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房者看房熱情在回溫。
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三季度,環京、環滬、環廣深地區的新房找房熱度同比去年均有所上漲,環廣深9城新房找房熱度同比上漲27.4%。
新房市場亦在加大供應量,滿足購房者的需求,打新熱情隨之高漲。
在多地調控影響下,部分樓盤採取線上選房的方式,軟體搶房進入購房者的視野,搶房成為拼網速的遊戲。
電商平臺上,「0秒搶房」的宣傳毫不遮掩。上千好評為商家營造搶房不敗歷史。「0―1秒就搶下,成功率9成。」客服展示了多個成功案例,不乏深圳熱銷新盤。
「0秒就能搶到的概率很偶然,通常得1―2秒。」有多年代搶經驗的代搶人餘意對時代周報記者說,「搶到1―2秒的黃金時間,搶房成功率就可達到85%。搶房失敗會退款退單。所以,店鋪銷量越高,作假的可能性越大。」
誰都能找到軟體搶房,但不是誰都能搶到房。
「意向房源20個人收藏,還給我搶到了!」購房者李東6月靠代搶人拿下了心水房子,8月再用軟體搶房替朋友搶下意向房源。「確實有用。」
有人歡喜有人愁。購房者王曼準備好的3000元代搶費沒花出去,房子沒搶上,「代搶人說遇到驗證問題,但幫我朋友搶到了,我覺得有點奇怪」。
無人能說清軟體搶房效果幾何。
代搶人稱成功率超8成
決定搶房的成敗,以秒鐘計算。
「1.2秒。」這是李東成功搶房的紀錄,打敗了收藏同一意向房源的20人。但這不是他的功勞,「開盤前系統開放兩次模擬選房,靠自己根本選不到。」分不清是手速還是網速慢,抑或是兩者共同影響,李東想到了「作弊」。
李東從朋友那聽說過軟體搶房,再三對比後,他選擇了朋友用過的商家,收費2萬元。「對方也沒說一定能搶到,只說『先搶後收費,不中不收錢』。」他想著,反正不先收錢,能搶到的多花2萬元也不算事兒,沒搶到的自己也不虧。
結果讓李東很滿意。「軟體搶房還是有用的。」
所謂軟體搶房,實質是利用各種代碼編制的搶房軟體,監控線上選房平臺,在開啟認購的同時快速執行房屋認購操作。早些年新樓盤流行線上選房,由此衍生這一行當。
類似春運,靠自己拼手速拼網速都搶不來火車票,只得請「黃牛」代搶。
「一般在1―2秒內就能完成,」杭州人餘意就是搶房「黃牛」,自己開發搶房程序,根據不同選房平臺特性,配套設計相應程序。
軟體搶房的過程與搶火車票無異。購房者認籌成功後,會提供選房平臺帳號及5―15個意向房源,代搶人提前設置伺服器導入相應軟體程序,自動監視樓盤選房平臺系統開盤倒計時。時間一到,程序自動執行操作。
明源雲客、樂居選房、萬科e選房等都是線上選房的主流平臺。在開盤搶房的瞬間,選房系統的數據處理負載會達到頂峰,由於系統伺服器有承載能力限制,一定時間內必定會限制登記人數。
自寫的程序擠進去了,搶到房子的機率也就提高了。「我們設計開發的軟體都能匹配使用這些系統,代搶成功率約是85%。」餘意自信地說道。
當大部分購房者還擠在起跑線上拼手速拼網速時,用軟體搶房的購房者已經站在終點線,手握心水房票。
幾乎是清一色好評
誰都想成為那個站在終點笑著的人。
李東嘗到甜頭後就向身邊朋友安利軟體搶房,但他也發現當中的貓膩:越是熟悉區域樓盤的,要價越高。
8月,李東朋友看中的樓盤中籤率僅10%,有過軟體搶房成功經驗的他就幫著朋友聯繫「黃牛」,在電商平臺用「軟體搶房」「搶號」等不同關鍵詞搜索,還有賣房中介留下的搶房小廣告,一問,「動輒5萬元」。
「最高要價10萬元!」李東說,像賣房中介與購房者聯繫緊密,對熱門樓盤也很熟悉,要價都是5萬―10萬元;電商平臺上的商家大多是以區域來定價,基本要價3萬―5萬元。
李東最終在電商平臺找到了要價3500元的商家,結果也讓人驚喜:「還真替朋友搶到了意向房子。」
