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悟國學經典文化,讓智慧溫暖人生《易經》也稱《周易》或《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是中國最古老的佔卜術原著,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據說是由伏羲氏與周文王(姬昌)根據《河圖》、《洛書》演繹並加以總結概括而來(同時產生了易經八卦圖),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易經》身為群經之首,是我國古代人民思想、智慧的結晶,直指大道之源。
《易經》是一部累積筮佔之辭的辯證法哲學書,約成書於西周時,被稱作「諸經之首,大道之源」。
《易經》中有談及家庭昌盛之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個寶,只不過是在現如今這個時代中很多兒女甚至是孫輩和自己家老人發生爭執的事早就很多見了,雖然孝敬父母是人們理應做的事,只不過人生在世是不太可能不犯錯的,很多狀況下人們的老人也會犯某些錯誤,比如說下面我們要向大伙兒講的這個故事,就很好地表述了「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句話。
事實上孝順是我們中華文化長期以來的美德,而只有一個家居中每一個人都揣著一個孝敬父母的心,大伙兒才能夠長久的和睦相處的生活下去,而老人在世界上多比你多活了很多年,順理成章全部的眼界跟財富的積累都要要比大伙兒厲害一些的,因而贍養父母是人們每一個人理應盡的責任。
古代人指出,假如家長對子女有一定的偏心,對這其中一位尤其嬌慣,對另外一位冷冷淡淡,這個自小被嬌慣的小孩,長大後就難以有出息。這是因為來自家長的寵愛會使他衝淡了鬥志,不論是思想頭腦、工作能力,都是會比一些經歷過風吹雨打的人差一截。
這是民間的說法,我們來看看歷史上的一個例子。趙國的趙孝成王即位後,因為他年紀還小,國事都是趙太后做主。秦國趁著趙國不穩定,發兵進攻趙國,一連打下了三座城。趙國向齊國求救,齊王說,救是可以救,但得把你們趙太后最寵愛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來當人質。
趙太后捨不得,局面僵住了。趙國大臣觸龍就去見趙太后,分析利弊,指出長安君雖然受到您的寵愛,但他對趙國一絲功勞也沒有,將來您要是不在世了,長安君怎麼在趙國立足呢?一番話讓趙太后醒悟過來,交出了長安君,趙國獲救。
觸龍說服趙太后的話裡,有一句流傳很廣:「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話是說父母如果真的疼愛自己的孩子,就該為他做長遠的打算,不要只看著眼前。只不過如今在生活中,我們還是能夠看到許多老人家偏心的例子,而那些從小到大享受偏愛的人,往往一事無成。
尤其是像這種多子的家庭,假如你獨愛一個孩子的時候,另外一個孩子便會迅速的成長起來,而在這種的比照下,被你嬌慣的這一個孩子反而會變為劣勢的一人,將來等老一代的人離開這個世界的情況下,留下來的兄妹之中相互關係反而並不和睦,而且甚至是會反目為仇。
這自然不是爸爸媽媽們要想見到的結果,所以說作為長輩是要一視同仁的好,不可以因為誰發展得比較好,就用理所當然的令他去協助對方,終歸誰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自身的勤奮才算是更為關鍵的。
《易經》裡藏著的人的一生大智慧,搞懂,足以享用一生。
就連高考、公務員國考命題,也對《易經》十分偏愛;去年《易經》與預測學還被納入中科院博士生招生計劃。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
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古代 ,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易經》。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再看看如今。
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我經常聽到看易經的朋友抱怨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啊等等問題。
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還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易經》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