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煙雨任平生,一路坎坷一路歌!

2020-12-24 千古好詩詞99

宋神宗元豐二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五年春天,蘇軾與朋友出遊,途中風雨驟至,附近無可避雨之處。朋友深感狼狽,蘇軾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漫步在雨中,吟詠自若,寫下了一首《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的生活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蘇軾曠達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上片著眼於雨中,下片著眼於雨後,全詞體現出一個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脫的精神風貌。此詞篇幅雖短,但意境深邃,內涵豐富,詮釋著蘇軾的理想信念,展現著蘇軾的精神追求。

大名鼎鼎的北宋才子,甚至曾被人們視為未來宰相的朝廷要員,轉身成為山野農夫,讓人感慨萬千。

但是,蘇軾能保持內心的強大,能從最低處的生活中,活出最高級的優雅。

蘇軾在創作時,自得其樂,其詩詞藝術上的卓絕之美,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愉悅和歡樂。蘇軾說:我有草鞋輕勝馬,我有蓑衣穿雨行,風雨自來,我自從容。

蘇軾躺在大自然的懷抱裡,在風雨中放鬆心情,怡然自得,從悽慘的境地中得到解脫。

風雨,不足懼。人生總有風雨,蘇軾卻總不在意。竹林打葉最豁達,煙雨人生無懼色。這種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讓許多人情不自禁的喜歡蘇東坡!一蓑煙雨任平生,一路坎坷一路歌。蘇東坡是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有他陪伴,再難的生活,都能苦中作樂。

人生的風雨和自然界的風雨,沒有什麼不同,都是晴雨更替,習慣就好,看開就行。如果有些事情實在無法改變,不如像蘇軾一樣,讓自己變得豁達,讓內心變得強大。

正所謂:沒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不開的生活。生活,是一首跌宕起伏的詩篇,只要我們不畏風雨,才能一路高歌,一路陽光。

