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卡汽車 汽車文化 原創]
《極速車王》,是的,那是一部加入了很多藝術處理手法的復古賽車題材電影作品。相信很多汽車愛好者早就在這次國內院線正式上映前,就一睹了卡羅爾·謝爾比和摯友肯·邁爾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的24小時勒芒賽場上,憑藉福特GT40 Mk.II賽車創造的傳奇故事。鍾愛賽車的謝爾比從美國空軍戰時退役,一直到八年前離世的這幾十年間,始終如一日。這一次,人們或許能夠在這樣一臺基於福特Mustang(參數|詢價)而來的謝爾比GTE寬體版車型身上,捕捉到這位老人生前的些許光輝色調。(攝影:耿安,部分歷史圖片來自網絡。)
卡羅爾·謝爾比,應該是美國汽車乃至世界賽壇最響亮的名字之一。人們之所以對其難以忘懷,其實有著很多原因。由於身體不佳,謝爾比不得不在早年間駕駛賽車贏得過多場國際賽事,並成為全美最頂尖的賽車手後,暫別了短暫的職業車手生涯。
福特 Mustang(詢價模塊,請勿手動編輯,如需刪除,請在圖片上右鍵刪除詢價)
之後,他便創立起了一座駕駛學院與專注於賽車運動的謝爾比公司。起初的Corba 260,便是一臺「偷機」將英國AC公司生產的車身和福特提供的發動機拼合,外加謝爾比親自調校出來的高性能賽道機器。
由於有了Corba 260的成功,謝爾比與美國最大的汽車生產廠家福特之間開啟了一段「世紀姻緣」。1965年,基於福特初代Mustang,並由卡羅爾親手操刀打造的謝爾比GT350問世(後來還有GT500等多個動力版本),一時之間它成為了Mustang車系中,最有魅力也是最值得期待的車型,直至今天依舊如此。
在那幾年間,除了市售高性能版車型以外,謝爾比大部分時間都和肯·邁爾斯耗在賽車改裝車間,備戰全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在前一年的徵戰失利後,1966年,正如人們所期待的那樣,福特終於在卡羅爾·謝爾比等人的帶領下全面化擊潰了如日中天的法拉利,包攬了當年該賽事的前三名,雖有些五味雜陳,但那一定是謝爾比一生最光輝的時刻了……
每當人們再次追憶起這段賽車歷史上的輝煌成就之時,也會對這位已故的老者心存感激。1973年,由於美國遭遇了有史以來形勢最為險峻的石油危機,福特終止了與卡羅爾·謝爾比繼續合作。從此他也嘗試過多個領域的創業,但最終還是難以放棄他摯愛的汽車行業。直到2002年,滿頭白髮的謝爾比以當時全新福特GT首席顧問的身份出現在底特律車展,並與謝爾比GT500新車共同亮相時,這位老人激動地說道:「很高興能回到福特,這個承載我汽車製造夢想的地方!」
如你,如每個鐘愛汽車文化的人所願,我們今天仍舊能在「後·謝爾比」時期,於全新的車型上一睹他對賽車日積月累的經驗與風採。謝爾比的多個版本也伴隨著Mustang車型一路走來。譬如閣下眼前的這臺謝爾比GTE寬體版,似乎就與福特原廠的Mustang大相逕庭。
雖然我們並沒有在這臺GTE車型上看到令美系愛好者為之一震的V8大排量自然吸氣發動機,但在氣勢風格的營造上,視覺告訴我們它過關了!你我似乎都很容易將其與《極品飛車》遊戲中的主角聯想到一起,複雜的進氣格柵與趨向賽車風格的「前唇」相互搭配,沒錯!這明顯不是一臺「簡單的」Mustang。
身處PonyCar級別的Mustang總想著在六、七十年代向那些更為暴力魁梧的MuscleCar看齊,謝爾比版本的出現,讓「小馬」們距離自己的目標又近了一步。高聳的玻璃纖維材質發動機蓋有如魯式增壓風格改裝附身一般,欲爆裂開來、呼之欲出,它甚至讓那些身處駕駛室艙內的人,只能靠著「猜測」操控著車頭。
為了迎合尾部車寬達2095mm的「肥臀」,謝爾比的設計師團隊們不得不在車側的底邊位置絞盡腦汁,加入了一系列匹配度很高,卻又不搶風頭的碳纖維飾件,手工打造的寬體套件用環氧樹脂工藝拼合完成,效果一流。可別小看這幾處改動,它們的出現直接讓這臺體態更加豐腴的謝爾比GTE,比原廠Mustang足足輕出了42kg。
為了證實自己是一臺原汁原味的美國車,你能夠在這臺謝爾比GTE寬體版身上捕捉到不少元素。譬如全車找不到哪怕一個泊車雷達、還有在狹窄街道毫無用武之地,只能駕駛於又寬又直的高速路才能一展神威的「大視野」左側外後視鏡、以及車尾保險槓下方被強制加裝的後霧燈等等。
從歷史至今,謝爾比GT家族在各個時期、都衍生出過不少版本,「GTE」的由來據悉是在一次Mustang粉絲聚會上出現的特殊版本,而「寬體版」的叫法同樣源於官方,絕非浪得虛名。上世紀六十年代,謝爾比在首臺Cobra車型上加入了寬體輪眉與簡短有力的鴨尾式尾翼,以此來讓其符合更優秀的空氣動力設計,在歐洲賽場上披荊斬棘。所以陡峭山崖旁的這臺全新謝爾比GTE寬體版,很明顯就是為了致敬當年的Cobra Daytona,而生的特殊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