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猶如一杯咖啡,是苦是甜,還需自我把控。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情感咖啡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這麼一句俗語,叫作「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有些朋友可能聽說過,但並不明白其中的意思。那麼為什麼人們會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呢?這句俗話又蘊含著怎樣的哲理呢?在本期節目當中,咱們就共同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其實「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句俗話是在過去子女多的條件下產生的。過去的農村人,講究多子多福。當時的社會也沒有計劃生育,有時候會生下好幾個兒子。俗話說得好,手心手背都是肉,老人對待幾個兒子,儘量一碗水端平。但其實天底下沒有完全公平的事情,總有個別的孩子會格外討老人的歡心,得到老人的偏愛,從老人那裡多討些好處。那麼問題就出來了。為什麼老人偏向著誰,總給誰多一些好處,誰家就比較窮呢?其實這裡面主要反映了以下幾個道理:
第一,老人偏向的子女,往往會比較嬌生慣養。通常情況下,老人主要偏向於最小的那個子女,所以老人就會對這個最小的孩子嬌生慣養,從小偏愛。這樣一來,這個最小的孩子就無法得到鍛鍊,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等到這個孩子長大以後,就無法獨立經營自己的家庭,往往還需要老人的偏愛和照顧。但人總有老去的那一天,等老人去世之後,這個孩子就無法再得到父母的偏愛與照顧,必定是子女當中最窮的那個。
第二,老人偏向的子女,往往不思進取。不管老人偏向哪個孩子,只要時間長了,這個被偏向的孩子就會習慣被老人幫助,習慣啃老生活。在以後的日子裡,這個被老人偏向的孩子,自然就不能發奮圖強了。畢竟父母的偏愛總有窮盡的時候,靠天靠人靠祖宗,都不如靠自己。只有吃自己的飯,流自己的汗,自己努力拼搏,奮鬥出一片天地,才能過上好的日子。
總而言之,「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句俗話是古人對於生活的總結,是多子多孫時代的特殊產物。雖然現在獨生子女居多,早已不存在這個問題。但若是老人對子女過於溺愛,過於資助,子女的未來勢必不會光明。所以當父母的,不能過度給予孩子偏愛,要從小讓他們養成獨立的人格和拼搏進取的精神。好了,本期節目到這裡就結束了。歡迎大家的留言與評論,咱們下期節目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