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淄川區:槲林村
槲林村隸屬嶺子鎮,在嶺子村以南2.5公裡處。為元代古村,建於山頂向陽坡。因建村之時周圍山上多槲樹,故名槲林。現居民有高、王、程、韓、李、孟、郭、孫等姓氏,多為明初棗強移民輾轉遷播至此。
歷史上,槲林村一帶山高坡陡,人煙稀少,野生動物和鳥類格外多。其中,呱呱雞子和紅嘴老鴉為槲林村附近所獨有,被載入1920年版《淄川縣誌》。域內古蹟眾多。其中,青雲寺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雞峪摩崖造像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附近尚有水峪寺等。
青雲寺
位於槲林村西北方向500米處的盤山與九紋山幽谷中,為古般陽二十四景之首。初名上泉庵,因路途井(俗稱井裡井)可從上邊寺院內汲水,故名。據《淄川縣誌》記載,明正統(1436—1449)年間由僧人淨明初創。正德(1506—1520)年間,住持圓明大事擴建,遂成大剎。又在路途井正北不遠處建起幾間精舍作為讀書堂,招徠名流在此讀書。此後幾百年間,文人雅士在此碑版題詠最多,青雲寺一直在全縣名勝中高居首位。明朝後期,因張敬曾在此苦讀,後考中進士,官至禮部主事,人們取「青雲直上」之意,改稱青雲寺。
青雲寺坐北朝南,自東向西分為四個院落。主要建築有祖師殿、天王殿、伽藍殿、 觀音殿、地藏王殿、碧霞元君行宮、鐘鼓樓等,佔地面積2651平方米。天王殿同時為山門,面闊三楹10米,進深5.5米。磚石結構,抬梁式混合結構硬山頂。屋面施青筒瓦,置脊飾吻獸,無脊剎。設前廊,有兩根簷柱,簷柱上鑲有木質垂株雀替,廊枋施油彩,木質門直欞窗。門楣上方雕刻「青雲寺」三字。當門石獸為蹲獅。殿內有四大天王塑像,牆上繪有壁畫。
作為500多年的深山古剎,青雲寺具有諸多顯著特點。
首先,周圍谷深壁峭,林壑尤美,以九紋呈彩、四盤據勝、月山照晚、途井涵春、龍臺薦靄、龜林毓秀、輞谷響應、屏壁舒捲、鴿崖繞回、鷹峰崚嶒十景以及井裡井、廟裡廟等獨特的景致而聞名遐邇。井裡井指路途井,本名上泉,亦稱靈泉,即十景之一的途井涵春。其奇妙之處在於,既可以從上邊也可以從下邊打水——高高的石牆上 砌一券洞,井在洞中,路人可入券洞打水;洞頂直衝井口又砌有井筒,寺僧即從上邊的井口取水。至於廟裡廟,即廟中建廟——天王殿正中迎門,建有一座精緻的木閣,塑有一尊韋馱。
其次,眾多文人雅士曾在這裡就讀,留下大量詩詞、碑銘,數百年書香不絕。明代以來,張敬、王教、張至發、畢自嚴、畢自寅、畢自肅、王所須、王鼎蔭、王昌蔭、唐夢賚、沈潤、邱璐、孫蕙、王士禎等,均曾在此就讀而發跡;畢自嚴還與韓萃善、王宣化、孟墀臨等結為青雲詩社,切磋詩藝。王君賞、王教、張中發、畢自嚴、畢際有、王磚、唐夢賚、王士禎、張篤慶、張永躋、畢海珖、沈曾育等留下大量詩文,其中王教所撰《上泉庵佛殿記》全文載於康熙版《淄川縣誌·寺觀》。趙金人、王教等曾在此設帳授徒,王居正、王甡、李堯臣、張篤慶、沈天祥、邱希潛、畢世持等知名文人也曾入寺研讀。蒲松齡年輕時亦在此秉燭苦讀,執教淄西後又多次來遊,為《聊齋志異》 的創作擷取了眾多素材,還撰寫了《青雲寺重修二殿記》,作有《閏月朔日,青雲寺訪李希梅》《重遊青雲寺》等詩篇。民國初年,名儒孫廼琨在明清讀書堂舊址建起靈泉精舍,主講理學。自此,人們又稱路途井為靈泉,稱孫廼琨為靈泉先生。一時文化名流如陸子敬、李曰仁、彭思九、陸次宣、彭思聰、崔芳華等薈萃於此,青雲寺成為山東地區理學中心。青雲寺原有古碑刻70餘通,大部分毀於「文革」期間。只有蒲松齡的《青雲寺重修二殿記》僥倖保存下來,現藏蒲家莊蒲松齡紀念館。
