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什麼意思?老祖宗經驗之談

2020-12-16 小成熟an

中國經歷了奴隸時代、農耕時代、封建時代,歷經了5000多年的歷史。以往社會生產力水平低,社會文明的傳播只能靠口口相傳、人際傳播,此時俗語諺語就顯得尤為重要。就是這些諺語,承載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現在我們所說的這句俗語,正是老祖宗文化的體現。

"借三不借二,救一不救窮",這句話大家都應該聽過,那到底是什麼情況下可以借,什麼情況下不可以借?咱們今天一起來看看分別是什麼情況,別怪老祖宗沒有提醒你。

一是可以借錢給孩子讀書,自古就有「一切都好,只有讀書好」的說法,讀書的重要性自古以來就被人們所認識,對於許多農村的孩子來說,讀書可能是他們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如果別人因為你讀書而向你借錢,你也可以考慮借給他,畢竟讀書是最好的投資。

二是借錢治病,月有陰晴圓缺,人的一生很少會平安順遂。假如一個人是因為借錢而治病,這種情況可以借到錢就借,借到的錢對你來說可能不多,對他來說卻是救命錢。人生在世無常,不期而至,不期而至,這樣的情形或許是可以借用的。

假如某人向你借錢是為了做壞事,你可以考慮借給他。而在中國農村,如果要辦喜事,開支就會很大,這是一個古老的傳統。對於一個家庭來說,這是最重要、最重要的。假如有朋友找你借錢是為了辦喜事,你也可以借給他。

下面講一下什麼情況下不能借。首先,永遠不能借錢給一個人去做違法的事,比如有人要買毒品去販毒,他一開始沒錢買很多毒品,他來找你借,你要不好意思去回絕他,就把錢借給他,這樣你就是幫兇,將受到法律的制裁。法是底線,任何事都不能觸碰法律的底線。因此,當別人向你借錢時,一旦牽涉到違法的事情,你必須馬上拒絕他,並尋找適當的機會舉報他。

另外一個情況就是永遠不要借錢給一些不誠實的人,信用有問題的人甚至乘火車乘飛機也不能。如今國家越來越重視誠信管理,所以我們決不能借錢給那些沒有誠信的人。

"救急不救窮"這句話是可以理解的,當一個人窮而沒有鬥志時,你就不能借錢給他,第一次借,就有第二次,一旦次數多了,那個人就開始依賴你。即使後來你不借給他或少借給他,他也不僅沒有感恩之心,甚至還會反過來責備你,甚至會責備你為什麼不借給他。這類人最可怕,他們像吸血蟲、寄生蟲一樣。

但是,如果一個人創業失敗了,欠債不少,此時來向你借錢,你首先要看看他的人品,如果信譽好,有進取心,那麼你就可以借錢給他,也就是投資,等他風雨飄搖,挨了這段陰霾之後,他還你什麼?又或者一個人生病了急需用錢,此時如果你有錢的話,可以試著借,如果我們有錢的話,請伸出援助之手。借債急不急窮,講的正是這個道理。給別人魚不如給別人漁,從古到今就是這樣,給別人魚不如教給他捕魚的方法,只有自己動手才能豐衣足食。依賴他人的力量永遠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每個人都要學會獨立。

難以生存,難以賺錢。大家的錢不是大水漂來的,而是靠自己辛勤的汗水換來的,所以別人向你借錢的時候,你一定要分清什麼情況可以借,什麼情況不可以借。決不要顧及面子,不好意思拒絕。要是有什麼違法亂紀的事,那不僅毀了他,也毀了你,到時候可別怪老祖宗沒提醒你。

