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不是迷信,老師的勸世良言

2020-12-24 銳傑講歷史

領悟國學經典文化,讓智慧溫暖人生《易經》也稱《周易》或《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是中國最古老的佔卜術原著,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據說是由伏羲氏與周文王(姬昌)根據《河圖》、《洛書》演繹並加以總結概括而來(同時產生了易經八卦圖),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易經》身為群經之首,是我國古代人民思想、智慧的結晶,直指大道之源。

《易經》是一部累積筮佔之辭的辯證法哲學書,約成書於西周時,被稱作「諸經之首,大道之源」。

《易經》中有談及家庭昌盛之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個寶,只不過是在現如今這個時代中很多兒女甚至是孫輩和自己家老人發生爭執的事早就很多見了,雖然孝敬父母是人們理應做的事,只不過人生在世是不太可能不犯錯的,很多狀況下人們的老人也會犯某些錯誤,比如說下面我們要向大伙兒講的這個故事,就很好地表述了「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句話。

事實上孝順是我們中華文化長期以來的美德,而只有一個家居中每一個人都揣著一個孝敬父母的心,大伙兒才能夠長久的和睦相處的生活下去,而老人在世界上多比你多活了很多年,順理成章全部的眼界跟財富的積累都要要比大伙兒厲害一些的,因而贍養父母是人們每一個人理應盡的責任。

古代人指出,假如家長對子女有一定的偏心,對這其中一位尤其嬌慣,對另外一位冷冷淡淡,這個自小被嬌慣的小孩,長大後就難以有出息。這是因為來自家長的寵愛會使他衝淡了鬥志,不論是思想頭腦、工作能力,都是會比一些經歷過風吹雨打的人差一截。

這是民間的說法,我們來看看歷史上的一個例子。趙國的趙孝成王即位後,因為他年紀還小,國事都是趙太后做主。秦國趁著趙國不穩定,發兵進攻趙國,一連打下了三座城。趙國向齊國求救,齊王說,救是可以救,但得把你們趙太后最寵愛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來當人質。

趙太后捨不得,局面僵住了。趙國大臣觸龍就去見趙太后,分析利弊,指出長安君雖然受到您的寵愛,但他對趙國一絲功勞也沒有,將來您要是不在世了,長安君怎麼在趙國立足呢?一番話讓趙太后醒悟過來,交出了長安君,趙國獲救。

觸龍說服趙太后的話裡,有一句流傳很廣:「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話是說父母如果真的疼愛自己的孩子,就該為他做長遠的打算,不要只看著眼前。只不過如今在生活中,我們還是能夠看到許多老人家偏心的例子,而那些從小到大享受偏愛的人,往往一事無成。

尤其是像這種多子的家庭,假如你獨愛一個孩子的時候,另外一個孩子便會迅速的成長起來,而在這種的比照下,被你嬌慣的這一個孩子反而會變為劣勢的一人,將來等老一代的人離開這個世界的情況下,留下來的兄妹之中相互關係反而並不和睦,而且甚至是會反目為仇。

這自然不是爸爸媽媽們要想見到的結果,所以說作為長輩是要一視同仁的好,不可以因為誰發展得比較好,就用理所當然的令他去協助對方,終歸誰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自身的勤奮才算是更為關鍵的。

《易經》裡藏著的人的一生大智慧,搞懂,足以享用一生。

就連高考、公務員國考命題,也對《易經》十分偏愛;去年《易經》與預測學還被納入中科院博士生招生計劃。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

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古代 ,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易經》。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再看看如今。

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我經常聽到看易經的朋友抱怨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啊等等問題。

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還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易經》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

