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
DIID工作室 創始人
工業設計工程碩士在讀
美國工業設計協會 會員
美國THE ONE SHOW會員
2017廈門海岸兩岸未來設計之星
一年內(2019年)內榮獲23項國際頂級設計大獎
2019年一次性榮獲4項紅點設計獎
國內外個人獲獎累計50餘項
《向著你的心》
——國際設計競賽心得分享
一、個人獲獎分享
2018年 德國IF新秀設計獎(WINNER)
2018年 美國星火設計獎(鉑金獎)
2019年 德國紅點概念獎(Best Of The Best)
2019年 德國紅點概念設計獎(WINNER)
2019年 韓國K設計獎(全場大獎)
2019年 歐洲產品設計獎(金獎)
2019年 紐西蘭BEST設計獎(金獎)
2019年 美國年度國際設計獎(金獎)
2019年 美國ADC設計獎(金獎)
2019年 美國COR77設計獎(銀獎)
2019年 歐洲產品設計獎(銀獎)
2019年 義大利A'設計獎(銀獎)
2019年 美國IDEA卓越設計獎(銅獎)
2019年 韓國AISA亞洲設計獎(銅獎)
2019年 美國年度國際設計獎(銅獎)
2019年 巴黎DNA設計獎(WINNER)
2019年 烏克蘭國際工業設計獎(WINNER)
2019年 日本HACK獎(優秀獎)
2019年 義大利A'設計獎(榮譽獎)
2019年 法國INNO設計獎(榮譽獎)
2020年 美國IDEA卓越設計獎
2020年 美國星火設計銅獎
2020年 美國星火設計入圍獎
2020年 丹麥HAY新秀設計獎五項
2018年 全國設計大師獎(WINNER)
2018年 天鶴獎國際創新設計大獎(榮譽獎)
2019年 TDW天津國際設計大賽(銅獎)
2019年 「市長杯」中國(溫州)工業設計大賽(優秀獎)
2019年 泰山設計杯(金獎)
2019年 泰山設計杯(入圍獎)
2019年 東莞杯國際工業設計大賽(銀獎)
2019年 中國設計權力榜(WINNER)
二、個人作品分享及經驗總結
通過作品總結出以下幾點經驗:
1.設計師的最終職責並非是去「創造」新世界,
堅信設計師應引導大眾去重新解讀和認識世界。
2.設計的強弱絕對不是設計的「體積」的大小,
設計的強弱是其向人心中傳達出來的「力量」的大小。
3.倡導對世界著眼點並不單純狹隘於「以人為本」,
而是將人自身也融入於「環境」之中去體驗和感知。
4.眼睛看到的東西往往顯而易見的顯露出其價值
將眼睛看不見的事物賦予形態,體現其價值
這才是設計。
5.以「愛」去融入設計,以此來探尋人們內心中最溫暖感動的力量。
三、參與競賽六大重要板塊
1.參賽動機
參與競賽首先就要明確自己的參賽動機,參賽這件事最好是能達成以賽促學的目的。
盧迪提出目前國際競賽非常公平,全流程的極端驗證方式,不計較你的出身院校,純粹依靠設計競爭,同時也能帶來許多機會,與一群強有力的對手共同促進,提升積極性,是非常有好處的.....
此外,在設計師驅動力指導下的設計分類,他更提倡以非委託性設計為主:
2.注意因素
對於參與競賽的注意因素,首先我們需要將設計與競賽分開。
這是參賽常規流程圖,很多人錯誤地偏離了「核心工作」,過強的功利心會導致誤入歧途。然而我們理應把對設計的學習和研究放在第一位,首先把設計做好,那麼接下來就會順理成章了.....
他提出設計是源自於生活的真誠表達,其純粹的本質,不應夾雜任何目的性因素!設計可以參賽,而參賽不應幹預設計!要保持設計的純粹性!
3.競技本質
提到某些設計獎,為什麼記憶最深的卻永遠只是那幾件產品?
對於競技本質,我們要養成規律按時按量地做出設計的習慣,科學競賽,合理地分配時間,合理規劃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
當下是信息爆炸時代,一切資料唾手可得。但懂得篩選才是關鍵,看得少不如看得多,看得多不如看得懂,看得懂不如看得又多又懂......
因此一切要以設計本質為準,不計成本,充分地展現設計的價值,這才是重中之重。
4.參賽結果
沒有一項設計競賽會告訴你,你為什麼沒有獲獎。全軍覆沒,也並不是一件丟人的事。
面對參賽結果,我們應該做的:
冷靜後分析與思考客觀理性地衡量差距與良師益友討論盧迪提出:獲獎後,我們還可以由「單體獲獎」轉向設計風格。
5.面對自己
我們要學會敬畏設計。
自己覺得模稜兩可的地方,千萬不要放著不管。自己覺得不好的地方,別人也會察覺出來,敢於發現並坦誠地解決它,這才是一個專業人士應該做的。
6.競賽推薦
主要推薦以下大賽:
更多的大賽信息還可以關注以下網址:
「你怎樣對待設計,設計就怎樣回饋你。」
......
以上就是
D·T 第八期的內容
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