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傳承千年的傳統文化,俗語文化與唐詩、宋詞、明清小說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區別,那就是「接地氣」。
俗語文化的這個特點來源,與它的誕生環境密切相關,它是來自於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當中,是老祖宗們對自己生活經驗的智慧總結,並且用自己的語言將其進行提煉,因此極其接地氣,並且也很適用於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普通人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經常出現的呢?一個是借錢,有同學找自己借錢,有親戚找自己借錢,有鄉親找自己借錢,偶爾自己也會去找人借錢;另一個是隨禮,朋友結婚了,這得去隨禮,長輩過壽了,這得去隨禮,鄰居家做喜事了,這也得去隨禮。
在借錢與隨禮的過程中,彼此之間的感情交流就更加密切,但根據老祖宗的總結,若是不小心犯下了這些忌諱,那麼很可能彼此之間的感情就會受損,甚至於因此而滿目成仇,因此總結出了「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的機會,而這些忌諱,很多現代人都有常犯。
「錢有三不借」意為借錢的時候,不能夠借給這三種人。
第一種是沒有信用的人不能借。借錢出去,肯定是希望這筆錢在過一段時間以後能夠回來,帶著對方的善意回來,但對方若是一個沒有信用的人,那麼這筆錢能夠回來的可能性就無限趨近於零,並且就算回來了,也肯定是帶著惡意,你找他要他還錢,反而成為了他眼裡的大仇人,反而不如一開始就不借。
第二種是朋友的朋友、親戚的親戚,這種相對不怎麼熟悉的人不能借。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容易遇到這種情況,好朋友找你來借錢,但不是因為他自己的事情,而是因為他的朋友或者親戚需要急用,但自己手裡湊不夠錢,於是找到你的頭上。
但這種時候你不能借,因為你朋友的朋友並不是你的朋友,你們之間並沒有這個情感連結與信任基礎,錢借出去以後回來的難度很大,並且也存在著讓朋友反目成仇的可能。
第三種是承諾太高利息的人不能借。正所謂「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對方能夠給你很高的利息,那麼就意味著這會是一個很好的賺錢機會,如果真的能夠賺錢的話,那麼肯定會有大把人趕著去借錢給他,為何要找你呢?因為你是跟他異父異母的親兄弟嗎?很多時候你貪圖那個所謂的高利息,其實人家要的是你的本金。
「禮有三不隨」意為在隨禮的時候,有三種隨禮不必去。
第一種是沒有給你發邀請函的。這個應該沒必要太多解釋,人家辦酒席,那自然是廣邀四海賓朋,但凡覺得需要到場的,都會發去邀請函。為何沒給你發邀請函呢?要麼是覺得與你的交情沒到那個地步,要麼是覺得與你的地位並不匹配,並且通常是覺得你的地位比自己更低一些,畢竟不管領導到不到場,大家都會發去邀請函的,下級則不一定了,在這種情況下自行前去隨禮,只能賓主相視尷尬。
第二種是很長時間沒有過來往的。人在很多年裡從未到過你家門口,逢年過節微信電話也沒有一個,突然人家要辦酒席了,就給你發消息了。現在這種現象也非常多,很多年沒聯繫過的中學同學、大學同學,在工作五六年後發消息說自己要結婚了,這種情況下不必去隨禮,網上發個祝福就可以了。
第三種是經常辦酒席的。二月份孩子滿月辦酒,去隨一次禮,三月份父親生日辦酒,再隨一次禮,四月份母親生日辦酒,又隨一次禮,五月份沒人過生日,將自家房子刷一下,說是要進新屋,再辦一次酒,那你還繼續去隨禮嗎?我村裡有人就這麼幹的,到場的賓客那是越來越少,最後連他親戚親房都沒幾個人去了,畢竟這種明顯就是存心「撈錢」的。
老祖宗們傳下來的這些古老教誨,凝聚著自己全部生活經驗的智慧總結,能夠很好地應用到生活當中,像「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這句俗語,也是如此,儘管時間已經過去很多年,但人性依然沒有改變,這句俗語也還沒有過時。
參考資料:《雅言與俗語》、《俗語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