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老祖宗傳下來的忌諱,現代人常犯

2020-12-14 明月文齋

作為一種傳承千年的傳統文化,俗語文化與唐詩、宋詞、明清小說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區別,那就是「接地氣」

俗語文化的這個特點來源,與它的誕生環境密切相關,它是來自於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當中,是老祖宗們對自己生活經驗的智慧總結,並且用自己的語言將其進行提煉,因此極其接地氣,並且也很適用於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普通人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經常出現的呢?一個是借錢,有同學找自己借錢,有親戚找自己借錢,有鄉親找自己借錢,偶爾自己也會去找人借錢;另一個是隨禮,朋友結婚了,這得去隨禮,長輩過壽了,這得去隨禮,鄰居家做喜事了,這也得去隨禮。

在借錢與隨禮的過程中,彼此之間的感情交流就更加密切,但根據老祖宗的總結,若是不小心犯下了這些忌諱,那麼很可能彼此之間的感情就會受損,甚至於因此而滿目成仇,因此總結出了「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的機會,而這些忌諱,很多現代人都有常犯。

錢有三不借」意為借錢的時候,不能夠借給這三種人。

第一種是沒有信用的人不能借。借錢出去,肯定是希望這筆錢在過一段時間以後能夠回來,帶著對方的善意回來,但對方若是一個沒有信用的人,那麼這筆錢能夠回來的可能性就無限趨近於零,並且就算回來了,也肯定是帶著惡意,你找他要他還錢,反而成為了他眼裡的大仇人,反而不如一開始就不借。

第二種是朋友的朋友、親戚的親戚,這種相對不怎麼熟悉的人不能借。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容易遇到這種情況,好朋友找你來借錢,但不是因為他自己的事情,而是因為他的朋友或者親戚需要急用,但自己手裡湊不夠錢,於是找到你的頭上。

但這種時候你不能借,因為你朋友的朋友並不是你的朋友,你們之間並沒有這個情感連結與信任基礎,錢借出去以後回來的難度很大,並且也存在著讓朋友反目成仇的可能。

第三種是承諾太高利息的人不能借。正所謂「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對方能夠給你很高的利息,那麼就意味著這會是一個很好的賺錢機會,如果真的能夠賺錢的話,那麼肯定會有大把人趕著去借錢給他,為何要找你呢?因為你是跟他異父異母的親兄弟嗎?很多時候你貪圖那個所謂的高利息,其實人家要的是你的本金。

禮有三不隨」意為在隨禮的時候,有三種隨禮不必去。

第一種是沒有給你發邀請函的。這個應該沒必要太多解釋,人家辦酒席,那自然是廣邀四海賓朋,但凡覺得需要到場的,都會發去邀請函。為何沒給你發邀請函呢?要麼是覺得與你的交情沒到那個地步,要麼是覺得與你的地位並不匹配,並且通常是覺得你的地位比自己更低一些,畢竟不管領導到不到場,大家都會發去邀請函的,下級則不一定了,在這種情況下自行前去隨禮,只能賓主相視尷尬。

第二種是很長時間沒有過來往的。人在很多年裡從未到過你家門口,逢年過節微信電話也沒有一個,突然人家要辦酒席了,就給你發消息了。現在這種現象也非常多,很多年沒聯繫過的中學同學、大學同學,在工作五六年後發消息說自己要結婚了,這種情況下不必去隨禮,網上發個祝福就可以了。

第三種是經常辦酒席的。二月份孩子滿月辦酒,去隨一次禮,三月份父親生日辦酒,再隨一次禮,四月份母親生日辦酒,又隨一次禮,五月份沒人過生日,將自家房子刷一下,說是要進新屋,再辦一次酒,那你還繼續去隨禮嗎?我村裡有人就這麼幹的,到場的賓客那是越來越少,最後連他親戚親房都沒幾個人去了,畢竟這種明顯就是存心「撈錢」的。

老祖宗們傳下來的這些古老教誨,凝聚著自己全部生活經驗的智慧總結,能夠很好地應用到生活當中,像「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這句俗語,也是如此,儘管時間已經過去很多年,但人性依然沒有改變,這句俗語也還沒有過時。