相關焦點

  • 俗語「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指哪三和二?老祖宗的忠告之言
    俗語「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提醒了我們如何面對這種局面。第一、借三不借二1.「借三不借二」之「借三」「借三不借二」告訴我們,在借錢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規矩,有三種情況可以借錢給他人,有兩種情況最好不要隨便借錢。而且在金錢往來方面,一定要注意「救急不救窮」,所以向外借錢的時候,一定要慎重考慮。第一種是借錢治病。
  • 俗語:「借三不借兩,救急不救窮」,啥意思?古人的警世良言
    俗語:"借三不借兩,救急不救窮",啥意思?古人的警世良言雖然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可以說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當人們在需要錢的時候往往都要找身邊的朋友拆借。可是當我們身邊的朋友來找我們借錢時,我們到底是借還是不借呢?
  • 俗語「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三和二到底什麼意思?有理嗎?
    所謂民間,老百姓也,代表千千萬萬的勞苦大眾;俗語者,通俗易懂,口口相傳,俗而難登大雅之堂,反而不用受到限制和禁錮,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記易懂,更能廣而傳播。雖然稱為俗語,但實際上這些句子背後潛藏著的哲學道理,正是中華文化底蘊的呈現,就算是在現代社會中,很多俗語依然適用。比如有俗語說:「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這句話背後的道理同樣能教育現代社會的我們。
  •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鞋為何不能借?其中有什麼忌諱?
    儘管現在人們的生活漸漸好了起來,尤其是在農村,農民的日子也越來越好了,但是如果大家聽著老一輩人講他們過去的生活,就一定能從他們口中知道過去農村的生活是多麼的不容易。那時人們面臨的生活困難也很多,老一代也把當時的一些生活問題歸結為鄉下的一句俗語,如「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合情合理嗎?
  • 農村俗語「友不交三,婚不結三,錢不借三」,啥意思?
    比如下面這則俗語「友不交三,婚不結三,錢不借三」你知道啥意思嗎?覺得有道理嗎? 婚不結三 第一,不結沒有責任感的 有的男人雖說到了適婚年齡,但是心裡卻一點也不成熟,無論對工作還是妻兒,都是消極的怠工或遇到事情推卸責任,那麼婚後,他對家庭也會沒有責任感也,最後很可能會有許多矛盾。
  • 農村俗語「寧可借人一鬥米,不願借人半擔柴」,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有很多的俗語和老話,這些俗語都是前人總結的一些生產、生活經驗,一般用詞簡單,朗朗上口,很有趣味性,也很有時代的特徵。有些俗語在今天依然堪稱金句,但一些俗語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成了一種對過去生活的回憶。那麼,農村俗語「寧可借人一鬥米,不願借人半擔柴」,啥意思有何講究?
  • 俗語:「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準敗」,其中三不借是哪三樣?
    「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準敗」,究竟是三種什麼樣的東西?會有如此威力。其實,古代和今天所說的「三不借」是有很大區別的,它們分別代表不同的意思。一、古人的「三不借」很早以前,古人便流傳著「三不借」的說法,或許從人類文明開始,便有這「三不借」之說。
  • 當別人向你借錢時,要牢記這「四借四不借」!(行走社會必備)
    當別人向你借錢時,要根據具體情況,或慷慨解囊,或巧妙拒絕,如果該借時不借,輕則被人視為小氣,重則失去朋友;如果該不借時卻把錢借出去,那就可能有借無還,讓自己吃虧。那麼,什麼時候該借,什麼時候不該借呢?具體而言,當別人向你借錢時,要牢記以下這「四借四不借」原則,避免有借無還,行走社會必備。
  • 老祖宗說的三不借,是哪三種東西?為啥借了準敗家
    老祖宗曾經說過一句話叫做「東西三不借,借了總敗家。」,那麼這其中的三不借是哪三樣東西呢?為什麼借了就會敗家呢?這第一個不借的東西就是香火,香火就是祭拜神明和祖先是用來的一種東西。在古人看來祖輩過世後是要燒香的,這樣可以給死去的人得福,從而是他們的在天之靈保佑自己的子孫能夠平平安安,富貴一生。
  • 俗話說:「人窮不交三友,落難不求三人」是指哪三友,哪三人?
    有那麼一句俗話「窮時不交三友,落難時不求三人」,意思就是說在我們貧窮的時候就不要交三類人,在自己落難時也不要求三類人,其實馬雲在以前時也曾經說過這句話,曾經的馬雲也經歷過創業初期,困難遭遇到各種類型的問題波折,那今天小編也帶領著大家去了解是不能交哪三種朋友和不要求哪三種朋友?
