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的詩蘊含著怎樣的人生智慧?

2020-12-12 企業家夜讀

有人喜歡唐詩,認為無出其右,然而也有人更中意宋詩,認為無論在題材、思想各方面都遠超唐詩。而大詩人蘇軾,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之一。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主將,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尤其對詞的貢獻極大。

蘇軾也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他與辛棄疾並稱為「蘇辛」。同時,他擴大了詞的題材,懷古、感舊、抒志、詠史、寫景、記遊、說理等都可以入詞。

他的許多詩歌源於當時的感動興發,既能夠不脫離具體的審美意象,又寄寓了某些哲學內涵,給人以關於社會、自然、人生、心靈等各方面的道理。

可是這些道理,不是像老夫子或者道學家那樣,通過喋喋不休或是推理論證而得出,他「以形象來思考,他不證明真理,卻顯示真理」,他的詩歌是感情和理性的粘合劑。

秦觀說,「蘇氏之道最深於性命自得之際,其次則器足以任重,識足以致遠」。黃庭堅也說:「吾聞斯人,深入理窟。」都是突出強調東坡居士的哲學造詣。相信看完下面要說的蘇軾的這些哲理詩,一定也能夠讓你在人生的困頓和沉浮之中豁然開朗。

東坡居士的哲理詩,主要是圍繞著人生問題展開,抒寫多舛人生的偶然性、有限性、缺憾性、悲劇性;而不同於其他詩人的,是他在塗抹蒼涼底色、流露感傷意識的同時,提供了心靈解脫、形神超越、清曠閒適、自在悠然的獨特體驗

詩人以審美的眼光、辯證的思維,觀照社會事物、自然現象,體察、感悟人生,進而上升為哲思理趣,轉化為詩性智慧。詩詞為哲思提供了展現智慧的平臺,哲思使詩詞獲得了升華的階梯。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蘇軾、蘇轍(字子由)同時考中進士,時年分別為二十二歲與二十歲。(蘇軾、蘇轍與其父蘇洵被後人稱為「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五年後,蘇軾獲授大理評事鳳翔府(在今陝西)籤判,十一月動身赴任。蘇轍伴送至鄭州,回京後,寫了一首七律。蘇軾遂步韻作和,寫了《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這首詩的前四句巧妙地以形象、生動、新穎、奇警的鴻雪意象,譬,喻人生漂泊無定、聚散難憑的經歷,蘊含著深刻的哲思,此為全詩的重心所在。

說它「巧妙」,在於蘇轍原詩「共道長途怕雪泥」之句,只是憶及當時旅途泥濘難行,充其量是暗喻人生道路、生命歷程之艱難;

而蘇軾則機敏地把「雪泥」作為一種文學意象,抒寫鴻雁偶然踏在雪泥上留下爪痕之後,便飄然遠引,蹤跡杳然,根本沒有考慮也沒有人知道它究竟飛往何處,後事如何,說明人生去來無定、聚散偶然、命途難測、遇合無期。

這樣,就把普通至極的事物,化作「雪泥鴻爪」的深刻哲學命題,堪稱「點石成金」的神來之筆。

這首詩的後四句照應「懷舊」詩題,通過回憶前塵往事,認證並深化詩中蘊含的哲理性認識。

舊事兩樁:其一,當年兄弟應試過澠池時,那位熱情接待他們的奉閒老和尚已經圓寂,留下了一座貯藏骨灰的新塔;而他們共同題詩的寺壁已經坍塌,因而也就無從再見舊時的墨跡。

人們慣說「物是人非」,時間僅僅過去五年,竟然不只人非,物亦非了。死者形跡的轉換和生者墨跡的消失,兩相映襯,言下不無感傷意味。而這恰恰印證了前面的哲學思考:人生多故,世事無常,一如雪泥上留下的鴻爪,雪化泥消爪痕蕩然無存,更不要說漂泊無定的飛鴻了。

舊事之二,那次進京赴考時騎的馬,半路上死了,只好換乘一頭毛驢到了澠池。山路崎嶇,路程遙遠,瘦弱的毛驢累得嘶叫不停。

詩中既有對人生萍蹤不定、鴻跡縹緲的愴然感懷,又有對骨肉情深的往事的追懷與眷念;在張揚著溫馨親情和濃鬱詩意的同時,以鮮活靈動的意象反映哲思理趣,寄意深沉,讓人產生共鳴。

同樣是與子由互通心曲,同樣屬於心性啟悟、人生體驗,坡公還寫過一首七絕:

竊祿忘歸我自羞,豐年底事汝憂愁?

