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的發展水平越來越高,但是人們的素質水平卻還沒有很大的改善。校園暴力愈加頻發,不管在哪個地區,哪個國家,或多或少都會存在校園暴力事件,不過在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下,很多孩子就算遭受了校園暴力也不敢吱聲,而這讓施暴者更加猖狂。
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由於長期研究餐做心理以及青少年心理,因此總是能夠一針見血地說出孩子問題的真正根源所在。而她曾在一次講座中,特意提到過這種性格的孩子,上學更容易受欺負,家長們要多多關注。
孩子之所以會遭遇校園暴力,最根本原因是施暴者的品行不合格,再就是孩子自身的性格較為軟弱,容易受到別人欺負。
那具體是哪種性格的孩子,在學校中容易受到欺負呢?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一位15歲左右的女孩在燒烤店吃東西的時候被一名身穿黑色連衣裙的女子不斷抽打耳光、拉扯頭髮。
被打的女生雖然一直在求饒,但是黑衣女子卻不依不饒,繼續施暴,一旁的同伴還拿起手機進行錄製,將視頻發到網上,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
最後打人的女子已經被警方刑事拘留,其同伴也受到了相應的批評和教育,雖然這件事以這樣的形式結束的了,但是被打的女孩子心裡一定會留下陰影,不知何時才能走出來。
美國一項著名心理學家的一項研究發現:「若是孩子在童年時期遭受校園暴力,其心理陰影將會伴隨孩子到中年,甚至一生!」
經發現性格軟弱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受到別人的欺負,為什麼這麼說呢?性格軟弱的孩子往往會被人當成「軟柿子」,而且這類孩子被欺負了往往都會默默忍受,因此施暴者更樂意欺負這樣的孩子。
遇到校園暴力,這些方法
勇於反擊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節目中被問到「如果孩子被打,您會支持他打回去嗎?」
李玫瑾教授想都沒想便直接回答道:「肯定會啊!」
其實想要避免校園暴力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首先要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孩子不是「軟柿子」,李玫瑾教授還提到家長要注意增強孩子的體格,這樣在被欺負時也有能力進行反抗。
別把希望都寄托在老師身上在孩子遭受校園暴力之後,一般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老師,認為老師會幫助自己妥善解決這件事情,其實不然,有些老師不負責任,因為這種情況時有發生,所以老師處理的也比較含糊,喜歡草草的了事;雖然也有一部分老師比較負責,會懲罰施暴者,但這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還會有下次施暴的可能,所以不能將所有的希望全都放在老師身上,應該及時和家長溝通。
性格培養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講座中,將孩子的人生分為幾大階段,而3-6歲正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老話常說:3歲看老,所以說,孩子三歲左右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最基本的陪伴之外,更要教育孩子情緒表達、與人溝通的能力。
父母要早早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免得孩子長大之後變得脾氣暴躁,想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繪本是必不可缺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孩子在小時候對故事以及圖片最為敏感,繪本是最適合的。
我家孩子在3歲左右就看了很多的繪本,其中有一套《做最好的自己》孩子是非常喜歡的,全書一共有10冊, 畫面精美、內容孩子色彩鮮豔的插畫,在3歲左右的孩子,可以當做是漫畫書,還可以用來親子共讀。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這套書一共有十個主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亂發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團結友愛、知書達禮、分享快樂、我能行、形成好習慣。幫助孩子克服情緒障礙,陪伴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把那些能做的、不能做的事情深刻的留在孩子的印象中。
10冊不過是59.8元,平均一本不到6塊錢,也就是一頓早餐的錢,卻能夠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養成好習慣、好性格,同時培養閱讀好習慣,一舉多得!怎麼算怎麼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