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教授原是廈門大學的美學教授,但他卻是以講述歷史而聞名:他2005年開始上《百家講壇》,2006年講《漢代風雲人物》、《品三國》、2008年講《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特別是《品三國》系列,播出既大火,說萬人空巷或許有些誇張,但千萬人守在電視機前等著收看這一節目,卻也是難得一見的文化現象。
隨著節目的播出,「三國」成了全民熱議的話題,易中天這一名字也火熱起來,以至於之後被人稱之為「明星學者」。易老雖不情願,但也擋不住不脛而走的熱度和大眾對他的喜愛。至今在一些綜藝喜劇節目裡,仍有人模仿他的身形腔調——他已然成為一種文化印記,刻在人們的心裡了。不過對於那些「模仿者」,倒是可以負責任地說一句:一直被模仿,卻從未被超越!
01.
2013年易老宣布寫作36卷本《易中天中華史》,從上古神話到先秦諸子,從國家制度的演變到文明的承繼與變革,從魏晉到漢唐到宋元再到明清……講述三千七百年以來,中華文明的命運和選擇、文化的演化與革新、朝代的更迭和人物的悲喜遭逢等等,可謂卷帙浩繁。對於個人來說,完成這樣一樁浩大無比的工作,可是真心不易(也可謂功德無量了)。不過,對於讀者而言,可謂福運沓來,可謂饕餮大餐。
手上這本《嚴嵩與張居正》,屬這一《中華史》書系的第22卷本。上一卷本《朱明王朝》主講明王朝的制度的建立和變革,比如廢除千年沿襲的宰相官職,建立內閣和行省,特別是臭名昭著的廠衛制度等等;也談及明朝八股取士和多樣的民間文化(四大名著有三本成書於明時期)等。
而這本,談論的是明朝中期主要的一些權臣和名臣,除了書名的兩位,張璁(念聰)、夏言、徐玠、高拱、馮保、海瑞、申時行等等先後出現。細細讀來,感覺這書就是一部權臣之間勾心鬥角的傾軋史;「你方唱罷,我登場」,只不過退場的人難得善終,從這一角度講,也是朝臣之間的關乎生死存亡的鬥爭史。而嚴嵩和張居正,則是最具代表的兩位——都是長期把持朝政、權傾朝野、隻手遮天,之後又被皇帝無情清算的兩個人物。
明代十七朝十六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那些皇帝實在是乏善可陳,「明代的皇帝,和歷朝歷代相比是最差勁的」(《帝國的惆悵》),嚴嵩與之對應的是明世宗嘉靖,張居正對應的則是明神宗萬曆。嘉靖與萬曆(嘉靖的孫子)在位時間都很長,嘉靖四十五年,萬曆四十八年——在中國歷史上,皇帝在位的年頭排名裡,萬曆第四,嘉靖第五(前三分別是康熙、乾隆和漢武帝)。嘉靖與萬曆在位時間雖長,政績卻是一塌糊塗。更荒唐的是,嘉靖在位四十五年,二十七年不視朝;而他的孫子萬曆也在十四年時稱病不朝,三十餘年不視朝,乃至於產生了一個新詞,叫「官不聊生」——這種荒唐皇帝的荒唐事,實在是叫人瞠目結舌、無言以對了。
02.
嚴嵩的權勢之路其實走得並不平坦。早在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就中了進士,只不過謀的都是些小官,像編修之類。之後因病回家,這一待就是十年,這段時間倒是下功夫讀書寫詩,頗有清譽。《明史》中形容他身材高大、眉目清朗(卻也是個難得的帥哥),才華橫溢,名重一時,開始做官倒也正派。直到遇上嘉靖之後,才有了質的變化。其中種種經過,書中都有陳述。書中認為嚴嵩終其一生,都只是寵臣而非權臣,正是由於嘉靖的縱容,才有了嚴嵩的有恃無恐、日益驕橫,並最終「培養」成了一代大奸臣,而挖坑和埋坑的正是嘉靖。
1542年嚴嵩入閣拜相,1565年被抄家,這二十餘年間,嚴嵩大體只做了四件事:媚主、整人、弄權和索賄。據說抄家時,抄得黃金三萬多兩,白銀二百萬兩,這相當於當時全國一年的財政收入。張居正後來評說,嚴嵩當政,如「商賈在位」。嘉靖抄了嚴嵩的家產,卻沒有殺他,這之後的嚴嵩有如喪家之犬,這位耄耋老人最後「寄食墓舍以死」——人前的榮光,最終也換不來死時的尊嚴。
張居正也好不到哪裡去。當政的十年,雖然權傾朝野,得到萬曆的推崇和維護,但一死,就被清算,抄家不說,一切名爵諡號誥贈都被剝奪追繳,長子被逼自盡,十幾位親人被圈禁餓死(包括還是嬰兒的孫子孫女數人),最後落得「專權亂政」、「謀國不忠」,免於開棺戮屍的結局。讀書至此,實在是感慨良多,心生悽切悲涼之感。
書中代言,「那時期的風雲人物,不是身敗,就是名裂」;不論名臣奸臣,盡皆「體統無存,顏面盡失」,實在可悲。易老曾在《帝國的惆悵》一書裡,就此發了一頓慨嘆,並填詞《採桑子》一首,附錄於下:
翻飛柳絮風中舞,上也荒唐,下也荒唐,四十年來夢一場。伴君如伴南山虎,喜也無常,怒也無常,混帳專橫是帝王。
03.
讀完這22卷《嚴嵩與張居正》,就想著趕緊往下讀,23卷、24卷……一直到終卷。易老的書寫得條縷清晰,生動有趣,獨闢蹊徑,不落窠臼,言辭切切,深中肯綮,值得一讀再讀。
不過轉而一想,也急不來,好好消化一番才好。而今易老已年屆古稀,但願健康長壽,得以完成這份卷帙浩繁的大工程,以饗眾多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