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定風波》賞析

2020-12-12 老劉的思考

蘇軾,作為劃時代的偉大詩人,文學家,畫家,書法家,給我們留下了太多膾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們就來賞析一下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來講講它背後的故事。

風波裡的蘇軾,率性,豁達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正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我們讀一首詩,一定要了解他所處的時代,詩人經歷了什麼,才能更加懂得詩中傳達的意義。每一首詩,都是時代的反饋,詩人內心的獨白,無論詩人藉助什麼來表達,都是反映了人的心聲,詩人的想法和意志。所以我們首先要了解下蘇軾所處的時代背景及蘇軾的人生經歷。

眼裡有束光,心裡有片海

蘇軾,生於公元1037年,卒於1101年,一共活了65歲。我們現在是公元2020年,也就是蘇軾早我們近1000年,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他的時代,是大宋第四朝,建國80年左右的時間,在蘇軾之前大宋的名人有寇準,包拯,範仲淹,同時代有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辛棄疾等,這之後,名將嶽飛橫空出世,「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看著大宋王朝滅亡而無能為力,以身捐軀。大宋的歷史名人出場的順序就是這樣子的。

而蘇軾的時代,外有契丹攘邊,內有三冗,大宋王朝內部已經積貧積弱,國庫空虛。這時候,一個狠人出場了,他就是王安石。王安石想必大家都知道吧,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不輸蘇軾,關鍵是還有治國之才。一套治國策論,折服宋神宗,官拜宰相,開始了著名的、影響深遠的變法,「王安石變法」。於是,變法與守治,革新與傳統鬥爭的大幕徐徐開啟,很多人被裹挾其中,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我們的主人公蘇軾先生一生都被裹挾其中,命運隨著變法的沉浮而顛沛流離,政治才能施展有限,從而,寄情於山水,書畫,給我們貢獻了不世的名篇。

蘇軾詩,書,畫三絕天下《寒食帖》

這首《定風波》就是蘇軾在京城中為官時因反對王安石改變科舉制度和變法,引王公大怒被貶到黃州就是今天的黃岡時寫的。從京城參事到黃岡團練副使,由一個京城大員,冉冉的政治新星變成民兵團長,可見老蘇心境的落寞和無奈。但是老蘇問心無愧,因為他不是結黨營私,不是為了個人利益,想的是政府和百姓,不論對與否。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猛烈的暴風雨把竹林打的噼啪亂響,又能怎樣呢?我仍然在唱著歌緩緩的前行。從京城到黃州,就像一場暴風雨,可是我問心無愧,所以並不懼怕,我該幹嘛就幹嘛,不會因為暴風雨打亂我內心的節奏。

蘇軾《瀟湘竹石圖》寥寥數筆、意境悠遠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竹杖芒鞋輕快的勝過騎馬,有什麼好怕的呢?一件蓑衣任憑風雨的吹打。這裡「竹杖芒鞋」比喻遠廟堂之遠,「馬」指廟堂,在這遠離了政治漩渦的地方可能會更加輕鬆,看的也許會更遠,沒有什麼可以惆悵的。我一件蓑衣,也沒有什麼搜刮民脂民膏的財富,任憑風雨的吹打。(潛臺詞:我是能夠禁得住風雨的考驗的。)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正相迎」。料峭的春風吹的我酒醒了,有點冷,雨停了,山頭的太陽也出來了,正對著我笑。預示著雨總有停的一天,太陽一定會出來,風暴一定會過去。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我回頭看看那被雨打的七零八落的地方,我信步歸去,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晴天,只要我堅持我的理想,信念,管它風雨與晴朗(個人的榮辱)我都不在乎。

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這就是我對這首詩的理解。正因為豁達的心胸,不隨波逐流,不結黨營私的品格,才讓蘇軾放下個人的榮辱,坦然的接受人生的風雨。這才有了後來「烏臺詩」案,蘇軾要被問斬,政敵王安石不顧安危鼎力相救,蘇軾後期看到變法對國家對人民的好處,又開始呼籲變法,而又被奪勢的保守黨打壓,流放惠州,儋州。

一生豁達,隨遇而安,沒有酒就自己釀

「身如死灰之木,心系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是蘇軾先生即將去世時的吶喊,充滿了未能施展更大的造福國家造福人民的政治抱負的遺憾。要知道,每一個詩人,都是有抱負的,都是有家國情懷的。蘇軾先生的政治抱負未能全面施展開。而凡事都有兩面,大宋少了一個政治家,世間多了一個大詩人。我們世代吟誦著蘇軾先生的名篇,被激勵,被感動,也算是對蘇軾先生的告慰吧。

