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手術58萬!?被質疑訛詐病人的華人名醫,狠狠撕破了發達國家醫療

2020-12-15 騰訊網

「你只能活12周了,我們無能為力」。

這一天對於Amelia一家來說無疑是黑暗的。年僅12歲的Amelia生活在澳大利亞珀斯,從2016年1月被查出患有惡性腦腫瘤開始,她就開始了與病魔漫長的抗爭。

化療、放療、免疫治療……3年過去了,惡性腫瘤非但沒有縮小,還長大了。痛苦的保守治療,讓Amelia一家都備受煎熬。

珀斯的醫院以「有癱瘓風險」拒絕了手術治療,而Amelia一家並不願意接受醫生對女兒無情的「死亡判決」。

就在這時,事情忽然有了轉機。雪梨知名的神經外科醫生Charlie Teo(中文名張正賢)給Amelia一家帶去了希望。

手術可以做,但只能在雪梨一家私立醫院進行,並且手術費高達12萬澳幣(約人民幣58萬)。

最終,Amelia的父母在網上籌集到了16萬3千多澳元(約人民幣78萬多),女兒終於有救了。

可就在這時,澳洲主流媒體卻對張正賢醫生提出了質疑:一臺手術要12萬澳幣,究竟是斂財還是救人?

01

冒險做手術

是因為公立醫院無為?

本只是想治病救人,卻沒曾想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就在最近,張正賢醫生親自作客澳洲電視臺節目,回應了主持人Georgie Gardner針鋒相對的質疑。

一臺手術要收12萬,這是斂財嗎?

對此,張正賢義正言辭地表示,12萬並不是進了自己的腰包,而是私立醫院的定價。其中,8萬支付給私立醫院,剩下的4萬支付給麻醉師、副刀醫生、助理醫生、護士等,而自己拿到手的只有屈指可數的8000澳幣不到。

而對於媒體的妄加猜測和污衊,張正賢只用了「這是對醫生的傷害」來表達自己的無奈。

事實上,除了對張正賢醫生的個人攻擊,許多人也對澳大利亞的公立醫療系統提出了質疑。畢竟,對於一向以免費公共醫療體系為傲的澳洲來說,12萬澳幣動個手術確實是「天文數字」。

「如果我是一個患癌症的孩子,需要最好的護理,這理所當然應該依賴公共醫療系統」,對此,張正賢也表示出了無奈。

所以,究竟是什麼促使Amelia一家哪怕籌款,也要遠赴雪梨找張正賢做手術呢?

事實上,儘管每年澳洲政府都給公立醫療系統投入幾百億的資金,但公立醫療資源依然緊缺。在這種情況下,有限的資源必然會優先分配給當地病人,更緊急的病人和治癒率更高、風險更小的病人。

而Amelia看病的珀斯公立醫院之所以採取了3年的保守治療,並且給小女孩下了「只能活12周」的「死亡判決」,就是因為醫院無力承擔手術後帶來的癱瘓風險。

此外,因為澳大利亞公立醫院是採取就近治療原則,「只能活12周」的Amelia明顯已經等不及雪梨公立醫院的入院許可。

12萬做個手術對於Amelia這樣的普通家庭來說貴嗎?答案是肯定的,據澳媒的報導,為了給女兒做手術,為了和死神爭分奪秒地賽跑,Amelia一家除了房子能賣的東西都賣了,走投無路之下只能在網絡上發起了慈善眾籌。

幸運的是,Amelia一家一周就籌集到了15萬澳幣善款。並且,她幸運地遇到了願意為她做手術「搏命」的張正賢。

而拋開媒體的質疑,讓張正賢更為困惑的是,為什麼世界各國都在邀請他去傳授經驗,可唯獨澳大利亞的公立醫院一直對他退避三舍。

「新南威爾斯州衛生部告訴我,如果允許我在公共醫療系統中操作那麼多手術,我必然會破壞財政預算。」這或許才是讓張正賢真正無奈之處。

享受免費公立醫療,只能採取保守治療,可如果要做手術,則花費不菲,而這正是西方許多國家醫療系統不得不面對的困境和現實。

02

「如果病人不放棄

我願意給他們希望」

在澳大利亞,張正賢一直是個飽受爭議的人物。

在過去的十多年裡,張正賢做了大大小小上萬臺手術。在病人眼裡,他是將一個個宣布不治的絕症病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的人。