相關焦點

  • 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並非迷信,老祖宗的勸世良言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不過在現在這個社會中很多子女甚至孫輩和自家老人產生衝突的事情已經很多見了,雖然孝順老人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但是生而為人是不可能不犯錯誤的,很多時候我們的長輩也會犯一些錯誤。
  • 為什麼俗話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老祖宗說的話寓意深刻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這麼一句俗語,叫作「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有些朋友可能聽說過,但並不明白其中的意思。那麼為什麼人們會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呢?這句俗話又蘊含著怎樣的哲理呢?在本期節目當中,咱們就共同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其實「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句俗話是在過去子女多的條件下產生的。過去的農村人,講究多子多福。
  • 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究竟什麼意思?原來並非迷信!
    這些俗語雖然並不好聽但也是老一輩人傳承下來的總結和道理,而今天我們也要說一個農村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事實上老人疼愛自己的兒女是人之常情,但是疼愛也要有個度,不可過分的放縱和寵愛,也不要處處庇護。如果老人寵壞了某人,那麼就是害了這個人,後果不堪設想。
  • 農村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此話何意,還真是這個道理
    導言鄉村老人常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是啥意思?要是咱們略微到鄉村裡走一走,就會感受到,城市與鄉村以往的區別。城市人說的話全是那類網上紅詞,而村裡人說出來的話,通常就含有農村的味道。雖然是那樣,可是咱們卻並不會覺得鄉村的俗話是沒有學問的,或是是乏味的,反倒在聽見一些咱們幾乎也沒有聽見過的俗語時,還會繼續願意更深層次的詳細了解。如同這句「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聽著就覺得很有寓意,究竟祖上留有這句俗話有什麼用意?這就非常值得我們去探討。
  • 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有啥含義?老人向著為何不好?
    比如在農村就有這樣一句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那麼這句話究竟有什麼深層含義?老人向著誰家為何會不好?自古以來,中國就有這樣一種說法,那就是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龍成為了中國文化的象徵之一。龍的傳說也代表了中國人重視天人合一的觀點,這也不難理解為何要將老人比喻成龍,因為人進入老年,打拼了一輩子,什麼艱難困苦都經歷過了,也算得上是人中之龍。
  • 俗語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此話並非迷信,有據可依
    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就是分析在一個家庭之中,老人的偏愛會造成什麼後果。其實像這樣在民間流傳很廣的俗語,大都總結了古人的經驗智慧,很多話並非全部迷信,而是有現實依據的。 古人認為,如果父母對兒女有所偏心,對其中一個特別溺愛,對另外一個冷冷淡淡,那個從小被溺愛的孩子,長大以後就很難有出息。
  • 老話講:「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是啥意思?老祖宗的忠告
    常言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每個人都有老的一天,也都希望自己老了之後能夠被孩子們照顧,但是老話卻講「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什麼意思呢?到底準不準呢?其實我們聽到的一些俗語背後的意義很多,古人講的「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是一句警示,對於父母倆說如果你太溺愛孩子,最後給孩子帶來的不是幸福,只會害了他們。
  • 「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是啥意思?父母與子女間該如何相處?
    這一份孝心是彌足珍貴的,但是對於老人所提出的要求,我們也一定要加以分辨。因為中國有句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是啥意思呢?父母與子女間,平時又該如何相處?讓我們先說一個故事。有一個網友稱自己的奶奶多次向自己要錢,從一開始的幾萬到後來的十幾萬。
  • 「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句話在理嗎?做父母的值得一看