相關焦點

  • 蘇軾在雨中寫下一首詞,「一蓑煙雨任平生」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態度
    「一蓑煙雨任平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句話,這句話是北宋文學家蘇軾說的,出自於他的詞作《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字面的意思好理解,也就是說: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始終保持從容、鎮定,用樂觀的心態對待人生。
  • 「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什麼意思?
    這是出自北宋蘇軾的詞牌名為《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它是在蘇軾在沙湖道中遇雨所寫的,這也是蘇軾在黃州貶後的第三個春天,遇到風雨,蘇軾和同行的人都沒有帶傘,被雨淋溼。在雨過天晴之後,蘇軾聯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同時也表達了他曠達的胸懷、開朗的性格以及超脫的人生觀。了解了背景之後,我們來看看「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什麼意思?
  • 一蓑煙雨任平生,一路坎坷一路歌!
    宋神宗元豐二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五年春天,蘇軾與朋友出遊,途中風雨驟至,附近無可避雨之處。朋友深感狼狽,蘇軾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漫步在雨中,吟詠自若,寫下了一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蘇軾最經典的宋詞名句,「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七個字究竟啥意思
    正如古人推崇詩詞經典,「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一般,今天我們談到蘇軾,首先想到的就是他那些經典曠世的之作。「詩酒趁年華」、「天涯何處無芳草」、「一蓑煙雨任平生」。在這些詩句當中,「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出現頻率是最高的,這句宋詞出自蘇軾被貶黃州之時。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 秋風秋雨,一蓑煙雨任平生
    閒暇之餘,獨倚欄幹,悵望遠方,煙雨迷濛,碧山隱匿,飛鳥絕跡,萬景悽涼。一時間,積存已久的情思如山洪般湧上心頭,不覺愁眉緊鎖,心意闌珊! 有人說「雨可以洗淨世間的一切塵埃」,為何偏偏不能滌淨我的內心,雜亂之感反而是有增無減。待風停雨住之時,百轉千回的思緒仍難以撫平,心中的陰霾終沒能消散。
  • 「一蓑煙雨任平生」到底是怎樣的一句話?
    一蓑煙雨任平生。「說起來,那還是蘇軾發起的遊山玩水的旅行,一路顛簸,朋友們都疲憊不堪,不過天氣倒是不錯,幾日來皆是晴空萬裡。當他們經過一片竹林時,天空突然烏雲密布,轉眼間大雨瓢潑,朋友們都嘆息不已。因為此前的天氣一直很好,那些本來攜帶的雨具都被捨棄了,如今一點避雨之處都沒有,心情很沮喪,面相狼狽不堪。
  • 十首描寫煙雨的古詩詞,一袖素衣醉狂舞,一蓑煙雨任平生
    攜一絲秋風秋雨,掬一捧秋意秋涼,到江南看一蓑煙雨。八月初的季節,雖然天氣依然燥熱,可是夜晚卻逐漸地開始變涼,山水朦朧,月光柔美,還有記憶中讓人迷戀的江南的油紙傘,以及使人難忘的潮溼的青石板。「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難怪白居易動容地說,「能不憶江南?」
  • 古詩詞英譯|蘇軾《定風波》
    在2021年第1期節目中,「永遠25歲」的譚詠麟譚校長第一次用廣東話和普通話演唱了蘇軾的經典詞作《定風波》,他的瀟灑演繹令人耳目一新。今天,小編選取了幾位名家的英譯版與大家一同欣賞,看看不同的語言是否同樣能夠傳遞出原詞的曠達灑脫。定風波〔宋〕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 譚詠麟一曲《定風波》,用粵語把蘇軾的詞唱成歌|聽天下
    這次,年逾70但寶刀未老的譚詠麟,為觀眾獻唱了一首為宋代詞人蘇軾的詞《定風波》譜曲的同名歌曲 。 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蘇東坡在被貶黃州時所作,受到無數人的喜愛。 「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更是成為很多人的座右銘。
  • 太宰治說,一切都會過去的,「傷痕」任平生,一蓑煙雨任平生
    「傷痕」任平生,無畏自我與外我,#一蓑煙雨任平生#,直面「傷痕」,勇敢無畏「傷痕」任平生,是用自信的光彌補「傷痕」的黑暗。「傷痕」是外我的執念外界的看法,不該成為自己過分的執拗。執著於外我「傷痕」的人無一不每日兢兢業業,拿他人的看法奉為人生圭臬,勞累了自我,也辜負了生命。穿著破舊的衣衫,身邊人都身著錦衣華服,絲毫沒有羨慕的意思。
