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作為劃時代的偉大詩人,文學家,畫家,書法家,給我們留下了太多膾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們就來賞析一下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來講講它背後的故事。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正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我們讀一首詩,一定要了解他所處的時代,詩人經歷了什麼,才能更加懂得詩中傳達的意義。每一首詩,都是時代的反饋,詩人內心的獨白,無論詩人藉助什麼來表達,都是反映了人的心聲,詩人的想法和意志。所以我們首先要了解下蘇軾所處的時代背景及蘇軾的人生經歷。
蘇軾,生於公元1037年,卒於1101年,一共活了65歲。我們現在是公元2020年,也就是蘇軾早我們近1000年,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他的時代,是大宋第四朝,建國80年左右的時間,在蘇軾之前大宋的名人有寇準,包拯,範仲淹,同時代有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辛棄疾等,這之後,名將嶽飛橫空出世,「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看著大宋王朝滅亡而無能為力,以身捐軀。大宋的歷史名人出場的順序就是這樣子的。
而蘇軾的時代,外有契丹攘邊,內有三冗,大宋王朝內部已經積貧積弱,國庫空虛。這時候,一個狠人出場了,他就是王安石。王安石想必大家都知道吧,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不輸蘇軾,關鍵是還有治國之才。一套治國策論,折服宋神宗,官拜宰相,開始了著名的、影響深遠的變法,「王安石變法」。於是,變法與守治,革新與傳統鬥爭的大幕徐徐開啟,很多人被裹挾其中,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我們的主人公蘇軾先生一生都被裹挾其中,命運隨著變法的沉浮而顛沛流離,政治才能施展有限,從而,寄情於山水,書畫,給我們貢獻了不世的名篇。
這首《定風波》就是蘇軾在京城中為官時因反對王安石改變科舉制度和變法,引王公大怒被貶到黃州就是今天的黃岡時寫的。從京城參事到黃岡團練副使,由一個京城大員,冉冉的政治新星變成民兵團長,可見老蘇心境的落寞和無奈。但是老蘇問心無愧,因為他不是結黨營私,不是為了個人利益,想的是政府和百姓,不論對與否。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猛烈的暴風雨把竹林打的噼啪亂響,又能怎樣呢?我仍然在唱著歌緩緩的前行。從京城到黃州,就像一場暴風雨,可是我問心無愧,所以並不懼怕,我該幹嘛就幹嘛,不會因為暴風雨打亂我內心的節奏。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竹杖芒鞋輕快的勝過騎馬,有什麼好怕的呢?一件蓑衣任憑風雨的吹打。這裡「竹杖芒鞋」比喻遠廟堂之遠,「馬」指廟堂,在這遠離了政治漩渦的地方可能會更加輕鬆,看的也許會更遠,沒有什麼可以惆悵的。我一件蓑衣,也沒有什麼搜刮民脂民膏的財富,任憑風雨的吹打。(潛臺詞:我是能夠禁得住風雨的考驗的。)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正相迎」。料峭的春風吹的我酒醒了,有點冷,雨停了,山頭的太陽也出來了,正對著我笑。預示著雨總有停的一天,太陽一定會出來,風暴一定會過去。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我回頭看看那被雨打的七零八落的地方,我信步歸去,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晴天,只要我堅持我的理想,信念,管它風雨與晴朗(個人的榮辱)我都不在乎。
這就是我對這首詩的理解。正因為豁達的心胸,不隨波逐流,不結黨營私的品格,才讓蘇軾放下個人的榮辱,坦然的接受人生的風雨。這才有了後來「烏臺詩」案,蘇軾要被問斬,政敵王安石不顧安危鼎力相救,蘇軾後期看到變法對國家對人民的好處,又開始呼籲變法,而又被奪勢的保守黨打壓,流放惠州,儋州。
「身如死灰之木,心系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是蘇軾先生即將去世時的吶喊,充滿了未能施展更大的造福國家造福人民的政治抱負的遺憾。要知道,每一個詩人,都是有抱負的,都是有家國情懷的。蘇軾先生的政治抱負未能全面施展開。而凡事都有兩面,大宋少了一個政治家,世間多了一個大詩人。我們世代吟誦著蘇軾先生的名篇,被激勵,被感動,也算是對蘇軾先生的告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