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諸葛亮
人大約分為四種。有一種是聰明的糊塗人,有一種是糊塗的聰明人,有一種是糊塗的糊塗人,有一種是聰明的聰明人。
有的人把聰明當作表子,糊塗當作裡子,處處顯示著自己的聰明,深怕別人把自己當作糊塗蛋給坑嘍,賣嘍。可是一般這種人往往的結局就是被他人給坑嘍,賣嘍。
有的人把聰明當作裡子,糊塗放在了外面,處處藏愚而守拙,深怕一旦讓別人知道自己有點聰明就朝不保夕一般,這種人的心機就如同暗夜裡,漆黑不見中,僅有的那麼一絲亮光,永遠那麼的洞若觀火。
有的人是表裡如一般的一種糊塗。這種人簡單。吃喝拉撒睡,愛咋咋地……也好,也好!
有的人是內外瑩徹般的一種聰明。這種人簡單。道德天地人,都樣樣行……也好,也好!
諸葛亮,字孔明。道號臥龍先生。漢末三國時的人物,不世出的奇才。我們後人面對諸葛亮這樣一個歷史人物,其實是沒有辦法發表意見的。或褒或貶都不合適。有的人褒揚諸葛孔明,可是孔明何須褒揚?有的人貶抑武侯丞相,可是武侯又是如何能夠被貶抑的呢?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這是一首比李白《靜夜思》都要簡單明了的一首小詩,然而卻道盡了諸葛孔明平生之志。
漢末天下大亂,生靈塗炭。就在群雄並起之際,諸侯爭霸之時。無以數計的英雄豪傑前僕後繼的參與了這場歷史洗牌的大變革當中。
或投英主以侍之,或居諸侯之幕僚。一時間熙攘攘董卓勤王,轉瞬時眾英豪逐鹿疆場;這一邊貂蟬配了呂奉先,那一廂周瑜新娶了喬嬋娟;曹孟德挾天子以令諸侯,孫仲謀賴祖蔭而守江東;劉表坐荊襄以待死,玄德奔四方而無依……總之,漢末的中原天天唱大戲,各路英雄共聚會,你方唱罷我登場!
而此時我們的臥龍先生又在幹嘛呢?高臥隆中睡大覺!
大夢誰先覺?這紛紛擾擾的天下大勢,以及所有這大勢中的諸侯將相,英雄豪傑,在諸葛亮看來都是一場夢,都是夢中人爾!有誰能在這麼大的歷史變革中率先覺醒呢?
平生我自知,從來我就明白啊!有的學者把此處「平生」當做一生講。其實是說不通的 ,應該當做「從來」講。我從來就是那個覺醒的人啊。是這個意思。
草堂春睡足。春天來了,在草廬之中的堂上好好的睡了一場。睡足了,該醒了。可是「窗外日遲遲」。那個太陽為什麼升起的那麼慢呢?
這是在劉備第三次造訪諸葛亮時,諸葛亮作的一首小詩。諸葛亮對於名利是淡泊的。但諸葛亮對於天下是有抱負的。他學的就是治國安邦之術,他的專業就是這個。他可以守住自己的情操,猶如一塊無暇之白壁一樣,躬耕於山野。但他也在期待著自己生命中的英主出現!窗外日遲遲,怎麼還不來呢?
現在有一些人對諸葛亮很不以為然。這或多或少的和那個易中天品三國有一點關係。易教授美其名曰給諸葛亮減負,其實也是標新立異的一種操作而已。給諸葛亮減負,誰有那個資格呢?!
至於還有很多人還拿陳壽的《三國志》來評價諸葛亮。但《三國志》其實也只能是依據之一。如果我們不帶任何存疑的心態就相信了歷史書,那只能說可能壓根就自己沒長的腦子。況且,所謂由勝利者陣營編寫的歷史對諸葛亮也是讚不絕口啊。
對於恢復漢室,一統天下來說。我們對於諸葛亮或許是失望的。很多人將諸葛亮的失敗歸結為諸葛亮不會用兵。或者是說諸葛亮不順天應人,不懂休養生息之道。諸葛亮不懂,你懂啊?
諸葛亮生於公元181年,卒於公元234年。在諸葛亮去世後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263年,魏國吞併了蜀國。據史料記載,蜀國當時有人口約28萬戶,共約94萬人。當時蜀國軍隊的規模大概有10萬2000人左右。魏國當時有人口443萬人,當時魏國的軍隊規模大約有50萬人。魏國不論是總人口還是軍隊規模,大約是蜀國的五倍。
諸葛亮不會用兵?諸葛亮面對強敵,打的那麼主動,諸葛亮要不會用兵,還有誰會用兵呢?
如果說沒有匡扶漢室,一統天下是諸葛亮的一種失敗的話,那麼這種失敗絕對不是因為諸葛亮軍事才能。而是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一個原因是劉備罰吳,致使有夷陵之敗。夷陵一敗使剛剛立國的蜀漢元氣大傷,而且在吳蜀之間留下來了一條巨大的鴻溝;
二一個原因是劉備死的早了些;
三一個原因則是諸葛亮自己太過高貴品性造成的。
諸葛亮生逢亂世,就在郭嘉魯肅之流,公瑾仲達之輩都選擇追隨曹操孫權這樣實力派諸侯的時候,我們的孔明先生卻選擇了歸隱躬耕的農夫生活。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平生所學就是治國安邦,經濟天下的本事,為什麼在天下大亂之際,居然不出來大顯身手 而是「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與諸侯」呢?因為諸葛亮內心裡是一個淡泊的人,是一個寧靜的人。
我們一定要知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是諸葛亮說給自己兒子的。而這篇《誡子篇》就是在諸葛亮臨命終時寫給自己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
一個做父親的,況且又在臨終之際,又是寫給一個八歲孩子的,它應該不是虛偽之詞,它應該是諸葛亮的血淚肺腑之言!也就是說,淡泊名利寧靜致遠是深入到諸葛亮內心的人生信條。
他如果不出山,一生老死林泉還好一些,可是偏偏他又有胸懷天下的抱負。這種品行高潔的人其實是非常難於相處的人。這個時候,劉備的存在就非常重要了。
因為劉備不是擺設,他也並不是單純的支持和信任諸葛亮,他還會為諸葛亮「擋」很多很多的事。他會把一切條件準備具足之後,支持諸葛亮。
試想如果劉備沒有夷陵之敗,或是夷陵之戰後,劉備在堅持個十年八年,或者五年,可能歷史就改寫了!劉備一死,諸葛亮就失去了絕對的支持。有的人會說諸葛亮大權在握,阿鬥唯命是從。阿鬥是不是唯命是從姑且不論,諸葛亮清高淡泊的個性勢必不是一個很好相處的人,他又是個「完美主義」者,所以事必躬親,活活把自己累死了!
往事如煙,世事如幻。暗淡了刀光劍影,荒蕪了烽火邊城。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誰在夢?誰在覺?誰的平生誰又在知呢?
唉,可嘆!「……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南無阿彌陀佛!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煩惱,皆得菩提。
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大家吉祥如意,南無阿彌陀佛!一三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