不須更待飛鳶墮,方念平生馬少遊。

這首詩作於神宗熙寧六年(1073),東坡時在杭州。詩中對王安石新法有所譏諷,結果被蓄意傾陷他的一些人羅織罪名,連同其他一些詩文告到朝廷,就中有「包藏禍心,怨望其上,訕瀆謾罵,而無復人臣之節者」的話。

詩中與其胞弟坦誠地交談心事:開頭說多年來,我貪位竊祿,戀棧不歸,自己感到羞慚難以自適,這是很自然的;那麼,值此年豐歲稔之際,你又為什麼有所憂愁呢?

爾後又由「忘歸」生發開去,聯繫到了《後漢書》中東漢功臣伏波將軍馬援及其從弟的故實,說道不用等到遭遇「飛鳶墮水」的艱險處境,自己早就想到馬少遊的告誡,準備抽身引退了。

「飛鳶墮水」,出自馬援的一席話:「當吾在浪泊、西裡間,虜未滅之時,下潦上霧,毒氣重蒸,仰視飛鳶跕跕(飛鳥墜落狀態)墮水中,臥念少遊平生時語,何可得也!」

此前其從弟馬少遊曾勸告他,但求衣食足用,不必追求高官厚祿自討苦吃。看得出來,此刻馬援對於功名之累已經有所認識。

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東漢扶風郡茂陵縣(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北)人,著名軍事家。漢光武帝時,拜為伏波將軍,封新息侯,世稱「馬伏波」。

但時隔不久,湘西南「五溪蠻暴動」,年已六十有二的他又主動請纓前往討伐,結果遭遇酷暑,士兵多患疾疫,他本人也染病身死。設想如果他能知足知止,見好就收,何以至此!

馬援戎馬終生,北徵朔漠,南渡江海,「受盡蠻煙與瘴雨,不知溪上有閒雲」(明代袁宏道詩),立志為國家戰死疆場,馬革裹屍。最後,竟因他在以前南徵交趾時,曾經載回一車薏苡粒,以備日後藥用,結果被人誣陷為私運明珠、文犀。在「海內不知其過,眾庶未聞其毀」的情況下漢光武帝勃然震怒,削官收印,嚴加治罪,這成為歷史上有名的一大冤案。

這樣,「不須更待飛鳶墮,方念平生馬少遊」,也就成了千秋智者悟道之言,但真正能夠記取並且踐行的,其實也未必有很多人。

子由見到此詩,當即奉和,詩云:「貧賤終身未要羞,山林難處便堪愁。近來南海波尤惡,未許乘桴自在遊。」意思是眼前的政治風波,濤驚浪惡,大概你想退隱全身,恐怕也很難做到。果然不久,東坡就遭到了控告、誣陷。

不過,在逆境中東坡居士也有著一種灑脫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此心安處是吾鄉」便是他的回答。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八月,時任湖州知州的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在坐了一百天的牢獄之災後,蘇軾被貶出京城,並且,此案還牽連到了蘇軾的好友王鞏,他也被貶出京城。

在王鞏受貶時,家中原養的幾個歌女都紛紛散去,只有一位叫柔奴的歌女甘願陪著王鞏隨行到嶺南。元豐六年(1083年),王鞏奉旨北歸時路過黃州去見蘇軾,柔奴為蘇軾勸酒。因為柔奴家本在京師久居,蘇軾便問她:「廣南風土,應是不好?」

但柔奴卻答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大受感動,遂作了一首詞《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來讚美她: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

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裡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琢玉郎」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用來形容他的姿容美如玉,這裡是蘇軾在形容自己的好友王鞏。又用「點酥娘」、「皓齒」來描述柔奴的膚白貌美、明眸皓齒。

通過「自作清歌」能使「炎海變清涼」來描寫柔奴歌聲的美妙,清亮悅耳的歌聲從她口中傳出,讓人感到仿佛有雪片飛過,使炎暑之地也能一變成為清涼之鄉。她的歌聲使王鞏原本政治失意後憂鬱苦悶的壞心情一掃而光,反而變得超然曠放、恬靜安詳。

在蘇軾看來,美好超曠的歌聲發自於美好超曠的心靈。柔奴跟隨著被貶的主人前往荒蕪之地,雖然歷經磨難,歸來後卻依舊能笑容滿面,青春煥發。

蘇軾不僅僅在讚賞她高超的歌技,更是在讚頌她廣博開闊的胸襟。如果沒有身處逆境卻能安之若素的可貴品格,她又怎麼能做到這樣?

