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反覆練習拉麵技巧,他一天吃過15碗牛肉麵;創辦「牛肉麵大學」,打破了該行業多年來「不外傳」的承襲模式;發起成立蘭州牛肉拉麵國際聯盟,「洋弟子」遍布全球;免費培訓貧困地區人員,讓牛肉麵成為脫貧技能……
梁順儉 受訪者供圖
他,就是梁順儉,將蘭州牛肉拉麵賣向全球的人。現年52歲的他說,「在全世界賣牛肉麵60%的人,都和我有關聯。」
這,毫不誇張。
2019年8月,蘭州牛肉拉麵在紐西蘭奧克蘭開業,梁順儉(左五)出席開業活動。(資料圖)受訪者供圖
40天學會拉麵技藝,曾一天吃15碗面
順滑如絲的麵條,撒上綠色香菜蒜苗和秘制牛肉丁,澆上濃香醇厚的牛肉湯,再淋上幾勺紅油辣椒……一碗地道的蘭州牛肉拉麵出鍋了,蘭州人的一天由此被喚醒。
始創於1915年的蘭州牛肉拉麵,本地人一般稱為「牛肉麵」,亦稱之為「牛大」或「牛大碗」,取「大碗牛肉麵」之意。
始創於1915年的蘭州牛肉麵,以其「湯清者鏡、肉爛者香、面細者長」的獨特風格享譽世界,被譽為「中華第一面」。(資料圖) 楊豔敏 攝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牛肉麵館都是國營企業,鮮有私人開設麵館,那時候一碗牛肉麵對普通民眾來說,並不常吃。
後來,私人開設的店鋪多了,懂技術的拉麵師傅成為「香餑餑」,拉麵技藝不輕易外傳,坊間有「傳男不傳女」的家族式承襲,或需要正式的拜師收徒,學習至少一年以上,才可「出師」。
製作一碗牛肉麵,需要經過和面、拔面、揉面、溜面、抻面、拉麵等多種工序。(資料圖)楊豔敏 攝
純屬機緣巧合的梁順儉在16歲「誤打誤撞」進入了該行業。現為蘭州牛肉拉麵行業協會副秘書長、甘肅金味德拉麵文化產業集團董事長梁順儉近日接受記者專訪,回憶關於「一面之緣」的故事。
16歲的他從甘肅平涼老家來到蘭州謀生,「街邊熱氣騰騰的牛肉麵太好吃了,當時做這個的人很少,我就進入麵店工作。」他說。
「首先得從打雜開始,掃地、洗碗、剝蒜苗、煮肉、揉面等一樣樣來。」少年梁順儉踩著凳子揉面,「揉了好久之後,師傅就是不教拉麵技術,就只能偷著學,每天觀察師傅在後廚的舉動,並給師傅買好吃的,想法設法討好師傅,讓師傅教自己技術。」
牛肉麵的規格分為二柱子、二細、三細、細、毛細、大寬、薄寬、韭葉子、蕎麥稜子、一窩絲等不同面形。(資料圖)楊豔敏 攝
功夫不負有心人,師傅終於同意給他教拉麵技術了,但當時有個規矩,學徒拉的面要自己吃。「只有自己吃,才能知道拉的面是粗了還是細了,湯料放得是否合適。」梁順儉反覆試驗練習拉麵技巧,最多時一天吃過15碗。
經過40天「偷師學藝」,他掌握了牛肉拉麵製作全過程,在當時,要學會整套牛肉麵的製作工藝需要至少一年時間。
心高氣傲的少年心中有個「大廚夢」,18歲的他已成為搶手的拉麵師傅,毅然離開進入飯店工作,並獲得中國烹飪大師等稱號。
蘭州牛肉麵以「一清(湯)二白(蘿蔔)三紅(辣子)四綠(香菜蒜苗)五黃(麵條黃亮)」統一了蘭州牛肉麵的標準。(資料圖)楊豔敏 攝
2000年以後,原本藏匿於街頭巷尾的地方小吃「牛大」,快速實現向大眾快餐的轉變,成為了蘭州人清晨排隊的大眾消費美食。
「做烹飪時,我還是會關注牛肉麵的發展,以另一種視角和旁觀者的身份看,發現牛肉麵市場存在巨大的人才空缺。」梁順儉說,2000年初的蘭州,依舊很難找到一個懂全套蘭州牛肉麵技術、管理的師傅。
打破傳統公開辦學,傳藝培養國際型全能人才
2006年,梁順儉創辦了蘭州牛肉拉麵專業技術培訓班,竟然不少來自海外的學員慕名而來。這在餐飲界引起了不少爭議。
「一些老師傅認為,牛肉麵製作工藝都是秘法相傳,不能這樣輕易教給別人了。」梁順儉說,「只有讓更多人知曉了這門技術,它才能不斷被傳承下去,甚至走向海外。」
圖為疫情期間,可外帶打包食用的蘭州牛肉麵。(資料圖)楊豔敏 攝
萬事開頭難。在當時的蘭州,並沒有關於牛肉麵教學的教材,培訓課上教什麼呢?