在國際上,張正賢也因為接受高風險棘手病例,並且成功拯救曾被判「死刑」的人而備受關注。

而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覺得張正賢給癌症患者的只是「虛假的希望」……

曾經,張正賢也是一個用事實和數據說話的醫生,他會以所謂的「生存質量」對病人做出評估。

直到他碰到Fiona,一位患腦瘤7年,希望通過手術把腫瘤切除的病人。

「我可以幫你手術,但是你仍然會坐在輪椅上,我所做的一切,只不過是拖延了你的死亡,並非延續你的生命……」張正賢不解地問。

而Fiona當時很憤怒地回答:「我有兩個青春期的女兒,生命質量對我而言就是在女兒需要的時候,我能夠在她們身邊。」

面對一個生命,不同的診斷結論,可能會讓醫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上帝或死神。

而就是Fiona的一席話,點醒了張正賢。在生命面前,談經驗,談指標,談概率,都是蒼白無力的。他真正能做的其實就是尊重病人對於生命的選擇權。

「當你看到他們對生命依然充滿希望時,我們的職責是保護並灌溉這生命的希望,而不是粗暴的將其扼殺,將你所理解的『生存質量』強加於病人。」

就這樣,張正賢成為一次次跳出來,變成拯救被判「死刑」病人的「醫學怪人」。

而全世界各地本已絕望的病人,也因此慕名而來,決定為了活下去做最後一搏。

這其中,有30歲的澳大利亞鋼琴家Aaron McMillan,他在2001年被查出患有腦腫瘤。張正賢為他做了腦手術,成功切除了腫瘤。不幸的是,兩年後腫瘤再次復發,Aaron於2007年去世。

同樣,澳大利亞的Sarah 2007年被診斷出多形性膠質腦瘤。因為腫瘤太大,她已經被醫院告知可以「寫遺囑了」。然而,Sarah不願意放棄,她找到了張正賢。張正賢給了Sarah希望,最終手術很成功,Sarah如今仍然健康地活著。

從新加坡來澳洲求醫的女孩珍妮弗,在兩歲時被確診惡性腦瘤,輾轉全球7家腦瘤中心,她都被告知:不可手術。

就在看了珍妮弗的片子後,張正賢對珍妮弗的母親說:「有99%的可能是,同行醫生的診斷完全正確,就算我做手術的話,結果也可能是糟糕的,但片子中有一點異樣的東西,我可以試一試。」

最終,張正賢通過手術取出了整個瘤體,結果卻大大出乎意料:珍妮弗的腫瘤是個良性瘤。如今,珍妮弗已經痊癒。

「如果患者不願意放棄,我願意努力延長患者的生命。」面對同行的質疑,張正賢總是堅持己見。而或許正是當年Fiona的一席話,讓他始終願意做那個放手一搏的人。

03

究竟是要「活」

還是「有尊嚴的死」?

張正賢曾在美國工作了十年,他解釋這是因為自己在澳大利亞「名聲不好」。

2012年,澳大利亞在全國範圍內評選「誰是澳人最信賴的人?」結果,張正賢高居榜首。

可是就是這樣一份「殊榮」,也並未讓他躲過同行的排擠。

張正賢想要病人「活著」,可更多的醫生希望的是病人「有尊嚴的死」。他「拆其他醫生臺」、「壞行規」的做法惹惱了同行、權威和上層管理機構。

澳洲神經外科學會會長曾打電話給張正賢,直言不諱地說:「不要再收同行醫生已經診斷為不治,或不可手術的病人。」

「即便這意味著讓本來有希望延長生命的病人死亡?」張正賢問。

而會長的回答很強硬:「對,即便如此,他們大多數人最終都會死。」

孰是孰非?這並非一個簡單的命題。

近年來,不動手術、不進加護病房,不插管的「尊嚴死」被越來越多地談及和看重。

而另一方面,許多病人也在身患絕症時被隱瞞實情,連基本的知情權、決定權都沒有,稀裡糊塗地被治療,甚至稀裡糊塗地死去。

所以,面對死亡,究竟應該誰來做主?

張正賢的回答始終是:「病人有權緊握生命的希望,哪怕它只是一點微光,病人也有權知道。」

所以,哪怕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張正賢也堅持認為,如果病人和家人希望多活一個月,哪怕是一天,一個小時,醫生也不應該以「最終都要死」來否定病人求生的意願。

總會有病人,希望有那麼一個醫生,能為他們做點什麼,他們也願意用生命去搏一搏,萬一奇蹟出現呢?

