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此心安處是吾鄉」的來源出處
說到名句「此心安處是吾鄉」,我們不得不引出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其實真正道出此句的是王定國歌妓寓娘,蘇軾感同身受,將其引用詞中。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宋.蘇軾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裡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軾的這首詞,我們不難理解:
我經常羨慕世間如玉雕琢般俊朗的男子,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予他柔美聰慧的佳人與之相伴。人人都道那女子歌聲輕妙、笑容柔美,風起時,那歌聲如雪片飛過炎熱的夏日,讓世界都變得清涼了。
你從遙遠的地方歸來,卻看起來更加年輕,笑容依舊了,笑顏裡好像還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我問你:「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你卻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這首詞的背景:蘇軾好友王定國因受「烏臺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他的歌妓寓娘與之隨行。元豐六年,王定國北歸,寓娘為蘇軾勸酒。蘇軾問及嶺南風土,寓娘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
二、「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共同感受
蘇軾一生宦海浮沉,數次被貶,四方奔走,顛沛流離。如此遭際而又奔忙的人生閱歷,讓他從中總結經驗,找出規律。在他眼中,極為平常的生活內容都蘊藏著深刻的道理。因而他能被寓娘的「此心安處便是故鄉」所領悟和感動。
同是天涯淪落人,只有擁有共同遭際的人感同身受了,才會產生同樣的共鳴。王定國如此,寓娘如此,蘇軾同樣如此。貶謫並不可怕,流放也不意味著末日,最可怕的是心不安定,就此沉淪,一蹶不振。牛奶既已打翻,一直哭泣又有何用?
蘇軾也曾說:「人生如逆旅,我也是行人」,蘇軾四處奔走潦倒的「逆旅」一生,便是很好的說明。其實,我們的一生莫不如此。蘇軾還有一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同樣安慰和激勱了世間無數躁動不安的心。
所以,林語堂曾評價他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等等,我認為,更多時候,蘇軾更象是一位哲學家和心理學家。
三、「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哲學思考
蘇軾的詩詞常為世人所推崇,含義雋永,耐人尋味,讓人醍醐灌頂,大多是源於蘇軾對人生命運的理性思考,這樣便增強了詩詞的哲理意蘊。雖然他深感人生如夢、世事無常,卻並未因此否定人生、懷疑人生,而是力求超脫,始終保持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
」此心安處是吾鄉」,只有讓內心泰然自若、安定神閒下來,真正的安靜下來,感受到來自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般的溫馨和真切,才能讓自己處於超脫的狀態,才能洞悉自己的本性,才能擺脫名利誘惑,才能關注那些看似稀鬆平常,實際卻有著巨大美感的事物。
如同王維的「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並不是說人至閒花兒才凋落,而是說人真正安下來心,靜下心來,才能關注到花開花落這些稀鬆之事,才能意識到世間之美往往在於心安心靜的那一刻。所以但凡世間事,「心安」才是前提。
四、「此心安處是吾鄉",隨遇而安
西方哲學家諾瓦利斯說過,哲學就是懷著永恆的鄉愁尋找家園。從莊子那裡,我們知道了這種致命的鄉愁與致命的尋找,諾瓦利斯的哲學無疑是對失去家園的懷念。
不可否認,故鄉之於任何人,都是溫馨又神聖的存在,躺在故鄉的懷抱中徜徉,那多美好。蘇軾所見之寓娘美麗如初,笑容依舊,是把嶺南當成了故鄉,因而容光煥發。
人的一生,起伏不定,飄零如萍,總在不斷的輾轉奔波,顛沛流離。如果我們總把自己當成異鄉人,難以融入其中,最後的結局終將形容枯槁。而且,入過我們窮盡一生心力,都無法回歸故鄉,一生都在尋找故鄉,那我們又該如何自處呢?
這時,淡定從容,隨遇而安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人總不能一根筋的認為只有生於斯長於斯之地才是故鄉吧,因為有時我們無法左右我們的棲息之地。蘇軾這裡的「故鄉」,我認為更多是指「心靈的回歸之地」,而不一定指真正的故鄉。
結語
人最怕的就是心靈的無處安放、飄泊無依,甚至沒有歸宿之地。所以,我認為,這裡的隨遇而安更多的是讓心靈隨遇而安,讓心靈擁有永久的安放之所。
如今,於我們而言,面對任何的改變或變動,譬如升遷、降職、遠調等等,則更要學學老蘇的淡定從容、隨遇而安和樂觀向上了。唯有這樣,才能笑對人生,無往不勝。
(註: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