最後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化用了白居易「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種桃杏》)和「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初出城留別》)的詩句,又帶有王鞏和柔奴遭遇的烙印,鏗鏘有力,警策雋永。

這不僅是對柔奴的高潔人品和隨緣自適的曠達樂觀的歌頌,同時也抒發了蘇軾在政治逆境中隨遇而安、無往不快的曠達襟懷,寄寓著蘇軾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

東坡居士關於人生感悟之類的詩作,有許多反映在旅途中。如《慈湖夾阻風》:

臥看落月橫千丈,起喚清風得半帆。

且並水村欹側過,人間何處不巉巖!

詩人於哲宗紹聖元年(1094)六月,被貶英州(今廣東英德),南行乘船至當塗北慈湖夾時,為風浪所阻,遂有此詩。詩人躺在船上,氣定神閒地觀看著天邊月落的地方,雲橫千丈,一色皎然。

啊,天將破曉了!這時,但見經驗豐富的老船工急急爬將起來,觀察一通四周的風勢,爾後緊急呼嘯,借得半帆清風,迅速開船趕路。

行進中,前方突然進入了江流險段,老船工處變不驚,暫且傍著臨江的小村,駕船行駛,傾斜搖蕩著渡過了險灘。應該說,這是冒著很大的風險的。但詩人卻說,仔細一想,要說風險又何止此處,人世間哪裡不是滿布著峭壁危巖呢!

最後這句「人間何處不巉巖」,為詩人的椎心泣血之語。既是此次艱險旅程的真實寫照,更是他仕途中屢遭貶謫、歷經憂患的概括性、形象化的書寫,體現了詩人曠懷達觀、履險如夷的精神境界和直面現實、不避艱險、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誠如清人汪師韓在《蘇詩選評箋釋》中所言:「荒灣旅泊,卻寫得即事可喜。讀此數詩,足以豁塵襟而通靜照矣。」

坡公寫過一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宋元豐五年(1082)三月,坡公有黃岡沙湖之行,途中遇雨,因未備雨具,同行者遑遽萬狀,唯先生步履從容,泰然自若。此詞即抒寫其雨中的獨特體驗,其事固小,而寄寓深廣,頗富哲理性。

就在三年之前,先生「慍於群小」,以所作詩文「語涉謗訕」,而遭逮捕下獄(即所謂「烏臺詩案」),後被流放到了黃州。雖歷經磨難,而其心境仍如此寧靜、超拔,且吟且嘯,緩步徐行,顯現出內外宇宙之和諧統一:人事既「一蓑煙雨任平生」,大自然便「也無風雨也無晴」了。

