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跟一個自稱漢漂的網友聊天,對他的稱呼很好奇,只聽過北漂、滬漂,什麼時候有漢漂了?他跟我解釋說,在武漢工作的外地人就是漢漂。後來我搜索了一下,發現了深漂、杭漂、蓉漂、甚至還有鄭漂。而這些能稱之為漂的城市,無一不是發展靠前的一線和新一線城市,居大不易,難以買房安家。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漂」已成成了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輕人的一種常態。什麼是「漂」?基本含義是遷移,沒有紮根,但是心靈上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應該是漂的真正含義。電視劇《三十而已》中王曼妮曾經長嘆一聲,說:我來到這個城市八年了,我到現在真的都沒有什麼歸屬感,也不清楚自己的未來在哪裡。這句話,淋漓盡致地表達了「漂」們的心態。「漂」們是社會上最不安定也最沒有幸福感的一個群體。逃離北上廣還是逃回北上廣能夠成為經久不衰的話題,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漂」並非現代社會獨有,古人也有很多被「漂」的經歷。其中大文豪蘇軾就是典型的代表。蘇軾一生坎坷,因不贊同王安石變法遭到排擠,自請外放到杭州,後又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還因為烏臺詩案被捕入獄。此刻的他,內心一定是不安焦慮鬱悶的,自己就像一葉浮萍,任何一場政治風雨都可以讓自己飄走甚至沉淪。哪裡才是自己的家,他也不知道,直到1083年,他遇到了同樣因為「烏臺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王定國和寓娘,他才找到了答案,內心豁然開朗,並寫下了這首詞《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裡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詞的上闕開頭就通過羨慕王定國的口吻稱讚了寓娘,接著通過歌聲的描繪,勾勒出了一個清理脫俗的女子形象。重點在下闕,看著寓娘從萬裡之外荒僻之地回來,不僅沒有憔悴,反而愈發年輕了,而且還增添了如梅花般美好的韻味,著實讓人驚訝和好奇。忍不住問道:嶺南的環境應該不是很好吧,弦外之音是,你怎麼反而更加迷人了呢?寓娘坦然答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短短的八個字,讓一代大家都震驚了。政局動蕩,宦海沉浮,如何能安?寓娘給了他答案:心安!所謂相由心生,寓娘愈加年少的容顏,映射出的不正是她安定富足的內心嗎?
外界環境風雲變化,個人的力量實在太渺小,能夠掌控的事情太有限,與其整日焦慮擔憂愁苦,不如追求內心的和諧,既然無家,何妨處處是家?我們都知道蘇軾是豪放派詞人,他的作品多數傳遞的都是樂觀積極和豁達的情懷,這其中受到寓娘的影響也未可知。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寓娘的智慧,給千年以後無數的北漂、滬漂、深漂們指明了方向。無論你現在身在何處,處於怎樣的境地,首先要做到的是與自己和解,接受自己目前的一切,只有接受自己,才能安下心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最後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或許你現在是北漂、滬漂、深漂、杭漂或者漢漂的一員,亦或者你在自己的家鄉,想去北上廣深杭闖一闖,只要內心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一切,踏踏實實的走好每一步,願你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