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這種性格的孩子,上學更容易受欺負,家長們要多多關注

2020-12-14 欣欣育兒記

近年來我國的發展水平越來越高,但是人們的素質水平卻還沒有很大的改善。校園暴力愈加頻發,不管在哪個地區,哪個國家,或多或少都會存在校園暴力事件,不過在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下,很多孩子就算遭受了校園暴力也不敢吱聲,而這讓施暴者更加猖狂。

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由於長期研究餐做心理以及青少年心理,因此總是能夠一針見血地說出孩子問題的真正根源所在。而她曾在一次講座中,特意提到過這種性格的孩子,上學更容易受欺負,家長們要多多關注。

孩子之所以會遭遇校園暴力,最根本原因是施暴者的品行不合格,再就是孩子自身的性格較為軟弱,容易受到別人欺負。

那具體是哪種性格的孩子,在學校中容易受到欺負呢?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一位15歲左右的女孩在燒烤店吃東西的時候被一名身穿黑色連衣裙的女子不斷抽打耳光、拉扯頭髮。

被打的女生雖然一直在求饒,但是黑衣女子卻不依不饒,繼續施暴,一旁的同伴還拿起手機進行錄製,將視頻發到網上,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

最後打人的女子已經被警方刑事拘留,其同伴也受到了相應的批評和教育,雖然這件事以這樣的形式結束的了,但是被打的女孩子心裡一定會留下陰影,不知何時才能走出來。

美國一項著名心理學家的一項研究發現:「若是孩子在童年時期遭受校園暴力,其心理陰影將會伴隨孩子到中年,甚至一生!」

《悲傷逆流成河》因校園暴力想要自殺

經發現性格軟弱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受到別人的欺負,為什麼這麼說呢?性格軟弱的孩子往往會被人當成「軟柿子」,而且這類孩子被欺負了往往都會默默忍受,因此施暴者更樂意欺負這樣的孩子。

遇到校園暴力,這些方法

勇於反擊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節目中被問到「如果孩子被打,您會支持他打回去嗎?」

李玫瑾教授想都沒想便直接回答道:「肯定會啊!」

其實想要避免校園暴力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首先要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孩子不是「軟柿子」,李玫瑾教授還提到家長要注意增強孩子的體格,這樣在被欺負時也有能力進行反抗。

別把希望都寄托在老師身上在孩子遭受校園暴力之後,一般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老師,認為老師會幫助自己妥善解決這件事情,其實不然,有些老師不負責任,因為這種情況時有發生,所以老師處理的也比較含糊,喜歡草草的了事;雖然也有一部分老師比較負責,會懲罰施暴者,但這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還會有下次施暴的可能,所以不能將所有的希望全都放在老師身上,應該及時和家長溝通。

性格培養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講座中,將孩子的人生分為幾大階段,而3-6歲正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老話常說:3歲看老,所以說,孩子三歲左右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最基本的陪伴之外,更要教育孩子情緒表達、與人溝通的能力。

父母要早早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免得孩子長大之後變得脾氣暴躁,想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繪本是必不可缺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孩子在小時候對故事以及圖片最為敏感,繪本是最適合的。

我家孩子在3歲左右就看了很多的繪本,其中有一套《做最好的自己》孩子是非常喜歡的,全書一共有10冊, 畫面精美、內容孩子色彩鮮豔的插畫,在3歲左右的孩子,可以當做是漫畫書,還可以用來親子共讀。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這套書一共有十個主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亂發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團結友愛、知書達禮、分享快樂、我能行、形成好習慣。幫助孩子克服情緒障礙,陪伴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把那些能做的、不能做的事情深刻的留在孩子的印象中。