  • 俗語「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準敗」,那麼哪三樣東西是不能借的呢?
    必須說,老祖宗留下的那句俗話裡有很多智慧。例如今天有一句話,「物三不借,借家準敗」,那麼哪三樣東西是不能借的呢?房屋不可借用。從古代起,房子就一直是人們心中非常重要的東西。鄉下的人很忌諱把房子借給別人住,尤其是借給親朋好友住,這是因為房子住的時間久了,人就會對房子產生感情,有些人甚至早就把借的房子當成是自己的家,所以當房子要回來的時候,對方就會不高興。
  • 農村老話說借米借面不借柴,借衣借帽不借鞋到底有啥說法嗎?
    古人是善於發現和總結的,而且為了讓人們更方便記憶和理解,於是古人將一些生活經驗用簡單的話語總結出來,就形成了流傳下來的諺語。而借米借面不借柴,借衣借帽不借鞋就是其中一句。而這句話,也是人們對生活經驗的總結。那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 老祖宗留下規矩農村東西有「四不借」,在村裡千萬別向人借這四樣
    在物資如此發達的現在社會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發現需要向朋友或者鄰居借東西來處理一些事情。有的可能是借個打氣筒或是自行車什麼的,農村還有借農具的。在古代更是如此,因此老祖宗們在幾千的生活中為我們總結了一些經驗,告訴大家不是什麼東西都可以借的,如果借了有可能影響到大家的關係。
  • 俗語:「窮不走水,富不涉淫」,啥意思?老祖宗的勸世良言
    雖然多少了解一些,但是仔細研究起來卻不知道什麼意思。俗語說:「窮不走水,富不涉淫」,是指什麼意思?真的很有道理嗎?在今天對我們來說,又有什麼意義。讀了《老人言》以後,才知道老祖宗的勸世良言,真是充滿智慧!俗語:「窮不走水,富不涉淫」,啥意思?
  • 「鄰居三不要,親戚三不交」何意?老祖宗給予後人的忠告,很實用
    交到了不該交的朋友,會改變自己一生的軌跡,甚至會讓自己誤入歧途,所以說交友一定要謹慎。而古人很久以前就對如何交友提出了自己寶貴的建議,可以說古人通過數代人的人生經驗總結的智慧是非常受用的,可以讓我們受益一生。
  • 當你山窮水盡,負債纍纍的時候,誰都不願借你,避之唯恐不及!
    俗話說:救急不救窮!如果你不差錢,只是偶爾有急事,急用錢,你有還錢的足夠實力,那你開口借錢就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只要你開口,親朋好友或多或少都會借給你救急!不是逼不得已的話,誰也不會隨便把錢往外出借!遇到像借錢的,誰都會忐忑不安,心裡怕怕的!二,誰都有誰的家庭計劃,誰都有誰的打算。有的人即便手裡有些錢,但是誰的錢都有誰的用場!錢能生錢!有的人手裡的錢想用來購房。在房價不斷攀升的今天,購房就是財產增值的重要途徑!有的人有了錢計劃著買車。
  • 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老話實在!
    人再老實,不該做、不能做、不想做的事兒,自己要明白。比如不論窮富,錢有三不借;無論遠近,禮有三不隨;無論美醜,路有三不走。錢有三不借不守信用之人俗話說:肉包子打狗——一去不返。這是借錢給沒信用的人的真實寫照。
  • 「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老祖宗的智慧,十拿九穩
    提及《易經》,它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書」:儒家、道家均備受其影響。它也是人的一生問題的「答案之書」:這一本包羅萬象的神書,實際上將你將會碰到的絕大部分問題,都回應了。《易經》裡,寫盡了生命一屈一伸,陰陽平衡,宇宙變化,人生為人處世之道。尤其是,《易經》還透露出: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老祖宗的智慧!
  • 從自身利益著想,借東西有哪些講究?新四不借與老四不借有哪些
    一、「老四不借」在農村裡,大家都在一個村子裡住著,低頭不見抬頭見的,關係熟,大家又好面子,鄰裡之間經常借東西是常有之事。但是,在農村老話有「四不借」之說。一是,萬一吃了出了問題,承擔不起這個責任。二是,家中藥物,一般都是有人得病才買來吃的,自己也不寬裕,借出去,就沒了,又沒有歸還藥物的道理,等自己要用之時,耽誤事,就是又破財,又自損,對別人還有風險之事。所以說,藥物也不外借。
  • 俗語: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老祖宗傳下來的忌諱,現代人常犯
    俗語文化的這個特點來源,與它的誕生環境密切相關,它是來自於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當中,是老祖宗們對自己生活經驗的智慧總結,並且用自己的語言將其進行提煉,因此極其接地氣,並且也很適用於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普通人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經常出現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