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關於西方騎士的傳說中,知名度最大的人物,那大多數人都會說,肯定是亞瑟王。作為歐洲騎士故事中最傳奇的人物,亞瑟王以及他的圓桌騎士們在傳說中抗擊入侵不列顛的撒克遜蠻族,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逸聞,甚至在某些故事中還遠徵高盧等地,擊敗過羅馬帝國,雖然最終被騎士莫德雷德背叛而死,仍然不失為一個卓越的、擁有騎士精神的王者。當然,我們都知道這些傳說虛構成分極大,但是,真實歷史中的不列顛,卻和亞瑟王傳說中的命運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說,亞瑟王的傳說,可以視為不列顛人民用來安慰自己的幻想。
在亞瑟王的傳說中入侵的撒克遜人,在真實的歷史上是存在的,實際上,他們正是在古羅馬帝國末期入侵羅馬世界的蠻族之一,也屬於日耳曼蠻族。而那個時候的不列顛,指的就是羅馬帝國統治下的不列顛地區,也就是現在英國的南部,即英格蘭地區以及威爾斯地區。
早在羅馬人踏上不列顛的土地之前,據說希臘人就已經知道這片土地的存在了,善於航海的希臘冒險家們為日後的不列顛起了一個名字,即「阿爾比恩」,將這裡視為世界的邊界之一。而不列顛進入羅馬人的視野的原因也比較偶然,當時正是公元前1世紀,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凱撒大帝的時代。凱撒在徵服高盧的時候,從蠻族俘虜口中,得知不列顛的蠻族在幫助高盧人,於是,為了懲戒這些與羅馬為敵的人,凱撒點起大軍,從公元前55年開始,兩年的時間裡,他分兩次入侵不列顛。在凱撒的武威之下,雖然羅馬人因為海難損失不小,卻依然大勝不列顛人,不過由於當時高盧爆發叛亂,因此凱撒便沒有繼續深入不列顛,而是回到了高盧。順帶一提,不列顛這個名稱,是根據當地蠻族布列吞人而起名的,意思是「布列吞人的土地」。
凱撒雖然回去了,但沿海的不列顛的蠻族們內心的震撼卻沒有削減半分,他們深感於羅馬軍團的先進和強大,主動與羅馬人籤訂了同盟條約,成為了羅馬人在不列顛地區擴張的嚮導。而到了公元43年的時候,不列顛上反對羅馬人的力量逐漸壯大,特別是像卡圖維勞尼王國這樣的本土國家。當時正是羅馬帝國的上升期,於是克勞狄烏斯皇帝派遣4萬羅馬大軍,輕而易舉地殲滅了當地的反抗勢力。而等到了著名的暴君尼祿時期,羅馬軍團更是撲滅了著名的布狄卡起義。接連的反叛使得羅馬人下定決心,將不列顛整個併入羅馬帝國,改為行省,而不是繼續放任當地蠻族王國的存在。
因此,從公元1世紀開始,現代的威爾斯以及英格蘭地區就成為了羅馬帝國的行省,羅馬人在這裡建設城市、修建大道、繁衍生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地的蠻族凱爾特人也逐漸和羅馬人融合,這就是羅馬不列顛人。而現今的蘇格蘭地帶,則因為羅馬帝國放棄了進一步的擴張而繼續保持著蠻族原始統治的樣子,特別是羅馬五賢帝之一的哈德良大帝期間,羅馬人還在行省的邊界特意修建了城牆來防禦,這就是著名的「哈德良長城」。
於是,伴隨著羅馬帝國帶來的秩序,不列顛地區就這樣穩定地進行羅馬化,然而,隨著羅馬帝國的隕落,羅馬不列顛地區也迎來了一場浩劫,那就是蠻族入侵。
在羅馬帝國300年的穩定統治後,經歷三世紀危機的羅馬帝國已經衰落不堪,特別在公元395年時,在統一的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大帝死後,根據他的遺言,羅馬帝國東西一分為二。不列顛地區自然屬於西羅馬帝國。可惜的是,西羅馬帝國不僅經濟上虛弱不堪,而且其漫長的歐洲邊界線飽受大量蠻族部落的衝擊,更令人扼腕的是,昏庸的皇帝霍諾留又殺害了父親留下來的得力幹將斯提裡科,致使西羅馬帝國喪失了手中的精銳之師,成為了待宰的羔羊。
而作為西羅馬帝國的邊境行省,不列顛地區不僅要面對北方和西方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土著蠻族,還要面對從海上來的大敵,那就是撒克遜人。當時的羅馬帝國在這裡缺乏海軍,因此,原本隔離於大陸的不列顛非但沒有得到大海的庇護,反而由於漫長的海岸線而飽受威脅。羅馬帝國原本在海岸線修建的大量石牆和塔樓組成的防線,也因為連續不斷的襲擊而越發破舊。
而當來自大海的入侵者登陸後,本地的羅馬軍隊也難以抵擋,因此,西羅馬帝國不得不常常命令高盧地區的羅馬軍隊進入不列顛作戰,可每當歐洲大陸的羅馬軍隊完成任務離開不列顛,撒克遜人就又趁機來到不列顛燒殺擄掠。而隨著西羅馬帝國的進一步虛弱以及歐洲大陸的蠻族侵襲越發猛烈,西羅馬皇帝霍諾留也不得不做出最後的決定了。