參考資料:《雅言與俗語》、《俗語大全》

相關焦點

  • 俗語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老祖宗說的在理嗎?
    "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是一句廣為流傳的民間俗語,雖然在現代社會很難再被人提起了,但是也不得不說的是這些幾乎就要被我們所遺忘的,正是我們老祖宗經過無數次印證之後,總結下來留給我們的重要財富。至於我們後人而言真的應該好好的對此進行總結和歸納,以便更好的傳承下去。
  • 「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老祖宗的智慧,十拿九穩
    尤其是,《易經》還透露出: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老祖宗的智慧!一、錢有三不借借錢這一個事,大家在平常生活中也許都遇到過,這也是一個很頭痛的問題,我們來看看都有那三不借。可是一旦錢借拿到手之後,壓根就不提還錢的事,仿佛就沒發生過一樣。你找他還錢,他便是懶著不還不說,還滿嘴跑火車,說就借你這麼點錢,至於每天追著還錢,真的是小氣。你說這類人可氣不,最終弄得借錢的到沒理了,因此 這類人切記不可借錢給他們,不僅錢要不回來,還惹得一身騷。
  • 俗語「錢有三不借,路有三不踏,禮有三不隨」,具體都指什麼?
    引言生活在農村地區的我,每次回家都會學到一些俗語。前兩天,朋友結婚我就回了一趟老家,又再一次學到了一句俗語。今天,我就和大家說說這句俗語。「錢有三不借,路有三不踏,禮有三不隨。」最開始聽到王叔說這句話,覺得有點深,更是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等到吃完飯之後,我問了一下王叔,他給了說出了其中的意思。錢有三不借生活在現代社會,借錢幾乎在每個人的身上都會發生,要麼是別人借你,要麼是你借別人。雖然不是一個大事,但是處理不好也會引來大麻煩。
  • 農村俗語:「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說的是什麼道理?
    俗語,屬於通俗易懂的傳統文化,又被稱為俚語、常用語、古諺等,經過千百年的沉澱,蘊藏著老祖宗為人處世的智慧。時至今日,俗語仍然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尤其是那些看似簡單卻發人深省的語句,時常被人們掛在嘴邊,用來提醒自己,或者教育晚輩,比如「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 俗語:「錢有3不借,禮有3不隨,路有3不走」,是何意?漲知識了
    俗語就是其中的一種,它不僅通俗易懂,還往往能通過一句簡單的話,就能折射出很多的人生道理。現在的農村就流傳著很多這樣的俗語,比如我們今天所說的「錢有3不借、禮有3不隨、路有3不走」,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有什麼道理呢?下面我們就給大家講一下。
  • 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老話實在!
    人再老實,不該做、不能做、不想做的事兒,自己要明白。比如不論窮富,錢有三不借;無論遠近,禮有三不隨;無論美醜,路有三不走。錢有三不借不守信用之人俗話說:肉包子打狗——一去不返。這是借錢給沒信用的人的真實寫照。
  • 俗語「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準敗」,那麼哪三樣東西是不能借的呢?
    鄉下人的生活離不開俗語!有些俗語雖然看似樸實,但卻非常直白,正是這些簡單的俗語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因此,一些有用的俗語就像一盞明燈,為人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讓我們看到了前進的方向。必須說,老祖宗留下的那句俗話裡有很多智慧。
  • 俗語:「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準敗」,其中三不借是哪三樣?
    眾所周知,俗語是我們祖先用生活經驗所總結出來的一些話,它們通俗易懂,卻又展示出很多道理。即使到了今天,我們身邊依舊傳頌著各種各樣的俗語。可以說,俗語已經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知大家有沒有聽過這句俗語?「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準敗」,究竟是三種什麼樣的東西?會有如此威力。
  • 農村有句話叫:「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哪三種錢不能借?
    俗話說:「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然而如今有很多人都是借錢不還,借的時候什麼好話都能說出口,但是到還錢的時候,卻又推三阻四,一拖再拖,最終連朋友都做不成了。因此農村有句俗語叫:「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 俗語:「人窮不省三錢,沒錢不串三門」,老祖宗的話蘊含處世道理
    ——趙善括《滿江紅》01古人流傳下來的很多俗語蘊含著為人處世的道理。有的俗語雖然流傳的年代比較久,對於現代人也有很重要的教育意義。這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在當今社會依舊受用,比如古人曾經說過這句話:人窮不省三錢,沒錢不串三門。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人常說「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說的啥意思,看了才明白
