛打嫌疑人,儘管他不是兇手。蘇探員從理智變到崩潰,樸探員從笨拙變到謹慎,是因為案件仍在發生,兇手仍在逍遙法外,束手無策的境況讓兩位警察的心理發生了變化。
在影片中段,雨夜,罪惡即將滋生的夜晚,在辦公室裡,收音機裡一貫會在事發當晚點播的歌曲響起,幾人慌忙地收拾出發,樸探員請求政府人力支援卻遭到敷衍,最後還是晚了一步。這部分的緊張感塑造得特別真實,收音機中傳出聲音,剛剛還在爭吵的二人瞬間警覺起來,向屋外衝去。案發總之在雨夜,另一段是拿傘的女人去接老公回家,在田野遇害。走在小道上,唱著歌,漆黑的田野中突然傳出了口哨聲,手電筒匆忙照向田間,什麼也沒看見。女人加快了腳步,還是被從田野中衝出來的兇手給殺害。這部電影對於氛圍的營造和情節的延展簡直做到了完美,不是恐怖片,卻讓人深陷驚悚的情節中,很久才能回過神來,過會想起還是會後怕。
影片的結尾,17年後,樸探員回到了當初的麥田,在小女孩的口中得知兇手之前來過此地,再追問,兇手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
這時,宋康昊飾演的樸探員轉向鏡頭,眼神中是驚愕與茫然,影片在此結束。這最後幾分鐘,讓人有一種恍然之感,兇手是誰不重要了,他可能是任何一個人。至於最後一個鏡頭,導演奉俊昊這樣解釋道:「兇手,我正在看著你。」
永遠難忘電影最後的長鏡頭,大叔含淚的眼神質問觀眾,到底誰是兇手?本片的主題是並不明確的,如果僅僅說是尋找嫌疑犯未免過於單薄。說是兩種警察辦案方式的矛盾衝突,又太不全面。電影中的問題從一開始就存在,直到影片結束後都無法解決。與其說本片是就追尋殺人犯是誰而展開的,不如說是以追尋殺人犯為藉口,而實際的目的是向觀眾呈現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導演的意旨,又不會有純粹說教這種容易引人反感的方式。
這部電影對於韓國影壇的意義無需多言,也深刻影響了一批中外電影人。從大衛芬奇的《十二宮》到國產的《暴雪將至》,你或多或少都能看到點《殺人回憶》的影子。本片最大亮點在於其類型片軀殼下的反類型化,與一般的犯罪片不同,奉俊昊並沒有將敘事重心放在「何為真相」,而是反其道講述「真相為何消失」。
兩位主角也就化為韓國社會的兩面,無論你是保守的經驗派還是奮進的科學派,美國來的一紙文書都可以否定一切。至於結尾那張載入影史的大餅臉,也不僅是在詰問真兇,更是對當年軍政府時期的黑暗行徑最完美的控訴。而奉俊昊作為韓國左翼影人代表,不僅記載了一樁懸案,也勾勒出一幅堪稱典範的時代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