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與女人之間的故事就是街頭裡坊花邊緋聞,《我們太太的客廳》將冰心與林徽因兩個福州女人連在一起,她們是同鄉,都和這「三坊七巷」有關係。
三坊七巷是全國十大古街之一,三個坊七條巷組成,有嚴復故居,林覺民故居,林徽因祖居,冰心故居……在火車站乘K1路和20路公交車到東街口,下車走點點路就是。這裡的古建築與皖南的徽派相比,都是很高的牆,不同的是庭院小巧,門窗造型樸素。冰心小時候在這裡居住過,在《我的故鄉》中,對這裡的古建築如是描述:「有好幾個院子,但它不像北方的「四合院」的院子,只是在一排或一進屋子的前面,有一個長方形的「天井」,每個「天井」裡都有一口井,這幾乎是福州房子的特點。」
巷、裡、坊,窮人與富者相依而居,城市中市民生活的日常瑣碎都在這家長裡短,躲不開,理還亂。我曾看過寫羅馬建城的一本書,當時羅馬的街道很窄,可是當士兵進城時,市民就會從窗口投出武器攻擊,解決的方法就是拓寬巷道。而中國古時的街道窄,窗高,防火防盜。
衣錦坊、文儒坊、光坊;楊橋巷、朗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在這片裡坊中有一條南后街,不長,從北向南,右邊伸出三隻手,左邊伸出七隻腳,像一條中軸線,將三坊七巷整齊有序的排列起來,一千多年過去了,基本格局沒有太大的變動,所以成為中國現存唯一坊巷格局的老街,成為「裡坊制度的活化石」。
郎官巷,是這片建築中最幽靜溫婉的小巷,古樸素淡,遊人不多。當年小巷是七巷最長的,如今是最短的,不長的一段路青石板上長著青苔。這裡也有一位名人林旭。林旭與譚嗣同、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史稱「戊戌六君子」。
黃巷,42號葛家,600多年前是當時最有名的大商人,於是我們便得知,黃巷住的多是商人,這條巷子裡流淌的是金是銀,賣的是茶葉、絲綢、陶瓷,買回來的是寶石、香料、珍禽。
衣錦坊,與黃巷相對。因宋代宣和年間陸蘊、陸藻兩兄弟,一人在福州任知府,一個在泉州任知府。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這二人有一次回老家歡聚,將巷改名「棣錦坊」,後來進士王益祥乾脆改叫「衣錦坊」,榮歸故裡,衣錦還鄉。
官巷,11號沈家大院是一座超級大屋,1855年它的主人是沈葆楨。官至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楨的母親是林則徐的六妹,妻子林普晴是林則徐的二女兒。沈家住在官巷,林家住在文儒坊,這便是真正的知根知底、門當戶對吧。1874年6月14日,沈葆楨五十四歲,登上了臺灣島對抗侵略者,他提出「聯外交,儲利器,儲人才,通消息」四項對策。12月20日,日軍全部退出臺灣。曾六次寫辭職信,未成,死在任上,享年五十九歲。
楊橋巷,七巷中最北面一條巷,名叫楊橋路,原叫登俊坊。在楊橋路與南后街交叉處的林姓大宅,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林覺民生前的住處。林覺民有一篇著名的文章《與妻書》,他寫此文「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書竟,而欲擱筆。」上學時老師放錄音,聽得人流淚。林家的老宅後來賣給作家冰心的祖父謝鑾恩,而林覺民正是林徽因的叔叔。現在這裡是這林覺民烈士和作家冰心的故居。
南后街,曾經試館林立,這裡總是書聲琅琅,當年青年學子云集而來,意氣風發,指點江山。閩地多才子,三坊七巷更是如此,傳說這裡的小孩格外愛讀書。
三坊七巷的故裡也像家長裡短,瑣碎起來也會沒完沒了,不如就此打住,當然故事結束時我還會推薦福州的壽山石,因為我到福州主要去選購壽山石,順便走走街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