10冊不過是59.8元平均一本不到6塊錢,也就是一頓早餐的錢,卻能夠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養成好習慣、好性格,同時培養閱讀好習慣,一舉多得!怎麼算怎麼划算!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對話俞敏洪:孩子被欺負,家長別只會教「告老師」
    這兩位育兒大咖互相交流了彼此的育兒方法和最近關注的育兒現象,結果發現家長們都很關注一個問題。 那就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部分孩子在家長不注意的地方挨欺負了!
  • 在學校被欺負?別只教孩子「告訴老師」!李玫瑾教授說要這麼做
    孩子第一次上學,每個家長都害怕自己的娃受欺負,或者遇到各種各樣的麻煩。我們經常會跟孩子說,在學校不要去欺負別人,如果別人欺負你,一定要及時告訴老師。不過,事實證明當孩子欺負後告老師是沒有用的,李玫瑾教授說要這麼做!
  • 李玫瑾教授坦言:父母把孩子養成了「老實人」,就別怪同學欺負他
    孩子上學以後,會不會被欺負,有沒有和同學好好相處,是很多父母關心的問題。有的父母訴苦:我平時在家裡教育孩子,要懂禮貌,要謙讓他人。但別的孩子,會過來搶自己孩子的玩具,欺負他們。父母不在身邊,又該怎麼辦?有父母曾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裡被欺負了,卻不敢反抗。校園暴力,已經有越來越幼齡化的趨勢了。
  • 「媽媽,我不想上學」,孩子在幼兒園受欺負,聰明的家長這樣處理
    「媽媽,我不想上學」,孩子在幼兒園受欺負,聰明的家長這樣處理 一般在孩子3歲的時候,很多家長就會把孩子送到幼兒園裡面學習。畢竟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一方面可以減輕自己的重擔,另一方面可以讓孩子接觸小團體,對他們的成長教育有很深層次的意義。
  • 李玫瑾:孩子打架家長別下場,做好這3樣「後勤工作」就夠了
    孩子打架了怎麼辦?這是困擾很多家長的問題:插手顯得是大人欺負小孩,不插手又怕自家的孩子受了委屈,但其實關於這一問題,我國的著名教育研究者李玫瑾教授早就給出過她的權威觀點:孩子打架時家長別下場,而是應當做好後勤工作。
  • 孩子在學校被人欺負,別再教他「告老師」,李玫瑾的方法才是上策
    校園和一個小社會一樣,有著形形色色的人,有的孩子則喜歡去欺負人,而有的孩子則因為性格的問題被人欺負。因此,當孩子到校園以後,家長難免擔心孩子會遇到校園霸凌的事情。然而對於孩子在學校被人欺負這件事,知名育兒李玫瑾教授卻表示,別再教他"告老師",按照她的辦法做才是上策。
  • 「媽,同學打我」,孩子在學校受欺負,家長應對方法很關鍵
    還是在學校裡受欺負,有哪些原因呢? 性格孤僻,沒有朋友 有一些孩子天生性格就比較孤僻,他們不善於與他人交朋友,有的時候甚至不想與他人交朋友。這樣的性格在班級裡顯得有些另類,也顯得有些孤獨。
  • 李玫瑾教授:決定孩子命運的是性格而不是智商,別只看重學習成績
    家長要把握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 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提到「孩子在3到6歲的時候,性格養成的關鍵期,此時不使勁管,12歲以後想管就難了」。
  • 校園暴力其實並不遙遠,也許你的孩子正在經歷,家長要儘早預防
    孩子出現厭學情緒,總是想方設法的找理由不去上學,通常家長都會誤以為孩子為不愛學習而找的藉口,從而對孩子進行深刻的教育。其實,孩子有可能是因為在學校裡被人欺負,為了不想面對那些欺負他的人,而逃避上學。
  • 孩子的這三種表現,證明「缺乏安全感」,家長們要給予保護
    本來以為是孩子比較小、怕羞,所以不愛多言。以為隨著年齡增長,這種情況會有所好轉。漸漸地家長們會發現孩子的「害羞」情況並沒有好轉,上了小學還是不愛說話,連老師都反饋了這些問題。這時候家長才發現事態嚴重,其實孩子不是怕羞,只是缺乏安全感而已。
  • 孩子經常被人欺負怎麼辦?老師建議「打回去」,專家也認可這種做法
    注意,這裡我說的不是一般的矛盾,而是頻繁欺負別人的「校園暴力」,對於那些施暴者而言,他們不會因為老師的幾句調節或者警告而收手,反而會把這種「怒氣」變本加厲地施加在對方身上,讓對方更加不敢給老師說。李玫瑾不僅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她曾經讓她的外孫女用這種方式,解決了被欺負的問題。孩子不打回去,他一直受欺負,心理上的創傷,可能一生都無法癒合;孩子如果不打回去,家長打回去,家長就會被判刑,之前一位父親保護自己女兒,打了施暴女孩,就被判了多年,這對自己的孩子,是雙重傷害。
