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橋村
土窯裡的西虢名醫
季節是最「真實」的魔術師,就在20天前,田野裡還是綠浪滾滾,倏忽間已是一片金黃。麥穗因日漸飽滿而不再挺直它的腰杆,因成熟而面臨收穫。麥子比誰都明白它的使命行將終結,所以它努力配合著農人站好最後一班崗。5月26日,川道裡的陳倉區小康村——東關街道土橋村,夏收的氣息就像新鮮的露水,從白雲的罅隙間釋放,凝結在壟邊、村道和屋舍。村子戲臺前的廣場上,有的農人已早早打下了第一壟麥子開始晾曬了。
在夏收的日子裡,記者走進土橋村,尋訪西虢名醫王惟一的生活足跡。
創辦寶雞縣首家西醫醫院
「我父親青年、中年時期一直在虢鎮街道居住,晚年落戶土橋村。他曾經長年居住的那口小土窯,是生產隊原來餵牲口的地方。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寶雞陰雨連綿,全家人搭棚子避震,父親堅決不住棚子,要把防震棚讓給其他沒有搭建棚子的村民住。」
今年78歲的王天懷老人是王惟一的長子,他說父親獨自在那口窯裡住了十幾年,直到1984年父親去世時,家裡的新房子才剛剛蓋好,但父親終究沒能享受上,這給他留下了終身遺憾。
「父親是25歲時開始學醫的,後來創辦了寶雞縣最早的西醫醫院……」王天懷向記者講述起他父親王惟一的行醫事跡。
據他講,王惟一原籍是鳳翔縣下郭店村,1919年學醫於西安韓旬久醫院,期滿後在西安廣仁醫院從醫。1927年,王惟一在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裹傷所任上尉軍醫長。1931年轉業後在寶雞縣虢鎮東街定居,創辦起寶雞縣最早的一家西醫醫院——惟一醫院。
1932年,寶雞縣境霍亂病流行。王惟一與強和亭醫師等人立即成立防疫處,培訓醫護人員20餘人,分赴各地開展防治。此間,他挖掘古方《時疫丹》《雷擊散》,研製出祛疫成藥,在虢鎮城內定點賑發,並帶領防疫人員到疫情嚴重地區宣傳衛生防疫知識,注射霍亂疫苗,輔以針灸、刮脊等療法,奮戰50多天,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此後,王惟一又以馬錢子、枳殼為原料,研製出「戒菸丸」,免費發放給吸食鴉片的菸民。此藥除用於戒菸外,還有多種療效。虢鎮火車站石某患坐骨神經痛,服「戒菸丸」後不日病癒。
寶雞縣最早實施截肢手術
「父親活了90歲,行醫一輩子,他是個特別好學好鑽研的人。」王天懷說。
據《寶雞縣誌》記載:王惟一醫術獨到,深得群眾信任。他採用黃連素針劑保留灌腸治療小兒腹瀉,又以燈芯燃火在患者背部穴位燒灼治療轉筋霍亂等病症,療效均顯著。他善於鑽研醫術,在上世紀30年代,曾為一名叫趙義娃的患者做上膊骨切斷手術,開創了虢鎮醫療界做截肢術的首個案例。這次手術的場景被拍照留存,保存至今,成為王惟一早年行醫生涯的見證。
另有一外地馬戲班班主叫劉鳳朝,人稱「一撮毛」,頭部生一如拳頭大的腫瘤,諸醫無策,視為絕症,王惟一為他施行外科割除手術。手術成功後,劉鳳朝即從病床上翻筋鬥下地,向王大夫跪拜於地,連稱「神醫」。後來,劉鳳朝率馬戲班前往惟一醫院門前義演三日,以示酬謝。
把病人當作親人對待
抗日戰爭勝利後,王惟一在虢鎮成立難民收容所收治難民,他被推舉為所長。1948年冬,縣遊擊隊隊員楊三祥在戰鬥中負傷,肋骨和肝臟傷勢嚴重,組織暗中送至惟一醫院治療,不期即愈。因為此事,王惟一被敵特捕去,刑訊中被打斷了兩根肋骨,回家後自己敷藥治療好久才恢復。王天懷記得解放後有記者還採訪過楊三祥,楊三祥說:「王大夫給我看病態度很和藹,是一位懷有仁心的好醫生。」
新中國成立後,王惟一受命組建縣衛生院。他增設醫療網點,為解決群眾就醫難,做了大量工作。1953年至1958年間,他每年夏秋大忙之際,均親率醫療組赴農村巡回醫療,騎著毛驢往返鄉間送藥送診,頗受群眾歡迎。1961年,他倡議籌辦起寶雞縣中醫學校(今寶雞市中醫學校前身),除向學員義務授課外,並捐獻藥品及器械作教學實習用。
1965年,王惟一一家從虢鎮街道落戶土橋村,那時他已經進入古稀之年。那十幾年是他人生中最為艱難的時期,也是他內心最為堅強的時候。他常常對子女們說:不要怕困難,要好好學習,社會一直在發展……
「父親86歲時還給人看病,還收到過西秦村患者送來的『救死扶傷』錦旗。他終年忙碌,對病人特別好。我記得他收治的有個叫『劉老長』的難民,在惟一醫院一住好幾年。凡是遠道來的病人,哪怕不是飯點,他也叫家人給做飯吃。家人不解,問他,他說:『趕著來看病,又是遠道而來,肚子能不飢嗎?』」
王天懷感慨地說:「在父親眼裡,病人和醫生已經超越了一般的醫患關係,他是把病人當作親人對待。父親正是『醫者仁心』的一面鏡子,讓子孫永遠銘記!」
寶雞日報全媒體記者 巨侃
編輯:都亞敏
審核: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