企業家夜讀

《企業家夜讀》

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的一檔

專注於企業家群體的閱讀朗讀節目

每周六、日晚八點準時播出

在微信、微博、央視頻

新浪財經、搜狐、愛奇藝、百度百家、

優酷、咪咕閱讀、喜馬拉雅FM、

阿基米德FM、蜻蜓FM等同時呈現

劉自鴻《必然》

胡葆森《循道追光 感恩時代》

程虹《我感到了陽光》

夏華《生如夏花》

張躍《九三年》

劉棠枝《平凡的世界》

譚文清《財富的福音》

曾強《雨巷》

艾路明《阿拉善之歌》

劉昕《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

梁建章《給我未來的孩子》

苗鴻冰《她走在美的光彩中》

餘鋼《門前》

俞敏洪《給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信》

尹燁《大醫精誠》

陳榮華《只有一個人生》

劉積仁《遠方》

宋志平《再別康橋》

閱讀的價值

讀書,獲得更多的生命經驗

慢下腳步,感受寧靜和自由

詩歌就像給靈魂洗澡

心靈深處有風景

相關焦點

  • 三首詩帶你走進蘇軾的一生,讀懂一首詩,也就明白了人生
    蘇軾一生漂泊,卻永遠樂觀豁達。看破人生路,萬事轉頭空直面人生風雨,一蓑煙雨任平生《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賞評:這首詞也帶有典型的蘇軾風格。此詩看似是在寫生活中的出遊瑣事,但其中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 蘇軾在雨中寫下一首詞,「一蓑煙雨任平生」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態度
    「一蓑煙雨任平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句話,這句話是北宋文學家蘇軾說的,出自於他的詞作《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字面的意思好理解,也就是說: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始終保持從容、鎮定,用樂觀的心態對待人生。
  • 大文豪蘇東坡的「此心安處是吾鄉」應如何理解
    一、「此心安處是吾鄉」的來源出處說到名句「此心安處是吾鄉」,我們不得不引出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其實真正道出此句的是王定國歌妓寓娘,蘇軾感同身受,將其引用詞中。這首詞的背景:蘇軾好友王定國因受「烏臺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他的歌妓寓娘與之隨行。元豐六年,王定國北歸,寓娘為蘇軾勸酒。蘇軾問及嶺南風土,寓娘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
  • 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定風波》賞析
    風波裡的蘇軾,率性,豁達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我們讀一首詩,一定要了解他所處的時代,詩人經歷了什麼,才能更加懂得詩中傳達的意義。每一首詩,都是時代的反饋,詩人內心的獨白,無論詩人藉助什麼來表達,都是反映了人的心聲,詩人的想法和意志。所以我們首先要了解下蘇軾所處的時代背景及蘇軾的人生經歷。
  • 「一蓑煙雨任平生」到底是怎樣的一句話?
    一蓑煙雨任平生。「說起來,那還是蘇軾發起的遊山玩水的旅行,一路顛簸,朋友們都疲憊不堪,不過天氣倒是不錯,幾日來皆是晴空萬裡。當他們經過一片竹林時,天空突然烏雲密布,轉眼間大雨瓢潑,朋友們都嘆息不已。因為此前的天氣一直很好,那些本來攜帶的雨具都被捨棄了,如今一點避雨之處都沒有,心情很沮喪,面相狼狽不堪。
  • 「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什麼意思?
    這是出自北宋蘇軾的詞牌名為《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它是在蘇軾在沙湖道中遇雨所寫的,這也是蘇軾在黃州貶後的第三個春天,遇到風雨,蘇軾和同行的人都沒有帶傘,被雨淋溼。在雨過天晴之後,蘇軾聯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同時也表達了他曠達的胸懷、開朗的性格以及超脫的人生觀。了解了背景之後,我們來看看「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什麼意思?
  • 蘇軾最經典的宋詞名句,「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七個字究竟啥意思
    正如古人推崇詩詞經典,「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一般,今天我們談到蘇軾,首先想到的就是他那些經典曠世的之作。「詩酒趁年華」、「天涯何處無芳草」、「一蓑煙雨任平生」。在這些詩句當中,「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出現頻率是最高的,這句宋詞出自蘇軾被貶黃州之時。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 一蓑煙雨任平生,一路坎坷一路歌!
    宋神宗元豐二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五年春天,蘇軾與朋友出遊,途中風雨驟至,附近無可避雨之處。朋友深感狼狽,蘇軾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漫步在雨中,吟詠自若,寫下了一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享讀|蘇軾:最高級的人生哲學,是一蓑煙雨任平生