  • 李玫瑾:將來有出息的孩子,多半有這三個特徵,建議家長好好培養
    將來會有所作為的孩子一般從小表現就很明顯,我國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就曾坦言:有這三個特徵的孩子,將來多半都有出息,建議家長好好培養。所以家長們如果發現孩子有拖延症的習慣,一定要及時改正了,讓孩子從小養成今日事今日畢的好習慣,凡事都做好規劃,培養自己的自制力,這樣孩子才能更優秀。
  • 《小象艾拉》:害羞的孩子更容易被人欺負?看小象艾拉如何化解
    孩子被人欺負,該不該還手?相信很多父母的回答是:第一次大聲警告,第二次果斷還手,如果打不過就告訴家長和老師。曾經我也是這麼教孩子的。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家長和老師都不在你身邊,你又打不過人家,那該怎麼辦?
  • 李玫瑾: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前管什麼?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作為家長自然希望孩子品質好、性格好,在外被人誇讚是一個有教養的孩子,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孩子的都聽話、懂事。尤其在7歲之前,很多孩子都成為了人們口中的「熊孩子」。而導致孩子成為熊孩子的原因就出在家長身上。
  • 李玫瑾教授:是性格而非智力
    可要說影響一個人的命運是什麼?我聽到過很多答案。在父母和孩子的眼中能夠決定命運的,大多數選擇的是智力。因為他們認為智商高的人,往往會更有成就,自然智力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在很久之前我也覺得命運和自身的智商、學習有很大關係,不過在我看過李玫瑾教授的一次講座,讓我的想法有了改變。
  • 孩子被欺負導致性格膽小怎麼辦
    說到孩子被欺負這種事情,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國內都是十分常見的,只不過有很多這樣的事情最後都不了了之了。其實孩子們被欺負有很大的原因都是因為一些比較幼稚的行為導致的,不過這也能夠理解,畢竟他們都還是個孩子,沒有經歷過社會上的薰陶,性格方面有些幼稚也是正常的。
  • 李玫瑾:小孩有沒有受到虐待?家長如何知道?
    喜歡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哦~文丨依子鈞幼兒園作為一種學前教育機構,家長們把孩子送進幼兒園,是想讓孩子提前適應體驗學校的生活,同時也讓孩子在這階段能快樂健康的成長。但孩子在幼兒園被虐受傷事件,卻時有發生。近期,網上曝出陝西西安,一家長的兒子在幼兒園玩耍凳子時,被老師拎起摔在地上。孩子也因此被摔得導致下巴受傷,總共縫了8針。這是一家收費並不低的幼兒園,孩子母親稱每月收費要2千多。本想著這種收費高的幼兒園會更加規範些,沒想到出了這種事。
  • 李玫瑾:家長向孩子「求助」,未必是壞事,教育也需「以柔克剛」
    中國式父母似乎成為了一個專有代名詞,中國式的母親大多是管孩子學習、生活,比較溫柔;中國式父親都是威嚴、不苟言笑的。 家長們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一律贊同的道理就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自己一定要具有權威性,讓孩子聽自己的話。
  • 李玫瑾:孩子9歲前有以下「臭毛病」,暗示情商高,是你家娃嗎?
    言語發展好的孩子更偏於社會性發展,這種孩子見人喜歡打招呼,喜歡跟人打交道,很會觀察別人的情緒,這種孩子將來多半是當領導的料。二、窮大方這類孩子在家長眼裡好像不太聰明。但其實這種孩子從小就擁有一個非常寶貴的品質,就是懂得分享,這也是社交的必殺技。而社交能力,又是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李玫瑾教授曾表示,有些孩子從小就擅長交朋友,只要有一點事兒,肯定有人來幫忙。
  • 李玫瑾直言:家長「富養」孩子,無疑是在養廢孩子,抓緊醒醒吧
    這些父母就納悶了:明明我們這麼起早貪黑地努力奮鬥,孩子也是看在眼裡,怎麼他就一點都學不到父母身上一絲半點的優秀品質呢?關於這個話題,李玫瑾教授曾給出過一個非常有深意的回答,大概意思是:許多父母以為提供足夠的物質給孩子,就算是富養;但缺乏精神上的滋潤,這個孩子的身體被養弱了、性格給養壞了、脾氣也給養大了。這種錯誤的育兒行為實質上形成了「富養」,最後把孩子給養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