再次,青雲寺有著密集的泉群。除了路途井,還有古井4眼:兩眼在距路途井不遠處;一眼在山門前石橋下以東券洞裡;一眼在寺內東跨院,名「聖水泉」,井口為整塊青石鑿成。區區幾百平方米的彈丸之地,就有5眼井泉,而且水質甘洌。這在缺水的山區,十分寶貴。槲林立村以來幾百年間,即以青雲寺泉群為主要生活水源地。
此外,青雲寺還有著500多年的古樹林,多為珍稀樹種,現存100餘株。有流蘇、槲、楓、欒、構、楷、檜、樗、楝、柘、櫨、烏桕、毛棶、合歡、車梁木、胡枝子等。博學如蒲松齡,面對諸多不能辨識的古老樹種,也不禁發出「樹不知名翠作堆」(《蒲松齡集·詩集·重遊青雲寺》)的慨嘆。秋令時節,樹葉經霜變為紅、黃、紫、橙、棕、赭等多種顏色,極其豔麗。尤其是3株流蘇,每年「五一」期間盛開,白如雲團,香飄數裡。每逢四月初八廟會期間,遊人如織。
維護古蹟,常施善行
現在槲林村居民,以高姓最多。據高氏祖塋清鹹豐辛亥(1851)碑載,槲林高氏原籍蒙陰縣狗跑泉村,其始祖高天祿於康熙年間由歷城縣龍山凹莊遷來。至於王姓,則為清初淄川名宦王考祥及其弟王考獻、王考成的後代。
王考祥,字履吉。順治十六年(1659)進士。初授四川順慶府推官,考核卓異,升任山西翼城知縣,因積勞成疾死於任上。翼城百姓聞訊,皆哭於街巷。他工於書法, 長於詩詞古文,但由於客死異鄉,竟無存稿。王考獻字公睿,恩貢生,在青雲寺北邊龍泉村頭的大悲庵修道,為蒲松齡好友。
王考獻修道大悲庵期間,在槲林村置有部分田產。到他暮年,其孫輩中已有人在槲林村居住。此後,王考祥、王考成的孫輩也先後落籍槲林村,共同成為今日槲林王氏的始遷祖。槲林王氏家族幾代人尊佛崇道,對保護文物古蹟做出了積極貢獻。清末至新中國成立幾十年間,青雲寺常年無僧尼居住。槲林王氏的王乃棟、王乃梁兄弟及王乃棟之子王慶仁義務維護青雲寺,保護寺內建築及周圍古樹免遭破壞。王乃梁之子王吉慶還冒著極大風險,在「十年動亂」期間為青雲寺保存下一件銅缽。此缽圓體,斂口,圈足,外腹有「乾隆六年鑄」字樣,造型精美,為當年住持僧做法事所用。如今此缽已被視為青雲寺鎮寺之寶。
金雞峪摩崖造像
渭金雞峪,在槲林村東北1000米左右。西邊懸崖上一組石刻人物造像,即金雞峪摩崖造像,為淄川區內唯一一處古代摩崖石刻造像。造像坐西朝東,共浮雕神像三人。中間神像高90釐米,寬70釐米,著古代漢官袍服,雙手扶膝,閉目端坐。兩側各有一小像,高40釐米,寬10釐米,直立。均保存尚好,個別部位略有傷毀。懸崖下原有一廟宇,名孤石大夫廟,「十年動亂」期間被毀。現存孤石大夫碑,字跡尚能辨認,系明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立,敘述鄉民張進禮倡導建孤石君廟事,庠生趙誠撰文。為建此廟,張進禮甚至冬日無衣,而金雞峪終與青雲寺、水峪寺並稱三大奇景。近年,槲林等村群眾在摩崖造像前建一磚石結構小廟,使摩崖造像免受風雨侵蝕。(彭延文 藺開慶)
摘自:淄博記憶鄉村 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