    雖然他的一生中不乏「生死兩茫茫」的悲情時刻,但更多的是他「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他建立了出處進退從容應對,超然自適的哲學觀,樹立了自己主宰自己、無所待於外、瀟灑自如的高貴人格形象,對於後世知識分子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蘇軾一生坎坷。
  • 「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原來出自蘇軾贈友人小妾的一首詩
    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這樣問,只是想知道他們在嶺南是如何生活的。只聽寓娘說:"此心安處,便是吾鄉。"這句話是給蘇軾當頭的一喝。這幾年,他在嶺南過得悽苦,有過快樂,也有過這樣那樣的怨苦,曾耕犁於東坡,也曾以"一蓑煙雨任平生"而自得,靠著信念的力量走過風雨。
  • 從蘇子瞻到蘇東坡:蘇軾的彷徨與曠達
    但是此時的蘇軾畢竟經歷了人生的大轉折,他已不再是那個恃才傲物的青年才子,生活磨難,人生歷練使蘇軾變得更加豁達,詩文也寫的更加曠達,比如我們大家都熟悉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此心安處是吾鄉」正是蘇軾一生追求的生命歸宿
    蘇軾在給王定國的一封信中寫道:「君實(司馬光)嘗云:王定國瘴煙窟裡五年,面如紅玉。」在一次宴會上蘇軾調侃柔奴說:嶺南的風土不是不好嗎?言下之意那裡環境那麼糟,你們怎麼還有辦法過那麼好,氣色這麼紅潤。結果柔奴淡淡的回答: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 此心安處是吾鄉:在顛沛流離中活出生命的色彩
    從下到上形成了一個集團,自發靠攏,以誹謗攻擊檢舉揭發蘇軾為榮。羅網已織就,只等君入網。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王安石變法以後,有些做法他不認同,他自請外任。雖千萬人吾往矣,蘇軾自有風骨和氣度。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短也好,長也好,活著就好。人生有變,順其自然,生命的順遂抑或不順不正像那圓缺的月亮嗎?本就是自然之事。 人生的痛苦不就是放不下嗎?
  • 此心安處是吾鄉——讀樊錦詩有感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這是蘇軾的好友王鞏(字定國)因為受到蘇軾「烏臺詩案」的牽連,被貶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王鞏被貶時,其歌妓柔奴毅然隨行。1083年(元豐六年)王鞏北歸,出柔奴為蘇軾勸酒。蘇軾問及嶺南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大受感動,做此詞以贊。好一個「此心安處是吾鄉」!
  • 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名作背後,藏著一段感人至深的唯美愛情
    」柔奴莞爾一笑,回答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柔奴雖為女子,卻有如此豁達的心胸,如此深刻的領悟,這讓蘇軾不禁肅然起敬,靈感大發,當即填了一首《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 宋詞《定風波》「此心安處是吾鄉」,願你我歸來仍是少年
    宋詞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出自蘇軾《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蘇軾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裡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 太宰治說,一切都會過去的,「傷痕」任平生,一蓑煙雨任平生
    「傷痕」任平生,無畏自我與外我,#一蓑煙雨任平生#,直面「傷痕」,勇敢無畏「傷痕」任平生,是用自信的光彌補「傷痕」的黑暗。「傷痕」是外我的執念外界的看法,不該成為自己過分的執拗。執著於外我「傷痕」的人無一不每日兢兢業業,拿他人的看法奉為人生圭臬,勞累了自我,也辜負了生命。穿著破舊的衣衫,身邊人都身著錦衣華服,絲毫沒有羨慕的意思。
  • 蘇軾最有哲理宋詞,「此心安處是吾鄉」,這裡的「心安」是啥意思
    「此心安處是吾鄉」,是蘇軾的一句精彩宋詞,原詞題目是《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此心安處是吾鄉」雖然出自柔奴(王定國侍女,即寓娘)之口,但是卻表達出了蘇軾內心所想的。對於這一句宋詞的翻譯,大多數都認為是「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但是卻並沒有搞清楚蘇軾所說的「心安」究竟是什麼?
  • 秋風秋雨,一蓑煙雨任平生
    閒暇之餘,獨倚欄幹,悵望遠方,煙雨迷濛,碧山隱匿,飛鳥絕跡,萬景悽涼。一時間,積存已久的情思如山洪般湧上心頭,不覺愁眉緊鎖,心意闌珊! 有人說「雨可以洗淨世間的一切塵埃」,為何偏偏不能滌淨我的內心,雜亂之感反而是有增無減。待風停雨住之時,百轉千回的思緒仍難以撫平,心中的陰霾終沒能消散。
  • 這些驚豔了時光的網紅名句,竟然都是出自蘇軾筆下
    一蓑煙雨任平生」,還有《題西林壁》中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千古名句,無一例外,都是用最通俗的語言,寫出了最感人肺腑的情愫、最直擊人心的感受、最醍醐灌頂的道理。蘇軾的這種特質,很像現在的網絡寫手,他們都善於一語道破天機,一言驚豔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