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方
富人為什麼有錢?大概是努力工作+運氣。窮人為什麼沒有錢?是不夠努力,還是運氣不好?有人說我已經足夠努力了,就是因為時運不濟。如果「窮富」是人們自己可以決定的事情,那麼世界上就沒有窮人了。導致人「富有」的條件不是你通過勤勞和努力就能擁有的。
世界上的許多富人並不是擁有非凡技能的人,而是能夠找到並整合資源的人。窮人之所以窮,是由於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人群、不同原因造成的,而不僅僅是因為不努力工作。周圍有一些人每天都吊兒郎當,不是到處打麻將,就是到處玩,但碰上了拆遷,家裡的舊房子換成了商品房,還有商鋪和拆遷款,於是他富了起來,但這是因為他足夠努力嗎?
也有人反駁說,永遠有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任正非70多歲仍堅持獨自出差,董明珠已經28年沒有放過假了。馬化騰和雷軍經常工作到深夜甚至凌晨.....還敢說你自己努力嗎?因此,許多人又覺得是「懶惰」困住了我們,使我們仍然無法擺脫窮困階層。
然而,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研究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貧窮的根源並不是懶惰!去年有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由於他們對減少全球貧困做出了巨大貢獻,美國經濟學家阿比吉特·班納吉、法國經濟學家埃斯特·迪弗洛和美國經濟學家麥可·克雷默獲得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其中班納吉和迪弗洛都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兩人通過共同研究發現,窮人和富人在理性、欲望和弱點上的差異並沒有那麼大。所以懶惰不是使我們貧窮的根源。那麼這個「罪魁禍首」到底是什麼呢?兩人一致認為,貧困狀態是因為窮人獲得信息的機會有限,使窮人越來越窮,陷入惡性循環。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停止惡性循環,改善目前的狀況呢?兩位諾貝爾獎得主也為我們指明了方向。人窮不是因為懶惰,這三點也許會讓你翻身。
第一,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說過,雖然致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你抱有「一切皆有可能」的心態,一旦你受到外界因素的推動,比如一個有效的信息和一點及時的幫助,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積極效果。
事實上,馬雲也曾表達過類似的觀點。他說,大多數人在「看到」之後「相信」,而富人和領導人是先「相信」然後「看到」,你必須先相信,然後才能看到未來。正是有了這樣的思維,馬雲在經歷了四次創業失敗後,終於能夠成功。
雖然聽起來有些拗口,但意思很清楚:相信你能成功,你才真的有機會成功。成功之路不會一帆風順。如果你不夠不相信自己,你怎麼能在挫折中倖存下來呢?
第二,對人生進行規劃
兩位諾貝爾獎得主還舉了兩個例子,都是很容易被普通人忽視的瑣碎問題,但對窮人來說卻是至關重要的。
其中之一是「因為沒有收入來源,所以沒有退休計劃」。
不要低估計劃的作用,它可能決定你將成為什麼樣的人。很多人覺得計劃跟不上變化,所以他們從不為未來做計劃,但研究表明,人生規劃與你的未來息息相關。本研究是由哈佛大學牽頭,研究周期長達25年。研究結果表明,長期目標明確的研究對象中,有一部分已經成為富人、精英,處於了社會頂層。
有著短期目標明確的人已經成為醫生、律師和富裕的中產階級。目標模糊的人變得很普通,但他們還算穩定,成為社會的中下層。那些從來沒有目標的人變成了窮人和捉襟見肘的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
從這個角度看,人生規劃決定了我們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當你計劃你的生活時,你也在勾勒你自己的未來。
第三,投資未來教育
兩位諾貝爾獎得主還舉出另一個例子,稱窮人「因為自己不識字,無法理解複雜的醫療保險產品」。
我們都知道教育的重要性,文化知識對生活的影響不止於此。可以說,小到與人交往,大到改變命運。馬雲不止一次強調教育的重要性,李嘉誠也表示,讀書也許不會給我們帶來更多財富,但會給我們更多的機會。而任正非更是極其看重教育對於給社會和國家的重要性。
著名的「烏鎮飯局」可以看出,大多數企業領導都是名校畢業,有高文憑加身。因此,你必須願意為自己和孩子的教育投資,投資教育意味著投資未來。
有網友說道:如果你在大城市,只要不偷懶,撿垃圾也可以幫孩子上大學,如果你在一個貧窮的山村,只要你不偷懶,收成就會很好,你自然有吃有喝。所以不要為貧窮找藉口,那是懶惰。有人還說:如果你能通過勤奮獲得成功,那麼成功就太廉價了。一昧地把貧窮歸因於懶惰,這種站在自我膨脹的制高點,俯視別人的人,從來沒有體驗過窮而無路。
也許曾經人因懶惰而貧窮,但現在的你屬於未來式,也許今天就是你的轉折點。但不管怎樣,2019年諾貝爾獎得主揭示了關於貧困的真相,你可能不是因為不努力而貧窮,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可以停止努力工作。畢竟,努力也許不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難成功。朝著以上三個方向努力,你遲早會變成有錢人。對此,大家如何看待?
本文由不凡智庫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