相關焦點

  • 「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什麼意思?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它是在蘇軾在沙湖道中遇雨所寫的,這也是蘇軾在黃州貶後的第三個春天,遇到風雨,蘇軾和同行的人都沒有帶傘,被雨淋溼。在雨過天晴之後,蘇軾聯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同時也表達了他曠達的胸懷、開朗的性格以及超脫的人生觀。
  • 「一蓑煙雨任平生」到底是怎樣的一句話?
    一蓑煙雨任平生。「說起來,那還是蘇軾發起的遊山玩水的旅行,一路顛簸,朋友們都疲憊不堪,不過天氣倒是不錯,幾日來皆是晴空萬裡。當他們經過一片竹林時,天空突然烏雲密布,轉眼間大雨瓢潑,朋友們都嘆息不已。因為此前的天氣一直很好,那些本來攜帶的雨具都被捨棄了,如今一點避雨之處都沒有,心情很沮喪,面相狼狽不堪。
  • 太宰治說,一切都會過去的,「傷痕」任平生,一蓑煙雨任平生
    「傷痕」任平生,無畏自我與外我,#一蓑煙雨任平生#,直面「傷痕」,勇敢無畏「傷痕」任平生,是用自信的光彌補「傷痕」的黑暗。「傷痕」是外我的執念外界的看法,不該成為自己過分的執拗。執著於外我「傷痕」的人無一不每日兢兢業業,拿他人的看法奉為人生圭臬,勞累了自我,也辜負了生命。穿著破舊的衣衫,身邊人都身著錦衣華服,絲毫沒有羨慕的意思。
  • 秋風秋雨,一蓑煙雨任平生
    閒暇之餘,獨倚欄幹,悵望遠方,煙雨迷濛,碧山隱匿,飛鳥絕跡,萬景悽涼。一時間,積存已久的情思如山洪般湧上心頭,不覺愁眉緊鎖,心意闌珊! 有人說「雨可以洗淨世間的一切塵埃」,為何偏偏不能滌淨我的內心,雜亂之感反而是有增無減。待風停雨住之時,百轉千回的思緒仍難以撫平,心中的陰霾終沒能消散。
  • 蘇軾在雨中寫下一首詞,「一蓑煙雨任平生」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態度
    「一蓑煙雨任平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句話,這句話是北宋文學家蘇軾說的,出自於他的詞作《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字面的意思好理解,也就是說: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始終保持從容、鎮定,用樂觀的心態對待人生。
  • 蘇軾最經典的宋詞名句,「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七個字究竟啥意思
    「詩酒趁年華」、「天涯何處無芳草」、「一蓑煙雨任平生」。在這些詩句當中,「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出現頻率是最高的,這句宋詞出自蘇軾被貶黃州之時。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定風波》賞析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正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我們讀一首詩,一定要了解他所處的時代,詩人經歷了什麼,才能更加懂得詩中傳達的意義。每一首詩,都是時代的反饋,詩人內心的獨白,無論詩人藉助什麼來表達,都是反映了人的心聲,詩人的想法和意志。
  • 十首描寫煙雨的古詩詞,一袖素衣醉狂舞,一蓑煙雨任平生
    攜一絲秋風秋雨,掬一捧秋意秋涼,到江南看一蓑煙雨。八月初的季節,雖然天氣依然燥熱,可是夜晚卻逐漸地開始變涼,山水朦朧,月光柔美,還有記憶中讓人迷戀的江南的油紙傘,以及使人難忘的潮溼的青石板。「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難怪白居易動容地說,「能不憶江南?」
  • 蘇東坡:一蓑煙雨任平生,坦然吟笑向前行
    這裡是傳說中的「三國周郎赤壁」,蘇東坡或站立磯頭,靜觀江水東去,發思古之悠情;或泛舟赤壁之下,體驗人生飄忽起伏;或設几案於赤壁亭榭,飲酒品茶,靜享大自然的恩賜;或攜友牽朋,踏荊攀巖,探幽徑奇險,感受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和艱難。他想到很多:曹操、孫權、劉備、周瑜、孔明,還有橫江而去之鶴影、如泣如訴之簫聲、揖予而問之道士,以及山間之清風、天上之明月、峨眉山之積雪等等。
  • 葉嘉瑩:一蓑煙雨任平生
    一蓑煙雨任平生一生漂泊在外的葉老師於1969年,定居加拿大溫哥華,任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如果安居國外,想必也名利雙收、可頤養天年。但葉老師卻選擇了回國。中國古詩詞的韻味,要用中文才能真正地傳達。
  • 詩歌散文集:一路晚風 一路歌
    敞開心扉,任快樂在生命的藍天下翱翔!書單推薦本書已由中國作家出版社出版!平生喜歡文學,退休後, 沉浸於讀詩、聽曲,撫琴,品茶的樂趣中,把生活駛入慢車道,讓時光慢慢地走,讓日子淡淡的過,在歲月的晚風中,一路行走一路歌,興致來了,就寫上幾句,不求一鳴驚人,但求樂在其中。
  • 享讀|蘇軾:最高級的人生哲學,是一蓑煙雨任平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是蘇軾對自己宦海沉浮的一生的總結。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蘇軾堪稱儒釋道三家思想融合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倡導超然自適人生哲學的代表性人物。雖然他的一生中不乏「生死兩茫茫」的悲情時刻,但更多的是他「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
  • 京劇《一蓑煙雨》是一次「欣然起行」的創作
    這個探索過程也是想像和創作的過程,慢慢就呈現出了京劇的《一蓑煙雨》。日前剛剛演完一輪,受到不少關注,也收到了很多學者、專家與觀眾的熱情評論。北京大學的趙冬梅教授看完戲後寫道:「這是真正的創作,是作者(當代人)攜所面臨的人生難題,向蘇軾尋求答案的過程。」這樣一語點破創作初衷,讓我備受感動,忐忑之心稍得安慰。
  • 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的詩蘊含著怎樣的人生智慧?
    不須更待飛鳶墮,方念平生馬少遊。這首詩作於神宗熙寧六年(1073),東坡時在杭州。詩中對王安石新法有所譏諷,結果被蓄意傾陷他的一些人羅織罪名,連同其他一些詩文告到朝廷,就中有「包藏禍心,怨望其上,訕瀆謾罵,而無復人臣之節者」的話。
  • 莫愁湖畔 一蓑煙雨一首詩
    秣陵春望有作 明·屈大均煙雨春光澹欲無,年年愁滿莫愁湖。清明莫向江南過,芳草萋萋是故都。寒食雨夜清·柳如是玉簾通處暗無聲,春草翻為明月情。記得停橈煙雨裡,那人家住莫愁城。秣陵春望有作 明·屈大均香車白馬簇城隅,煙雨春光乍有無。
  • 蘇軾:命運不曾善待我,我便煙雨任平生
    蘇軾的詩大都抒寫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現實黑暗之作。詩風豪邁清新,尤長於比喻。 蘇軾的詞題材廣泛,記遊、懷古、贈答、送別、說理無不入詞,對嚴格的音律束縛也有所突破,促進了詞的發展。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蘇軾散文中議論文汪洋恣肆,記敘文結構謹嚴,明白條暢。
  • 小劇場京劇《一蓑煙雨》的啟示 京劇如何與當代無縫銜接
    小劇場京劇《一蓑煙雨》謝幕後,一位觀眾對她的同伴說。這位觀眾的同伴則看出了另一種味道:「結尾其實很有些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意味。」  這兩位觀眾提到的結尾是這樣的:青年蘇東坡、中年蘇東坡和晚年蘇東坡一同出現在舞臺上,自觀自身,相互慰藉。耐人尋味的是同一個結尾,有人看出了西方的感覺,有人看到了東方的傳統,東西文化的意蘊在這一刻「統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