於是,霍諾留最終公元410年左右下令,讓所有的不列顛地區的羅馬軍隊放棄不列顛,全部撤退到高盧地區來保護高盧。在詔書裡,他告訴羅馬不列顛的人們「今後無法再為保護他們進行如此艱難的跋涉了」、「要拿起武器,學會同敵人作戰。」
當羅馬軍隊全面撤出不列顛時,羅馬不列顛地區喪失了來自帝國的武力保護,只剩下一些當地老兵、自願留下來的羅馬士兵還能勉強作戰,其它全是平民。據說,在留下來的士兵中,就有一些薩爾瑪提亞遊牧騎兵,這些人雖然出身遊牧民族,但在羅馬文明的影響下,留在了不列顛保護當地老百姓,後世有人認為,他們可能就是圓桌騎士的原型之一。
而當地人在知道西羅馬帝國已經拋棄他們之後,立刻按照祖先們的部落劃分選舉各自的國王。一時間羅馬不列顛地區出現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王國,這一時期,則正是亞瑟王傳說開始的時候,符合傳說中不列顛諸國的描述。不過與傳說不同的是,羅馬不列顛人並沒有團結在一個領袖麾下,反而先陷入到了內亂之中。他們不知道,除了撒克遜人之外,盎格魯人和朱特人也對他們虎視眈眈。
而撒克遜人則沒有放過這個機會,在公元410年和公元419年,撒克遜人兩次入侵不列顛,同一時間,原本哈德良長城北方的皮克特人也跟著大舉入侵。內亂的不列顛人根本無法抵抗,像羔羊一樣被蠻族所殺戮。絕望之中,不列顛人甚至向早已拋棄他們的西羅馬帝國再次送去書信,信中不列顛人寫到「敵人把我們驅趕到海上,海又把我們趕到敵人面前」,他們乞求帝國能夠派遣軍隊來拯救他們,但這時的西羅馬帝國正飽受「上帝之鞭」阿提拉的摧殘,自身都難保了,又哪來的軍隊解救不列顛人呢?
而在《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中記載,當時不列顛的一個國王沃蒂根邀請一名叫做亨吉斯特的蠻族僱傭兵來到不列顛同北方的皮克特人作戰,可是亨吉斯特反客為主,不僅殺死了沃蒂根,還從不列顛人那裡得到一大片土地。原本來自海上的蠻族,這下開始在不列顛扎了根。隨後,定居了的盎格魯-撒克遜人開始大舉入侵人的國家,許多當地王國被消滅,大批不列顛人逃亡,有的人去了威爾斯地區,還有的人度過大海,來到現在法國的布列塔尼地區,據說,後來的布列塔尼公國就是他們的後裔建立的。
更為糟糕的是,隨著歐洲大陸上法蘭克蠻族的一家獨大,留在歐洲的盎格魯-撒克遜人被擊敗,於是他們決定投奔自己在不列顛定居的同胞們。這樣一來,不列顛的盎格魯-撒克遜蠻族有了生力軍的補充,於是再次對不列顛人發起了進攻。他們一路勢如破竹,將殘存的不列顛人逼到了巴頓山上。根據《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的記載,不列顛斯盧爾斯國王亞瑟及時支援,最終擊破了盎格魯·撒克遜人,而根據《英吉利教會史》的說法,不列顛軍隊是在一位叫做安布羅修斯·奧裡安努斯的指揮下取得了勝利。而在亞瑟王傳說中,在巴頓山取勝的正是亞瑟王本人。
而在亞瑟王傳說中,擊敗撒克遜人的不列顛王國繼續進攻,甚至控制了高盧地區,還擊敗了羅馬帝國的大軍,亞瑟王本人卻在這種情況下因為騎士莫德雷德的背叛而回援,最終在劍欄之丘和莫德雷德同歸於盡,騎士王國就此衰落。但是,真實歷史的不列顛人卻並沒有在巴頓山之後奪回不列顛地區的控制權,反而被敵人進一步擊敗。最終,留在不列顛的當地人只能退守到威爾斯山地之中,他們的後裔,就是後來的威爾斯人。
諷刺的是,作為入侵者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擊敗不列顛人之後,原本的羅馬不列顛行省反而被改稱為「英格蘭」,即盎格魯人的土地。更有意思的是,當後來的諾曼人徵服英格蘭後,為了對抗法國的查理大帝及其十二聖騎士的傳說,樹立英格蘭王國自己的文化符號,英格蘭人特意將數百年前的傳說整理了起來,並編寫成了書籍,這就是大多數人熟悉的亞瑟王故事的由來。這種局面無疑是非常滑稽的,入侵者的後裔將不列顛人的英雄挪用為自己國家的英雄,全然不顧傳說中兇惡的蠻族,正是他們的祖先。
傳說中,亞瑟王在劍欄之丘戰役後被送到了阿瓦隆仙境,而當不列顛再次陷入危難時,他會出現重新拯救不列顛人。可是,真實的歷史中,不列顛人卻始終沒有奪回原本的國土,連自己民族創造的傳說中的英雄,都成了入侵者的果實。亞瑟王傳說雖然以悲劇結尾,可歷史上不列顛人的遭遇,卻比傳說的結局更加令人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