梁順儉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查閱資料,將牛肉麵製作的技術要領列印到一張紙上,每堂課發給學員。課堂上,又不斷有學員提出各種問題,他再去查閱資料解答問題,並將之梳理總結為教材內容,再次發放給學員,就這樣,教材內容越來越厚,普通訂書機也訂不起來了。
「那就編成一本書。」2007年11月,梁順儉將積累的教材內容進行系統整理後,主編成《蘭州牛肉拉麵寶典》一書並出版,這是有關蘭州牛肉拉麵技術的第一本最全面的書籍,涉及蘭州牛肉拉麵的全套做法和相關運營管理方法。
2019年,蘭州一家牛肉麵館創新推出的「超級牛大碗」,成為「網紅」,多人可共食。(資料圖)楊豔敏 攝
超前的全球化發展理念,越來越多的學員到蘭州拜師學藝,培訓班則擴大為「甘肅興隴蘭州牛肉拉麵職業培訓學校」,通過理論、實操、實習等3個月可「出師」。
「學牛肉麵,不僅僅是會拉麵就可以了,更要學牛肉麵的理論和管理,辦一所牛肉麵大學」成為梁順儉的心願。
什麼?花三年的時間來學拉麵,是不是瘋了?
2018年,梁順儉發起聯合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興隴蘭州牛肉拉麵國際商學院」,在家長們的質疑聲中,梁順儉負責招生宣傳講解,為前來報考的家長和學生講解牛肉拉麵的市場前景。
圖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代表來蘭州探尋牛肉麵的製作工藝。(資料圖)受訪者供圖
2018屆學生30多人,2019屆50多人,2020年招生人數還將擴大。這是中國國內的第一所牛肉麵大學,將蘭州牛肉拉麵培訓正式納入國家高等職業教育體系。
截至目前,該校向海內外培養拉麵人才4萬多人,學員遍布美國、法國、加拿大、韓國、澳大利亞等地。培訓旨在建立蘭州牛肉拉麵高素質技管合一的人才培訓體系,建立標準,懂得管理和經營。
隨著和面、揉面一些體力工作被機器替代,拉麵技術以其柔美的藝術表演形式,逐漸吸引更多女性加入,成為「蘭州牛肉麵大使」。受訪者供圖
「洋弟子」遍布全球:拉麵不再是力氣活,更是一門藝術
在「牛肉麵大學」的實操教室裡,58歲的老師周興國是老蘭州人,16歲跟隨父親拉麵、開店;教學生6年的他感嘆「外地人來學拉麵,心裡頭高興,就怕他們學不會;現在女生也越來越多,女生還學得快;拉面具有美感,不再是以前的力氣活,是一門藝術。」
圖為來自海外學員們正在學習蘭州牛肉拉麵的製作。(資料圖)楊豔敏 攝
「吃飽、吃好、吃營養、吃文化、吃藝術,牛肉麵這5個方面都具備。」梁順儉說,隨著和面、揉面一些體力工作被機器替代,拉麵技術以其柔美的藝術表演形式,吸引更多女性加入,她們不僅可以從事拉麵、收銀、調菜、內務等崗位,還可參與經營、教學等活動,成為蘭州牛肉麵大使。
來自奈及利亞的蘭州大學碩士研究生金佑琪,是梁順儉的「徒弟」。22歲的她帶著對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2016年不遠萬裡來蘭州求學。
作為「吃貨」的她在蘭州街頭尋覓美食,被醇香的蘭州牛肉麵所折服,看著拉麵師傅手中的麵團變為不同寬度的麵條,直言「簡直是魔術師。」
學做拉麵的想法由此萌發,梁順儉成為了金佑琪的師傅,不僅教她拉麵技術,還在日常生活中教她中國餐飲文化、禮儀等知識。
「學拉麵太難了。」回憶起剛開始和面、揉面、溜面、抻面、拉麵等步驟,金佑琪時常練習到胳膊酸痛,手臂痛到抬不起來。
為了研究面的形狀和粗細變化,她每天能拉超過500次的面。經過學習,金佑琪終於熟練掌握牛肉麵製作的全套技藝,並成為了非洲孔子學院的「金字招牌」,通過美食向當地民眾展示中國文化。
由於疫情,金佑琪現在仍未能返校,她時常隔著視頻向師傅訴說著對牛肉麵的思念。
夢想成為「拉麵大使」的她說,希望畢業後回國開一家牛肉麵館和牛肉拉麵培訓學校,讓大家品嘗中國獨有美食的同時,了解更多中國美食中的歷史和文化。
「牛肉麵已成為海外中式快餐的絕對主角。」梁順儉說,目前蘭州牛肉麵不僅遍及中國內地各個城市,還有百餘家蘭州牛肉拉麵館走向世界,分布在俄羅斯、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美國、巴西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來源:中國新聞社
記者:丁思
編輯:王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