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質量黑洞首次出現,引起科學家好奇,第一張黑洞為何是橙色的?

2020-11-26 奇點使者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

根據外媒報導,近期美國宇航局與歐洲航天局的科學家聯合發布了一個重磅消息,他們發現了一個中等質量黑洞,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證實中等質量黑洞的存在。經過一番深入研究後,最終研究人員確定這個中質量黑洞的質量是太陽的142倍,在大約70億年前由一顆66倍太陽質量和85倍太陽質量合併形成的。

該消息發出後再次引起了公眾對黑洞的關注,一直以來,由於人類無法通過肉眼直接觀測黑洞,也很難利用單一的探測器對它進行探測,因此黑洞始終保持著它的神秘感。但隨著越來越多關於黑洞的信息被科學家發現後,公眾對黑洞的認知在不斷增加。那麼黑洞是如何形成的?人類是如何拍攝到第一張黑洞照片的?

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美國科幻電影史上曾經出現過一部以黑洞為題材的電影,它叫《星際穿越》。在這部電影中,男主角為了拯救全人類,奮不顧身地進入深不見底的黑洞。但不可思議的是,男主角並沒有被裡面的引力場所撕碎,而是經過一番不可思議的經歷跌到最靠近奇點的空間,最後還實現了時空穿越。然而科學家表示,這種電影場景在現實中不太可能出現。

因為黑洞的密度非常大,應該是目前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現代黑洞理論認為,一顆超大質量的恆星演化到末期,內部的核燃料會消耗殆盡,這時候內部無法生成足夠的能量來支撐外部龐大的外殼,導致外殼內陷造成引力崩塌。這種現象一發不可收拾,直到最後恆星的體積縮小到無限小,而它的密度不斷增加,最終就形成了黑洞。

眾所周知,地球半徑是6350多公裡,如果地球有機會經歷類似超大質量恆星那樣的演化過程,最終會坍縮成一塊硬幣大小的體積。密度的突然增大意味著引力的飛升,因此黑洞形成後擁有其他類型天體無法比較的引力。

為什麼第一張黑洞的圖片是橙色的?

去年四月份,全球人類見證到了歷史性的時刻,即黑洞第一次被人類拍攝到。黑洞的照片發布到網絡上後,我們在各大社交平臺、新聞平臺都能看到黑洞的照片。它看起來是一個橙色的圓環,有網友將其形象地比喻成甜甜圈,但這是科學家在拍攝到黑洞照片後進行圖像處理所得到的,橙色讓黑洞在人們心目中冷酷和無情的形象削減了不少。

實際上,真實的黑洞圖片是全黑的,幾乎什麼都看不到,因為黑洞只會吞噬物質而不會反射物質,因此光線傳播到黑洞的事件範圍內就有去無回了。那麼科學家們又是如何拍攝到這張黑洞圖片呢?據了解,為了拍攝到M87黑洞的照片,當時全球8個地方的亞毫米波、毫米波望遠鏡組成了一個巨大的虛擬望遠鏡陣列。

這個巨大虛擬望遠鏡陣列的工作原理是探測黑洞釋放出來的電磁波信號,而M87黑洞的吸積盤對外釋放的信號恰好被捕捉到,第一張黑洞的照片因此而產生。

進入黑洞後還能出來嗎?

根據天文研究,太陽系附近不存在黑洞,這也讓許多天文愛好者感覺與黑洞有較遠的距離。然而人類現在對黑洞的了解十分有限,說不定哪一天一個黑洞就出現在太陽系附近,將太陽系內的天體逐個逐個吞噬掉。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地球被黑洞吞噬了,我們能像《星際穿越》裡的男主角一樣經歷一番後實現時空穿越嗎?

對此,參加了剛結束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基普·索恩表示,不管人類對黑洞產生怎樣的聯想,無論我們如何將黑洞理想化,但現實的計算表明人類進入黑洞後永遠無法像電影那樣有那麼多經歷,最終都是掉入奇點。