有病人曾對張正賢這樣說:「我希望今生不用去見你,但我希望每個身患腦癌的絕症病人都有機會遇見你。」

生命是寶貴的

活著是令人嚮往的

努力地活著或有尊嚴地死去

都是不應該被剝奪的權利

相關焦點

  • 對話王蕭光:為愛滋病病人做手術的華人醫生
    但是,2015年8月,王蕭光成為我國第24批中國援坦尚尼亞醫療隊中的一名隊員,前往坦尚尼亞政治首都多多市的多多馬省醫院,負責婦產科的門診、查房、手術等工作。  2016年10月24日,央視四套《華人世界》報導了王蕭光在海外的工作情況,稱他是「一個給愛滋病病人做手術的華人醫生」。近日,記者通過微信,與時差5個小時的王蕭光,進行了一場網絡對話。
  • 以手術刀將福音帶到中國,第一位來華醫療宣教士伯駕
    此外伯駕也以割除腫瘤而著名,例如他的第四四六號病人就是一個嚴重的腫瘤患者,從右太陽穴一直向下長到右頰,整個右眼幾乎都被遮住了,結果伯駕為這小女孩施行手術,割下了這顆重達一又四分之一磅重的腫瘤,挽回了她的性命。總計伯駕在華大約二十年的行醫時期中,他一共看過五萬三千多個病人。這裡面從兩廣總督耆英到混身長瘡的乞丐,從當地人到外地慕名而來的人都有。
  • 醫生手術後喝葡萄糖引質疑!白巖松直言:這種質疑冷酷無情
    ■視頻截圖近日,一段醫生手術後「豪飲」葡萄糖的視頻在網上走紅。沒想到卻引來部分網友質疑:「你給錢了嗎?免費喝的?」「葡萄糖交錢了嗎?隨便喝嗎?」甚至還有網友炮轟:「這錢是算病人頭上?」面對網友的質疑,該醫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再次重申,葡萄糖是算進科室成本裡,不會算在病人身上。事件發生後,一圈下來,情節百轉千回,鬧得群情激奮。有網友表示理解,有微博大V聲援,白巖松甚至直言質疑冷酷無情。但在小編看來,對於醫務工作者這個特殊群體,我們不妨多些換位思考,多些理解!
  • 東莞市中醫院引進治療心血管病專家團隊 家門口就能看國家級名醫
    為提升心血管疾病患者醫療質量,日前,東莞市中醫院經過多方籌備,正式引進了「國之名醫」陳紀言教授團隊,並成立「東莞市中醫院陳紀言國之名醫工作室」。「國之名醫」來莞建工作室陳紀言教授出身醫學世家,從事心血管內科專業已四十多年,目前在廣東省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工作,精通心臟介入治療,參與了國內多項首例的心臟介入手術,是著名的心血管病專家。同時,其在治療冠心病複雜病變和慢性冠脈閉塞病變的精湛技術聞名海內外。
  • 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省級的優質醫療資源,蘭溪開出「浙二...
    當天上午,設有診室10間,面積達500多平方米的蘭谿市人民醫院名醫館在該院城西院區二樓開診,王良靜、張建民、嚴盛、呂中法、李偉栩、董樑等來自浙大二院的專家分別在各自的診室「上崗」,服務預約患者。他們每位專家的門診病人限定15人,儘可能認真檢查診療每一位慕名而來的當地患者。
  • 土橋村 土窯裡的西虢名醫
    在夏收的日子裡,記者走進土橋村,尋訪西虢名醫王惟一的生活足跡。他善於鑽研醫術,在上世紀30年代,曾為一名叫趙義娃的患者做上膊骨切斷手術,開創了虢鎮醫療界做截肢術的首個案例。這次手術的場景被拍照留存,保存至今,成為王惟一早年行醫生涯的見證。 另有一外地馬戲班班主叫劉鳳朝,人稱「一撮毛」,頭部生一如拳頭大的腫瘤,諸醫無策,視為絕症,王惟一為他施行外科割除手術。
  • 古巴醫療隊抵達義大利,貧窮小國,醫療何以媲美發達國家
    但是,古巴醫療水平跟他的經濟水平很不相稱:瞠目結舌的醫療成就古巴平均壽命達到了80歲,是世界上最高壽的國家之一。新生兒死亡率5‰,嬰兒死亡率6‰,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7‰,這些指標都已經達到了全世界最發達國家的水平。
  • 張長青名醫工作室落戶晉江 共建國家創傷骨科區域醫療中心邁進一步
    張長青教授勞模名醫工作室7月31日在晉江市醫院正式揭牌,這標誌著福建、泉州、晉江市與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以下簡稱「上海六院」)合作共建國家創傷骨科區域醫療中心又邁出了重要一步,同時將助推區域創傷和骨科診療水平快速提升。
  • 掛一次號,看多位名醫!哈醫大四院成立肺結節多學科診療(MDT)中心
    掛一次號,看多位名醫!哈醫大四院12月17日成立的的"肺結節多學科(MDT)診療中心",打破傳統就診模式,搭建多學科診療平臺、提供一站式醫療服務,解決患者看病奔波困擾,提高診治質量和效率,大大改善患者就醫體驗。傳統模式MDT模式劃重點!
