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兩年一屆的「佛山·大城工匠」命名大會拉開帷幕,新一批30名大城工匠出爐。現場,作為首屆「佛山·大城工匠」,來自日豐企業集團有限公司的李白千進行了發言。
「所以這四年來,我們一直負重前行不敢懈怠。帶領團隊不斷『死磕』產品品質,努力把產品做到極致。」李白千感慨道,佛山有工匠成長的土壤,日豐又提供了工匠成長的平臺,所以他從一個大學教授成長為大城工匠,成了「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而製造的新時代大城工匠」。
他表示,接下來,需要把科學精神與工匠精神的傳承結合起來,把大城工匠們多年積累下來的經驗和技術上升到科學的高度,從定性到定量,通過手冊化、圖表化和程序化進行統一的標準化培訓,以實現工匠技能的批量化傳承,為佛山培養出更多的品質革命戰士。
日豐集團李白千。南方日報記者 戴嘉信 攝
以下是李白千發言摘錄:
四年前,當我成為首屆「佛山大城工匠」的時候,我清楚地記得魯毅書記說:要讓工匠精神成為佛山工業文明的燈塔,成為全市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如此重託怎敢辜負?
所以這四年來,我們一直負重前行不敢懈怠。帶領團隊不斷「死磕」產品品質,努力把產品做到極致。比如我們把一款地暖管的內表面粗糙係數一步一步做到0.4微米,相當於頭髮絲直徑的一百五到兩百分之一。為什麼要不斷降低表面粗糙係數呢?因為光滑的管道內壁能減少水流阻力,讓流速加快,不易沉積水垢,使室內供暖更穩定。疫情期間,我們把這項技術與納米抗菌結合起來推岀的一款瓷芯抗菌管,內壁像陶瓷一般光亮,還具有99.9%的抗菌功能,產品大賣!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因為從日豐創立之初,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就成為了企業獨特的基因。能夠在管道行業第一個喊岀「管用五十年」,這不僅僅是一句廣告語,而是一種品質信仰,一種把產品做精的底氣!有了這樣的底氣,我們才能突破國外的技術壁壘,把日豐管賣到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如果說有家的地方就有佛山製造,我們希望:有水的地方就有日豐管!依託日豐這個優秀的平臺,我本人四年來主持完成的研發項目有14項,其中8項成為廣東省高新技術產品,獲專利授權42個,成果轉化新增銷售額約五十億元。四年來,我主參編國家和行業標準9項,兩次榮獲全國塑料製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48/SC3年度標準制修訂傑岀貢獻獎。2016年獲廣東省科技二等獎,17年獲廣東省科技三等獎,18年獲佛山高新技術一等獎,19年獲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科技一等獎。四年來,我個人還先後獲得了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南粵工匠、首屆輕工「大國工匠」等榮譽稱號。
20年前,我從四川大學辭職來到佛山,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做日豐管。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會成為「佛山大城工匠」,更沒有想到會成為城市名片。有一次有媒體組織市民考察團來日豐參觀,當得知我是大城工匠以後,考察團成員紛紛跟我合影。由此可見人們對工匠的尊重,對工匠精神的推崇。佛山一直以來就是盛產工匠的地方,佛山鑄造的鐵鍋、釀造的米酒、燒制的陶瓷,能夠做出品牌,本質也是因為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將品質的信仰融入到佛山製造的基因裡,工匠精神在佛山已傳承了幾百年。佛山有工匠成長的土壤,日豐又提供了工匠成長的平臺。所以我就從一個大學教授成長為大城工匠,成了「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而製造的新時代大城工匠」。我驕傲!
在佛山生活了20年,時時刻刻都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溫情。當你為這座城市付出的時候,這座城市也以某種方式記住了你。今天很高興看到30位「佛山大城工匠」加入我們的隊伍,佛山要打造成全球品質高地,僅靠我們這90個「大城工匠」是不夠的。如何培養更多的工匠?傳統的「師帶徒」顯然已不能適應現代製造業的高速發展。因此,需要把科學精神與工匠精神的傳承結合起來,把我們多年積累下來的經驗和技術上升到科學的高度,從定性到定量,通過手冊化、圖表化和程序化進行統一的標準化培訓,以實現工匠技能的批量化傳承,為佛山培養出更多的品質革命戰士!從匠心到匠魂,從匠人到匠師,讓我們一起努力一起升華,只有這樣,才能無愧於這個時代,無愧於佛山對我們的厚愛。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