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沿著蜿蜒的山路一直前行,在峨莊古村落國家森林公園裡,有一個幽靜古樸的小村莊—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響泉村。樹木茂密、石屋古樸、溪水潺潺、涼爽宜人、魚躍鳥鳴,悠閒的漫步在村中,優美的生態環境令人陶醉,而村中的一眼泉、一棵樹、一座樓、一處莊園……處處流淌著謎一樣的美麗傳說,更彰顯了文化底蘊的深厚,讓人流連忘返。
村名的由來
著名呂劇《王定保借當》在山東可謂家喻戶曉。聽過的人都知道,裡面張春蘭有這樣一句唱詞:「問我家來家不遠,我家住在城南張家灣」。裡面的城南是指峨莊村大街,而張家灣就是現在的響泉村。據悉,當初該村張姓村民佔多數,加之村中泉群成潭,溪水潺潺,瀑布有聲,故取名為張家灣莊。該村落是於明代外鄉人遷入而形成的。原名叫張家灣、響水灣,千年歷史三改村名,仍然以水取名。現村域面積1.61平方公裡,村莊佔地面積180畝,437人,常住人口247人。
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曾為《王定保借當》流傳的故事到過響泉村多次,並和一位《王定保借當》故事的傳承人劉氏老人結為朋友。最早的原本故事出自蒲老先生的筆下。
從村名可看出,響泉村水源豐富,現有古井3個、泉眼17個,而且水質甘甜,水量充沛,從不斷流。每個泉眼都有它一段美麗的傳說,其中12生肖泉和雙生泉最為著名,該村因長期飲用雙生泉泉水,雙胞胎的出生率遠遠高於全國水平。有一句俗語:抬起頭來看水眼,五裡便聞響泉聲。意思是響泉村水的流動聲在五裡外都能聽得到。相傳原始人在該村河兩岸居住繁衍生息,猿人居已被淤石掩埋,故以水取名。
在遮天蔽日、有500餘年歷史的古槐樹下,村民房蕊正在用石碾碾壓玉米,而像這樣的參天古樹,村裡還有不少。除了古樹,響泉村還是遠近聞名的石頭村。村內的古房子都是石頭建築。有句順口溜:響水灣,響水灣,響水灣石頭賽過磚,蓋屋打院牆,光用石頭不用磚。漫步在村中,你會發現,有大量的石凳、石碾、石桌、石街等。該村主要建築格局具有濃重的北方建築特點:「城中城」既居家防護牆內留有四合院;大戶人家具有「前廳、後院、中天井」的居家風格。村內傳統建築佔整個村莊的80%,最典型的有千年古樓、爐姑廟、焦氏莊園等。
千年古樓之謎
位於村東的古樓建於明代,共三層、160平方米,全部用料石砌成,上下通道是用石臺階形式建造。一樓沒有門口,至今是個迷。是起義軍將領的碉堡,還是大戶人家小姐的繡樓?兩種截然不同的傳說,讓這棟千年古樓的身世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在村書記焦裕良的帶領下,記者來到古樓腳下。幾名學生正面對古樓寫生,古樓的牆上布滿了塗鴉——這裡幾乎成了寫生的一個招牌景點。據傳說,古樓已有近千年歷史,內有地下秘密通道,古樓有瞭望臺射口,是典型的軍事設施。古樓由一代襖軍劉二祖所建。據記載,公元1211年,楊安兒在山東領導紅襖軍起義,起義軍以身著紅裝而得名。第二年,劉二祖也在泰安揭竿而起,隨後轉戰攻打淄、沂兩州。1214年,楊安兒失敗被殺。1215年,劉二祖受傷被俘就義。因此古樓高大巍峨,窗小牆厚,易守難攻,且周圍建築布局錯綜複雜,外人進入如走迷宮一般。
在古樓大門外,有一對長0.8米、寬0.3米、高1米的臺階式上馬石、下馬石。其迎面雕有石頭圖像,側面刻有牡丹花開。這是大戶人家的象徵。劉二祖是響泉村名留青史第一人,雖經800多年的歷史變遷,故居中的一些建築被毀,但雖危猶存的石樓,帥府大門、及上下馬石,仍在向人們訴說著英雄當年的一些歷史。
另外一種說法似乎更加靠譜——這座樓是呂劇《王定保借當》中女主角張春蘭的繡樓。在劇中,王定保與同學賭博輸了錢,怕父母責罵,不敢回家要錢還債。未婚妻張春蘭就背著父母將嫁妝衣裳給王定保當錢還債。一直垂涎張春蘭美貌的惡霸李武舉知道這件事以後,便乘機誣賴王定保偷盜他家之物用來還債,把王定保打入監牢。張春蘭星夜趕到縣城公堂喊冤,最後終於救出王定保。而根據歷史記載,張春蘭確有其人,她的娘家就是響泉村。
兩種相去甚遠的傳說中,古樓的本來面目更加模糊和神秘。也許,這才是古樓的迷人之處。
在古樓旁邊,有一座古樸的廟宇--爐姑廟,建於清代,佔地3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0平方米,它的傳說至今被人津津樂道。該廟毀於文革,後經幾次重修,每逢初一十五前來上香的香客絡繹不絕,香火非常旺盛。爐姑廟另有《千年孩子鍾訴說天下第一狠娘》、《青蛇罷工》和《破腹澄清》三個真實故事。
樂善好施的焦氏家族
在響泉村有一處古老院落,大門上方,掛有長2.1米,寬0.7米的一個柏木製品牌匾,刻有「慈善祠堂」四個大字,落款是青州府益都縣贈。焦裕良說這就是焦氏莊園,佔地310平方米。共有三個大門,分大門、中門、後門,前廳是迎接客人的房屋,後院是花園,中天井是四合院,是全家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院內有獨家享用的石磨、石碾、羊欄、豬圈、夥房、僱工房、柴草房、糧庫、留宿房,是大戶人家獨有的生活設施。
焦氏莊園大門口是通往青州、臨朐、沂源、博山的必經道路。大門外左方有一個長0.6米、高0.8米、寬0.35米的供水石,每天讓「長工」在供水石上方一隻木桶盛上米湯,讓過路人無償飲用。在院內東廂房有一家「留客房」,讓勞累的趕路者和老弱病殘討飯者免費住宿。焦氏家族在解放後雖然化為地主成分,在文革期間,家家遭大字報批判,但焦氏家族沒被貼上一隻大字報。
據悉,焦氏家族祖祖輩輩樂行善道,最有名的當為剖腹證明自身清白的焦繼業,他修橋建廟,借給百姓,有遠近聞名的焦大善人之稱。他設立了「藥臺」--石板做的臺面,用於擺放各種給人治病的藥品,給鄰村和過路人提供了方便。二百年過去了,無人在此石桌上買藥了,但藥臺卻成了村中的一個地名,而這也是焦氏樂善好施的一個標誌。
1/2 1 2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