資料來源

環球網 11月8日 《宇宙終結者還是締造者?人類發現首個中等質量黑洞》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利用引力波首次發現中等質量黑洞 傳統黑洞理論迎來新突破
    #近日,科學家利用LIGO和VIRGO兩套先進引力波探測器首次觀測到了中等質量黑洞。這次發現的黑洞質量約為142倍太陽質量,在天文學界被視為重大發現,為現有的黑洞理論帶來了有效的補充,也給現有黑洞理論帶來了新的挑戰。
  • 科學家釋疑為何宇宙中只看見黑洞不見白洞?
    美國天文學家藉助「錢德拉」X射線天文望遠鏡在雙魚座發現一個新級別黑洞。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該黑洞的X射線爆發持續時間和爆發周期而大致確定了它的級別--質量相當於一萬個太陽。科學家們稱,新發現的這個黑洞只能算作是一種中等級別的黑洞。此前,科學家們所探測到的黑洞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質量僅相當於太陽質量十倍多的類恆星黑洞,另一種則是質量為太陽數十億倍的超級黑洞。
  • 黑洞再添新成員!首個中等質量黑洞被發現,它讓科學界轟動
    後來,很多相信廣義相對論的科學家們,在經過多年的研究後,確認宇宙中的確有黑洞的存在。但是,人類歷史上,拍攝到的第一張黑洞照片,還是在2019年的4月份。由此可見,黑洞有多麼不容易觀測研究。正如同星體分為恆星、行星、衛星、彗星等一樣,黑洞也有著多個類型。
  • 超質量黑洞來源之謎被揭開,日本科學家:它是宇宙中的瘋狂吞噬者
    超質量黑洞來源之謎被揭開,日本科學家:它是宇宙中的瘋狂吞噬者在宇宙中,目前科學家們發現的黑洞類型一共有三種,第一種是原初黑洞,它們誕生於宇宙初期,跟宇宙大爆炸初期暴漲的超高物質密度有關;第二種是超大質量黑洞,它的形成科學家們至今仍然沒有一個完美的答案
  • 深度解析:黑洞質量的下限和上限是多少?
    去年人類首次拍到了第一張黑洞照片,它來自M87星系的中心,其質量達到了65億倍的太陽質量,而處在我們銀河系中心的人馬座A*黑洞,質量相比之下就要小很多了,大概只有430萬倍的太陽質量,那麼黑洞的質量存在上限和下限嗎?接下來我們就來探尋一下這個問題。
  • 哈佛科學家發現宇宙超級黑洞「鼻祖」
    據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已經確認在宇宙中存在大量的黑洞,幾乎每個星系中央都存在超大質量黑洞,而一些質量更小的黑洞則更多,那麼這些黑洞的前身是什麼模樣就成了科學家的研究焦點。來自錢德拉宇宙演化調查的項目科學家發現在宇宙大約12億歲時就出現了超大質量黑洞,這些星系核的樣本記錄了宇宙早期黑洞的成長過程,科學家通過活動星系核的研究了解到宇宙早期超大質量黑洞的吸積情況,並釋放出高速移動的帶電粒子噴流。
  • 他拍攝了第一張黑洞照片,她發現了超級黑洞丨宇宙致命吸引力
    之前,小編已經告訴過大家,2020新科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發現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的安德烈婭·蓋茲(Andrea Mia Ghez)將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今天,我們要隆重地介紹另一位黑洞探索者、拍到人類首張黑洞照片的謝普德·多爾曼(Sheperd S. Doeleman),他也將參加第三屆WLF。
  • 黑洞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嗎?科學家:黑洞的密度可能很小!
    導讀:黑洞是一種神奇的天體,它無時無刻不在吞噬各種物質,但卻沒有人知道這些物質去了哪裡!它強大的引力甚至連光都無法掙脫,所以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到黑洞的存在,只能通過黑洞與周圍物質的作用來推測它的存在!除此之外,科學家還發現了一個神奇之處:黑洞的密度可能很小!我們知道,一個物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被稱為密度,可以說密度是對特定體積內的質量的度量。
  • 人類發現首個中等質量黑洞
    前,美國和歐洲的天文學家宣布,他們首次探測到了一個中等質量的黑洞。這項由超過1500名研究人員參與的引力波探測研究顯示,約70億年前,質量分別為太陽的66倍和85倍的兩個黑洞,在發生激烈碰撞後,形成了一個新的中等質量黑洞。這也是人類迄今探測到的首個中等質量黑洞。
  • 人類發現「中等質量黑洞」!黑洞理論被打臉是肯定的了