    老話說得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不過在當今社會,很多孩子甚至於孫輩與自己的家人老人之間發生矛盾的事情早已屢見不鮮,雖然我們今天要做的就是孝敬老人,除了生老病死之外,是不可能不犯錯的,而且我們的長者們也常常犯錯,比如今天要給大家講的這個故事,就很好地解釋了「老者是龍,向誰誰家窮?」
  • 農村有句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
    農村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是什麼意思?這句俗語的意思是很好理解的,俗語中的「向」就是偏向的意思,整句俗語就是說,老人的眾多子女裡,如果老人偏向哪個子女,那麼那個子女不但不一定能過好,反而很有可能會更窮!
  • 古人講「父母是條龍、向誰誰家窮」,古人的勸誡,越早明白早享福
    老人說:「父母是條龍,向誰誰家窮」,古人的勸誡,越早明白早享福。父母是條龍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哪怕是一句俗語,也寓意頗豐,只說這一句「父母是條龍」,將父母比作龍,在普遍認知中是不多見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龍、鳳、麒麟、龜,被稱為祥瑞四靈擁有大運道,都被用來比喻後代子孫,放在父母身上有點不合時宜。事實上,「父母是條龍」與龍生九子有關。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九代表極數,有著象徵至高無上的說法。古代民間有云:「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說法,意味著「龍子」各有不同。
  • 農村有句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呢
    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句老話確實沒錯,老人不但是個寶,也是一盞燈,照耀、罩著全家安寧,但農村也有一句老話,叫做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是啥意思呢?這不是反話嗎?還真的別說,小毛就是一個典型。人最怕的就是習慣,習以為常是最可怕的,很容易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也會當做是自己的來用。
  • 為何有「父母是條龍,偏向誰誰家窮」的說法?深層含義少有人知
    引言:一提及教育問題我們都會想到這麼一句話"父母是條龍,偏向誰誰家窮"。那這句俗語為什麼流傳至今仍然對我們有一定的受用性呢?作為父母最重要的不是滿足孩子的物質世界,而是要注重他們精神世界的發展,教會他們如何生活,如何做人。但是現實生活中確有很多父母過於溺愛孩子,特別是對於小的,格外偏愛。其實這並不是愛孩子,而是在害他們。作為父母,很多人都會有一種刻板反應,認為小的就應該被偏愛。認為小一點的孩子年齡還小,不懂事,大一點的孩子就應該多讓著他們。
  • 俗語:「窮不走水,富不涉淫」,啥意思?老祖宗的勸世良言
    俗語說:「窮不走水,富不涉淫」,是指什麼意思?真的很有道理嗎?在今天對我們來說,又有什麼意義。讀了《老人言》以後,才知道老祖宗的勸世良言,真是充滿智慧!俗語:「窮不走水,富不涉淫」,啥意思?老祖宗的勸世良言,男人須謹記。
  • 農村有句俗話:一鬥窮,二鬥富,三鬥四鬥賣豆腐,是什麼意思?
    農村有句俗話:一鬥窮,二鬥富,三鬥四鬥賣豆腐,是什麼意思?小時候總會聽到村裡會算命的老人講「一鬥窮,二鬥富,三鬥四鬥賣豆腐,五鬥六鬥開當鋪,七鬥八鬥去當官,九鬥十鬥享清福」,就這樣村裡的大小孩子都去數自己手上鬥的數量,去大概判斷自己將來能做什麼。
  • 《易經》勸世良言:人到中年,早點捨棄這「3樣」東西,趨利避害
    很多人談到易經,會覺得它是一種迷信與騙術,其實,這是對它最大的誤解。《易經》篇幅雖然短小,不到20頁的篇幅。但這20頁文字,卻能通過六十四個卦象無限延展,將宇宙星河萬物都包容在內。《易經》的勸世良言:人到中年,早點捨棄「3樣」東西,趨利避害西方《遺傳密碼》和中國《易經》的64爻卦象驚人的一致1953年,華生和克立克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12年後尼倫伯等人破譯了遺傳密碼,還將其做成了《國際普適遺傳表》。
  • 不是迷信,外出行事要知道
    前人俗語,言淺理深,鄉言俗語是中華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前人根據生活經驗把一些道理濃縮成三言兩語,以傳後人,不少俗語都成為經典的勸世良言。民間俗語千千萬,有的俗語一聽便懂,比如「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但有些俗語被前人加上了玄幻色彩,這就被很多不懂之人誤認為是迷信,比如「晌午頭,鬼玩猴,晌午偏,鬼撂磚「等等,很多人認為這樣的俗語是推崇」鬼神論「是封建迷信,其實撥開其神秘的外衣,裡面蘊含的道理更是有大智慧,古人誠不欺我。
  • 古海州地區勸世良言
    人不勸不善,鐘不敲不響。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恥當止,終身不恥。上賊船易,下賊船難。菸酒不分家,害你感謝他;勸人煙和酒,如同劊子手。一吸一吹,金銀變灰;一吸一冒,一年少收二畝稻。不香不甜,一年吸件棉襖錢;不香不甜,一年燒件皮襖錢。煙是思相草,不吃也罷了。煙吃不飽,不吃也好。
  • 客家勸世歌《做人唔好逞英雄》,做人做事的道理!
    >做人唔好逞英雄(客家山歌)作詞:鄧小青1做人唔好逞英雄老人說話記心中他人有錯愛包容人冇一世盡威風得意之時須低調他人失意莫相攻4他人失意唔相攻切莫事事打衝鋒老人俗語愛謹記待人接物愛謙容難勝寒冷是高處切莫攀登最高峰7切莫攀登最高峰有錢日子切莫瘋窮人面前莫高傲富人有時會變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