    生活中,人情往來是誰也不能逃脫的,年輕的時候不懂的人情世故,或許會吃虧上當,經歷的多了,也就有了人生經驗,明白了什麼樣的人只能做面上的朋友,什麼樣的人有困難的時候,應該真心實意的去幫助。農村人常說的錢有三不借,都包括什麼樣的人?
  • 農村俗語「錢有三不借」,是哪三不借呢?一起來看一看吧!
    在農村是有很多的俗語的,這些俗語告訴我們的道理有的到現在還是有用的,有很多的農村俗語是告訴我們一些生活的經驗或者是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幾天的話,就來給大家介紹一句農村俗語「錢有三不借」,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很簡單的,就是有三種情況是不能借給別人錢的,是哪三種情況呢?有什麼道理呢?
  • 俗語「窮不省三錢,富不進三門」有何深意?老祖宗的智慧結晶
    其實古時候對於富貴與貧困的思考,古人也總結出了觀點,而且還通過俗語的方式流傳下來,讓更多人受益匪淺。其實,這句話說的就是「窮不省三錢,富不進三門」,很多朋友還不清楚這其中的深意,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來回味一番吧。
  • 俗語:「錢不借三」,你知道「三」指的是什麼嗎
    人們常說:感情好不好,從借錢上面就可以看出來。很多人際關係就是因為金錢問題而變得微妙,本來關係很好,最後卻分道揚鑣,類似這樣的事情,我們每個人或許都會有些感同身受。俗語說:「錢不借三」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了解一下這句話,會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那麼你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
  • 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七不出門,八不回家」,到底有什麼忌諱?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眼前,而俗語就是其中一種表現形式,通俗易懂又富含哲理。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在長期的勞動與交往過程中,通過對人、以及事物的細心觀察、分析總結出來的人生經驗,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影響著後世人們。今天我們要說到的這句俗語是:「七不出門,八不歸家」,其中又有著怎樣的意義呢?
  • 俗語「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指哪三和二?老祖宗的忠告之言
    俗語中有很多人生大道理,其中包括人際關係、為人處事,也有日常生活方面的道理。所以我們要積極傳承,老祖宗留下的至理名言。結合自己現實的生活狀態,選擇最合理的待人接物的方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並不是孤立存在的,每個人都有一個龐大的人際關係網,一般都是和自己關係較近的遠親或者近鄰。
  • 農村俗語「友不交三,婚不結三,錢不借三」,啥意思?
    如果你身在其中,聆聽那些老人說的俗語,細細的品一品,就會感覺真的很有趣味,而且收益頗多! 比如下面這則俗語「友不交三,婚不結三,錢不借三」你知道啥意思嗎?覺得有道理嗎?
  • 俗語:人窮不思三人,沒錢不貪三欲,老祖宗的經驗之談,句句戳心
    馬有千裡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滿腹文章,白髮竟然不中;才疏學淺,少年及第登科……」人生有的時候時運未至,很容易就會陷入窮困窘迫的生活之中,但是人生起起落落,貧窮有時,富貴亦有時,暫時窮困終有富貴之望。然而根據老祖宗的經驗總結,若是在窮困時犯了這幾個忌諱,只怕就很難翻身之時了。
  • 老祖宗說的三不借,是哪三種東西?為啥借了準敗家
    俗語是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在勞動生活實踐中和生產中所總結出來的至理名言。這些話也深深地體現了古代人的智慧,即使時代的發展不同,但是大部分還是可以拿來借鑑的用一下的。畢竟這可是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總結出來的。老祖宗曾經說過一句話叫做「東西三不借,借了總敗家。」,那麼這其中的三不借是哪三樣東西呢?為什麼借了就會敗家呢?這第一個不借的東西就是香火,香火就是祭拜神明和祖先是用來的一種東西。在古人看來祖輩過世後是要燒香的,這樣可以給死去的人得福,從而是他們的在天之靈保佑自己的子孫能夠平平安安,富貴一生。
  • 俗語:「借三不借兩,救急不救窮」,啥意思?古人的警世良言
    俗語:"借三不借兩,救急不救窮",啥意思?古人的警世良言雖然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可以說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當人們在需要錢的時候往往都要找身邊的朋友拆借。可是當我們身邊的朋友來找我們借錢時,我們到底是借還是不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