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記者與中國足協主席陳戌源有過一次面對面交流。當談及長期困擾中國足球限薪限投的「暗箱操作」和「陰陽合同」時,陳戌源扔下了一句狠話,「發現一起,就查處一起,絕不能搞什麼下不為例。」說到這裡,他略停頓了幾秒鐘,然後瞪著眼睛又補充道,「哪怕我足協主席不當了,也不允許『下不為例』。」從2019年8月22日當選足協主席至今,已經任職一年多的陳戌源越來越適應這個新角色,在工作中變得愈發自信和遊刃有餘,也將自己的狠勁體現在了日常決策中。
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中國足球的2020年值得被銘記。上周六,山東魯能隊在足協杯決賽中以2比0擊敗江蘇蘇寧,奪冠的同時也拿到了下賽季亞冠聯賽入場券。而足協杯落幕,也意味著中國足協完成了一項前無古人的艱難任務——從7月25日中超開幕起,在短短五個月之內,完成了包括中超、中甲、中乙三級職業聯賽和足協杯在內的多項重要賽事。儘管各項賽事的賽程大幅度縮水,賽制也有非常大的改變,但在這個特殊的年份,以最安全的方式順利完成賽季就代表了成功。事實證明,全封閉賽會制的設計起到了效果。根據中國足協提供的數據,中超、中甲和中乙聯賽全賽季分別進行了33784次、15040次和9238次核酸檢測,結果全部呈陰性。從空場開賽,到有限開放看臺,再到近萬名球迷湧入蘇州奧體中心觀看上海德比大戰,中國足球在防疫方面的經驗已被多方效仿,例如在卡達多哈進行的亞冠聯賽東亞區小組賽便全盤照搬了中超的封閉辦賽模式。
中國足協某執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沒有陳戌源在工作中的那份執著和狠勁,那麼中國足球的2020賽季完全可能是另一副樣子,「面對四面八方的壓力,面對來自各界的質疑,敢於一肩扛起所有責任,堅持開啟賽季,需要常人難以想像的韌勁和魄力。」令這位官員印象最深刻的事情發生在中超開幕前三天,大連新增一例本土新冠確診病例,在與當地政府、防疫相關部門緊急磋商後,中國足協頂住壓力堅持讓賽事如期開幕,「如果當時口氣稍稍松一點,結果對於中國足球而言可能就是2020賽季不復存在,而且會形成多米諾骨牌般的連鎖反應。」
在這樣一個不尋常的賽季結束後,中國足協還完成了另一件重要的事情,那便是對職業俱樂部開支和球員薪酬進行了兩年來的第三次削減,從2018年年底時確定的中超俱樂部年開支12億元、球員頂薪1200萬元(不含獎金),削減為中超俱樂部6億元、球員頂薪500萬元(不含獎金)。雖然中國足球的「高薪低能」一直為外界所詬病,但如此高密度、大幅度的限薪限投也帶來了一些質疑聲和不同意見。在2020年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議上,陳戌源用一句話表達了足協的決心,「各級國家隊已經十五到二十年沒能進入世界大賽,中國俱樂部投入是J聯賽3倍,是K聯賽10倍,一線球員工資是J聯賽5.8倍,是韓國11.6倍,這些數字是觸目驚心的。我們難道還不覺醒?我們難道良心已死嗎?我們難道還要繼續生存在這樣的足球環境中嗎?」
另一個數據或許從側面給予了陳戌源和中國足協支持。2020年5月23日,中國足協公布了幾番推遲之後的2020賽季三級職業聯賽準入名單,結果令人觸目驚心:因存在欠薪行為,廣東華南虎、四川FC、遼寧宏運、上海申鑫、銀川賀蘭山、大連千兆、福建天信、延邊北國、吉林百嘉、南京沙葉、保定容大等11家俱樂部被取消聯賽註冊資格;此外天津天海、深圳鵬城、杭州吳越錢唐、菏澤市曹州和南京巴蘭塔主動退出職業聯賽。俱樂部如此大面積地成片倒下,中國足球的確到了不得不下狠心自我救贖的時刻。
由於疫情關係,原本應該在2020年進行的卡達世預賽亞洲區預選賽四十強賽後半程賽事幾經推遲,最終確定將在明年3月和6月進行。因此對於中國男足而言,2020年格外空閒,這也讓年初成為國足新任主帥的李鐵顯得有些尷尬,一整年沒有一場正式比賽,他只能通過組織集訓、觀察歸化球員來保持存在感。國足很閒,但中國足協對於國字號球隊的建設卻並沒有停步。近期公布的《關於進一步推進足球改革發展的若干措施》中便有關於國足的一些新舉措,除了要求男足國家隊成為亞洲一流之外,還提出了「完善國家隊教練員、運動員選拔專家委員會制度,明確國家隊教練員、運動員選拔標準和辦法,並向全社會公開。建立合理有效的國家隊績效考核制度,設立國家隊獎勵基金、榮譽制度和保障制度」。其中,向全社會公開運動員選拔標準和辦法令人格外關注。
作為中國足協歷史上的第一位專職主席,陳戌源的確帶領中國足協展現出一種與以往不同的特質,尤以那股敢於打破固有利益平衡的魄力和狠勁令人印象最為深刻。這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勢,或許正是今天的中國足球所最需要的。特殊的2020賽季已經過去,而在即將到來的2021年,隨著世預賽等焦點比賽的恢復以及限薪限投令的實施,中國足球面臨著更嚴峻的考驗。
本文來源:文匯報 作者:陳海翔 責任編輯:三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