  • 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的詩蘊含著怎樣的人生智慧?
    不須更待飛鳶墮,方念平生馬少遊。這首詩作於神宗熙寧六年(1073),東坡時在杭州。詩中對王安石新法有所譏諷,結果被蓄意傾陷他的一些人羅織罪名,連同其他一些詩文告到朝廷,就中有「包藏禍心,怨望其上,訕瀆謾罵,而無復人臣之節者」的話。
  • 譚詠麟經典詠唱,一首《定風波》,蘇軾從宋穿越而來
    這是譚詠麟在央視《經典詠流傳》的現場所深情演繹的一首《定風波》。《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大文豪蘇軾的一首詞,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全詞體現他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脫之道,意境深邃。定風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 蘇東坡:一蓑煙雨任平生,坦然吟笑向前行
    蘇東坡不贊成變法的一些激進措施,讓老百姓未受益反受害,他便自請外任,遠離是非之地。但東坡的不滿在言語和詩文中也有些流露,於是被言官何臣等人羅織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臺詩案」。蘇東坡因此而被貶至當時的下等州黃州。被捕之前蘇東坡是湖州太守,不到半年的光景,卻從朝庭重臣,一下子成為了欽犯;從一方長官,一下子成了布衣;從日理萬機的官員,一下子成為了不許籤書公事的閒人。
  • 為什麼說蘇軾的《定風波》,是千古絕唱?
    蘇軾一生,詩文數千篇,煌煌大卷,傳到今天還廣為吟誦並讓人喜聞樂見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一篇。時光飛越千年,這首詞的流傳與知名度始終不衰。為何?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為什麼蘇軾會寫出(或能寫出)《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蘇軾為什麼能寫出《定風波》?
  • 享讀|蘇軾:最高級的人生哲學,是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軾可以稱得上是北宋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在詩詞、書畫、醫學、飲食等領域都具有傑出的成就。「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是蘇軾對自己宦海沉浮的一生的總結。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蘇軾堪稱儒釋道三家思想融合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倡導超然自適人生哲學的代表性人物。
  • 蘇軾《定風波》:詩詞中的四次掙扎與選擇,卻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
    尤其是特別喜歡蘇軾,在蘇軾的詩詞中,讀懂了人生,讀懂了情懷,也讀懂了在困難面前豁達樂觀的處事態度,我想這就是詩詞的力量,蘇軾的魅力!有一次,蘇軾和朋友外出,忽然下起了暴雨,兩人被淋得甚是狼狽,朋友一肚子的怨氣,而蘇軾卻非常的樂觀,看著這大雨,突然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定風波》,這首《定風波》也一直被人所熟知,這首詩詞體現的曠達精神一直為人所稱道。
  • 京劇《一蓑煙雨》是一次「欣然起行」的創作
    他寫下了《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等等名篇,還留下了《寒食帖》這樣經典的書法作品,從容與苦惱、柔軟與堅強、沉重與逍遙、莊嚴與嬉笑、剎那與永恆,都自然地流淌在他的作品裡。▍蘇軾《黃州寒食帖》 臺北故宮博物館藏彼時,人到中年,他的人生第一次跌入深深的谷底。
  • 蘇軾:命運不曾善待我,我便煙雨任平生
    此段時期,蘇軾涉世未深,詩歌的寫作也限於江山景物、文物古蹟,在鳳翔時期,則寫作了大量的人文題材的作品,如題畫、品題書法等。 州守時期 當蘇軾兄弟重返京師時,已是神宗熙寧二年(1069),整個國家都捲入了王安石變法的浪潮之中。蘇軾被任為杭州通判,直至烏臺詩案,歷知密州、徐州、湖州。此十年時光,可以稱為蘇軾生平及創作的第二個時期。
  • 賞析丨蘇東坡,定風波
    如果你不忙,不如聽一聽「東坡定風波」的故事。這個故事,要從1079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那天說起:因為烏臺詩案,當時的蘇軾已經在監獄裡待了一百多天。這天出獄,他一出來,腦子想到的第一件事是:這會兒出來剛好碰到春節,簡直不要太棒。
  • 三首詩帶你走進蘇軾的一生,讀懂一首詩,也就明白了人生
    蘇軾一生漂泊,卻永遠樂觀豁達。看破人生路,萬事轉頭空直面人生風雨,一蓑煙雨任平生《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賞評:這首詞也帶有典型的蘇軾風格。此詩看似是在寫生活中的出遊瑣事,但其中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