除了搶房,對方還提供搶火車票、門票的服務。
「他可能是純做技術的,不了解樓盤行情。」李東分析道,真有技術的人,會花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優化程序,而不是研究樓盤。「其實,要價10萬元和3500元的都一樣。」他認為,報價未必是技術水平的體現。價格高,很有可能是交易過程裡捲入了好幾層中介。「這個東西(軟體搶房)不是說越貴越好。」
有需求自然有市場。樓市打新愈熱鬧,軟體搶房愈旺。
時代周報記者在某電商平臺輸入「搶房」關鍵詞,一連串號稱「0秒搶房」「一對一服務」的商品出現,當中不乏月銷1000+的爆款。商品標價大多為100元,但這只是為方便客戶下單,具體價格還需與客服另行商定。「不論地域,只要是線上開盤的都能操作。」時代周報記者以購房者身份諮詢店鋪客服,對方表示搶房收費一口價2000元,搶不到全額退款。
對於搶房的成功率,這位客服比餘意更有信心,「如果是微信公眾號的選房平臺,只要房源不是內定,成功率達9成」。
店鋪幾乎是清一色的好評。「店家真的特別專業,第000001名,用了0.01秒。」也有個別的評論表示,「能搶到,但不是最想選的,搶到的是備選。」
10%的意外
即便是軟體搶房,也無法保證能100%成功。
王曼就是客服沒提到的那10%的失敗者。正好攢夠了首付,王曼想安個家,理想房型是不低於5樓的三室兩廳。於是,她開始做一手房的功課,選定了某個熱門樓盤。
中籤率33.3%。王曼看中的樓盤可售房源1232套,認籌人數3696人,相當於3個人搶1套房。此前,當地已湧現多個「日光碟」。
「聽說有些樓盤一兩秒就被搶完了,」王曼意識到新房選購異常激烈,在一同買房的朋友推薦下,兩人在電商平臺找了同一個代搶人,把選房平臺的帳號密碼以及15個意向房源交給對方。代搶一次收費3000元,搶不到不付款。
王曼把搶房的事全都交給對方。「他很有信心的啊,我也只能相信他了,反正自己搶也不一定能搶到。」
當天10時開盤,代搶人的消息來得很快,王曼的心一下子提起來。
「沒有搶到。」懸著的心很快掉下來,王曼看到代搶人的解釋,「遇上驗證問題:『這次認籌金多少?』」
沒回答上問題,房子自然沒搶著。回頭再看選房平臺,王曼收藏的15個意向房源都被搶完。
又一次陪跑,王曼不免失望。「聽說是有人投訴搶房軟體,所以樓盤臨時設置了問題。」雖然心有不甘,但她也能理解,「突然跳出問題,大家多少有點意外。」
「很多搶房軟體的技術含量不高,選房系統一升級,就倒下一大批『黃牛』。」混跡多個樓市群的李環環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為了能順利搶到房,丈夫就研究過軟體搶房的原理,自己寫出一套程序,選房時用這個程序搶到了房。她發現,王曼打新的樓盤裡,她的遭遇不是個例,「很多找『黃牛』的人都沒搶到房」。
「黃牛」似乎也在升級。
電商平臺有搶房軟體商家為打消記者疑慮,表示自己有題庫,軟體可以用「人工智慧」自動解鎖驗證問題。至於題庫從哪裡來,軟體能否應對臨時變更的驗證問題,商家含糊表示:「我家除了內定,基本沒失手過。」
「沒那麼多搶房的人」
軟體搶房能否成功,連同行都保證不了。
「一般搶房軟體分兩種運行方案,快速點擊與抓包、發包。」餘意說,前者效果與人工搶房無異,後者則在速度與成功率上更勝一籌,但平臺更新是它的軟肋。
跑不贏平臺更新速度,做不出配套軟體,那就花錢找同行。
「你找的商家可能做不出軟體,他就再找別人代搶。」有代搶人向時代周報記者提供了同行的轉帳截圖以佐證自家技術。截圖上,號稱「0秒鎖房」的同行支付前一單幫搶費用,順帶打聽9月末深圳新上線的選房系統。
新上線的選房系統,代搶人開出了1萬元要價。「新出的系統不難操作,但很多人還來不及寫出程序。」他說,要是找不到能搶的程序,有的會幹脆人工搶房,即使不中,對於商家來說也沒有任何損失。