  • 70萬華僑華人怎麼樣了
    法國官方稱,通行文件僅一次性有效,每次出門都必須重新填寫一次。不過,號稱全歐洲「最嚴格」的 「限行令」卻被媒體質疑執行不力。「限行令」實施之後的24小時內,全法就查處了4095起違規行為。巴黎市政府與巴黎警察局19日發表聯合聲明稱,目前仍有不少民眾以鍛鍊為由前往塞納河兩岸、榮軍院前廣場及巴黎市區兩片森林等區域,造成一定的人員聚集。
  • 圍手術期AR/VR醫療應用大盤點
    前言隨著人口的增長與科技的迅速發展,人們對手術治療的高要求、強需求極大地推動了增強現實和虛擬實境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和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技術在醫療領域中獲得了顯著的吸引力,正在大量地應用於多個醫療場景。
  • 湖南省基層名中醫尹新生:仁醫濟世 名醫傳神
    常寧市中醫醫院副院長尹新生,作為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南詹正骨第四代代表性傳承人,他扛起學術大旗,29年來紮根骨傷科臨床一線,全心鑽研技術、治病救人,將「南詹正骨」療法不斷發揚光大,造福了無數病人,並於近日被光榮的評選為湖南省基層名中醫。
  • 除白內障誰最牛、「送子娘娘」又是誰 找尋最難追十位名醫
    在這樣一個忙著感恩的季節,錢江晚報健康微信「浙江名醫館」也心心念念想著該如何為11萬粉絲們製造驚喜。本周一開始,醫館君就陸續拋出感恩節彩蛋:價值千元的膏方30份,名中醫的藥膳食譜60套,千個0元入會名額……咱們的感恩節,可以沒有火雞,沒有南瓜派,但萬萬不能沒有各種健康福利。
  • 深度調查:為何醫療帳單害慘了美國人
    而在大城市,甚至醫院的中層管理人員也收入頗豐,紐約斯隆凱特林癌症中心的14位行政主管年收入超過50萬美元,其中6個人超過了1百萬美元。放眼全國,這些能量巨大的機構和天價帳單主宰了美國經濟,美國納稅人的醫療負擔是全世界最高的。美國20%的GDP用於醫療方面,而其他發達國家則是美國的一半。無論從哪個方面衡量,美國的醫療體系都比不上其他發達國家。
  • 醫療糾紛中的「白內障手術」有多少明與暗?
    其中,艾芬曾公開質疑,愛爾眼科是否為了推銷高端人工晶體的白內障手術逐利,而忽視了對患者採用合理治療方案,從而導致後續其視網膜脫落。對此,1月5日,愛爾眼科內部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艾芬具備做白內障手術的適應症,且無手術禁忌症,且白內障手術的施行與視網膜脫落間隔時間達5個月,二者並無直接關聯。
  • 衛健委舉行2019年我國醫療服務和醫療質量安全有關情況發布會
    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是心臟外科治療冠心病的一個很重要的診療方式,這個數據從2016年至2018年,在年手術量保持增長的同時,院內手術死亡率從2.8%下降到了1.7%,醫院之間的差異也在逐步地縮小。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是內科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方式,死亡率持續穩定在0.23% 的較低水平。
  • 數百名發達國家醫生自費來上海學「開刀」 年紀最大的80多歲
    他在2013年一次應邀參加學術會議的過程中發現,中國上海的這家醫院,用「Amazing」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直到現在,他都會用「Amazing」這個詞兒來向胸外科界的各國大夫介紹這家醫院,「我會告訴他們,上海時髦、摩登,還有一家全世界範圍裡,能讓你用最短的時間學會各種手術方法的大醫院。」 這家醫院,就是上海市肺科醫院。
  • 豆瓣9.4的國產醫療紀錄片,香
    國內能拿出來比較的可能也就只有醫療紀錄片了。今天要談這部紀錄片名叫《手術兩百年》(b站叫《無影燈下》),看看這「平平無奇小天才」到底是哪裡吸引了1.5萬人打出了9.4的高分。紀錄片主要從手術發展史以及對未來醫學事業的展望兩方面入手,探究這手術的兩百年究竟是何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