    超大實驗儀器LIGO在對這個這個信號進行理論分析後,科學家們得出了兩個推論:要麼是我們現在關於黑洞的科學理論存在著巨大的缺陷,要麼就是出現了一種全新的,我們從未觀測到過的,也沒有任何理論預言過的為什麼科學家們會得到這種驚人的推論呢?因為這次LIGO發現的是一個142倍太陽質量的黑洞,不僅如此,這個黑洞還是由更小一點的兩個黑洞合併形成的:一個是6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另一個是8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令科學家們奇怪的就是這顆8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根據我們現有的「黑洞理論」,宇宙中是不應該存在8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的。
  • 宇宙花園中丟失的黑洞種子
    這個難以捉摸的群體,即「中等質量黑洞」,大約有100到100,000個太陽。在迄今發現的數百個黑洞中,有大量相對較小的黑洞,但在中等質量範圍的「沙漠」中卻沒有確定的。科學家們正與nasa的強大太空望遠鏡以及其他天文臺合作,以追蹤與這些奇異實體描述相符的遙遠天體。他們已經發現了幾十個可能的候選者,並正在努力確認他們是黑洞。
  • 日本科學家稱:地球和巨大的黑洞更近了,未來會被它吞噬嗎?
    目前已知黑洞在宇宙中廣泛存在,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大類型:首先是假想中的原初黑洞,這類黑洞被認為廣泛存在於宇宙深空,只不過質量都非常小。科學家認為在宇宙大爆炸初期,物質高速被拋出,很多物質受力被擠壓在一起,就形成了小巧的原初黑洞。只不過目前科學家沒有真正發現它們的蹤跡,原初黑洞也被認為是驗證「霍金輻射」最合適的天體。
  • 科學家首次發現隱藏黑洞,對於人類未來探索宇宙有重要意義
    比如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距地球5500萬光年,人類首張黑洞照片的那個黑洞。可是宇宙中的超大質量黑洞數量是相對較小的,所以,我們能夠觀測發現的黑洞也非常少。而黑洞可不僅僅只有超大質量黑洞,更多的還是那些中等質量甚至是低等質量的中小型黑洞,它們才是黑洞家族中的主流。科學家猜測,銀河系中可能就存在至少數百萬個黑洞,這些黑洞都是中小質量的黑洞。
  • 黑洞內究竟是什麼樣子?人類被禁止窺視,諾獎得主的解釋讓人害怕
    在此之前,黑洞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近年來科學家不僅拍攝了第一張完整的黑洞照片,還模擬了黑洞吞噬恆星系統的動態圖片,給人們帶來全新體驗的同時,也令人感到十分好奇。黑洞的內部可能是奇點那麼,黑洞的內部究竟是什麼樣子呢?
  • 銀河系中心的超級黑洞在「眨眼睛」,科學家給出了三種解釋!
    在宇宙中大多數的星系中心都存在一個大質量的超級黑洞,我們的銀河系也同樣有一顆質量超過太陽430萬倍的黑洞——人馬座A*,天文學家在這顆大質量黑洞附近發現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位於智利的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觀察人馬座
  • 科學家發現巨型怪物黑洞,每天吃掉一顆太陽!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是由足夠大質量的恆星在核聚變燃料耗盡後引力坍塌形成所致。吞噬是其最大的特點,它可吸入任何物質,甚至是光線。在去年4月份人類獲得史上第一張黑洞的照片前,沒有人見過它的存在。但能通過黑洞吞噬周圍物質時釋出強大而明亮的輻射能量,從而被科學家捕捉。
  • M78星雲的「哥哥」M87心系出現黑洞了
    研究學者認為過去某時幾百個小黑洞融合一體形成了這個巨大黑洞。相比而言,銀河系中心的黑洞只有這個黑洞M87的千分之一大小,而銀河系中心黑洞之前科學家推測的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430萬倍,無論體積和質量都是目前觀察到的最大的一個黑洞。
  • 震驚,科學家提出我們可能生活在「黑洞」中
    接下來科學家們要做的就是,通過觀察或者試驗來驗證這個新學說。多元宇宙一種奇怪的新理論表明,微小的原始黑洞(在我們宇宙的最開始形成的黑洞)可以構成暗物質,並且奇怪的是,它們包含自己的微小坍縮的宇宙。這是一個奇怪的想法,雖然解決了投機性問題,卻一次解決了宇宙中幾個最重要的謎團。
  • 人類發現首個中等質量黑洞宇宙終結者還是締造者?
    黑洞的吸積盤和噴流不斷向宇宙空間輻射各類電磁波。捕捉宇宙電磁波,間接描繪黑洞輪廓。恆星衰老,向奇點無限坍塌形成黑洞。中等質量黑洞照片。日前,美國和歐洲的天文學家宣布,他們首次探測到了一個中等質量的黑洞。
  • 宇宙中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是否與周圍的星際氣體和恆星有關?
    也就是說,黑洞的半徑越大,意味著自身的密度越小,就連視界附近的潮汐力作用都會減弱。一直以來,儘管科學家們已經對恆星質量黑洞的形成過程有所了解,但依然很疑惑為什麼宇宙中會有這麼多的超大質量黑洞。因為,即便大型恆星坍塌之後能夠形成質量也相對更大的黑洞,但為什麼每個星系中心的都有,怎麼可能有這麼多剛剛好的巧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