曾在電商平臺接單的餘意認同這番說法。「電商平臺的商家絕大部分都是中介,接單後就會轉手把單分發至陌生代搶人組成的群裡隨機派單,客戶甚至不知道是誰在搶房。」
搶房可以作弊,好評也可以刷單。
「現實生活中沒有那麼多搶房的人。而且,搶房失敗都是退款、取消訂單。所以,店鋪銷量越高,作假的可能性越大。」餘意說,要是看到店鋪有好幾萬條評論的,可以直接跳過,「基本都是刷單刷出來的。」
也有人對軟體搶房嗤之以鼻。
「(用軟體搶房)就是交智商稅。」 選房平臺明源雲客表示,公司一直對搶房軟體的真偽存疑。
「這種現象就像是江湖野醫生說包生男生女一樣,生到了就給錢,生不到就不給。」對方表示,公司經常為此報警,曾有「黃牛」冒充公司內部員工行騙,警方核實後發現他們其實都是假軟體搶房,都靠人工搶。「他們賭的就是概率,一次搶房能賺幾千元到一萬元,只要多幾個人交智商稅,他們一個月下來賺得很舒服。」
有銷售就被「黃牛」盯上。
深圳房產銷售何娜曾遇到拉客的「黃牛」,想跟她一起合作,由她來推薦客戶。她想都沒想就拒絕,「我不想讓客戶冒這樣的風險,要是花了錢又搶不到,到時要負責任的人說不定是我。」偶爾遇到客戶諮詢軟體搶房是否有效,她也一律不作推薦。「還不如去買一個5G手機或者借一個,把手機裡面的軟體都刪掉,就有可能比別人快1秒、2秒。」
涉嫌違法
軟體搶房流言紛紛,房地產商亦發出了預警。
9月30日,明源雲客對時代周報記者回應,平臺持續升級與更新,並擁有嚴格的防控機制保證安全性,包括設置問題驗證在內的多種方法來規避軟體搶房。
8月30日,線上選房前一天,深圳中海寰宇時代發布特別提示,為保證線上選房的公平性,系統會開啟防刷單機制,一經觸發系統將自動拉黑刷單帳號,且無法繼續參與當天選房活動。9月11日,另一新樓盤光明電建洺悅府在正式選房前發布防刷單提示。
購房者似乎並不擔心。
「你看看他們(代搶人)的朋友圈,全國各地都有人找代搶。」王曼說,即便真的被拉黑,也不是只有自己,更不需要過多擔心。
於代搶人而言,威懾力更弱。
「是否真有防刷單機制還有待證實。」餘意說,確實有樓盤開盤後設置了驗證步驟,但現在軟體能夠完成這類驗證問題。「其實開發商只在乎把房子賣出去。」
法律有震懾力嗎?
盈科(上海)律師事務所陳曉薇律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遊戲外掛已被認定為提供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程序罪。搶房軟體的實質與遊戲外掛相似,2018年即有軟體搶房案件以構成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為判決結果。「這是新興的罪名,打擊力度還不是很大,以後可能會陸續對於這些違法犯罪行為進行嚴打。」
「專門開發軟體用來作弊,且以盈利為目的,基本都屬於刑事違法。」上海秦兵律師事務所徐斌律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防範這些違法行為的責任應當在開發商,應提供更科學有效的選房方法。
迫於搶房競爭過於激烈之下的作弊,始終有違公平,王曼意識到軟體搶房背後「一家歡喜一家愁」的兩面性。「大家本來在同一個起跑線,都有機會,但是那些用搶房軟體的人比較快,相對來說也失去公平性。」
但在買一手房這件大事面前,誰也不敢說自己不想贏在起跑線。「下次再有線上選房,我也沒想好要不要繼續用軟體搶房。」王曼坦言。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的餘意、李東、王曼、何娜、李環環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