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本期來做客的嘉賓是設計師汪婧軒。此次他和我們聊了聊「交互的根本 —— 情報的設計」
卓先生為沒能參與的小夥伴們總結了一個小時的對話中比較重要的內容。
/ 先 為 大 家 簡 單 介 紹 下 汪 婧 軒
·多摩美術大學情報設計專攻 碩士
·現SMS高齢者社會インフラ項目 designer
/ 什 麼 是 情 報設計
情報
「情報(じょうほう)」這個詞直譯到中文就是信息,所以,很多人會把日本的情報設計直接歸結為信息設計,但其實,在情報的概念中,對於情報的最恰當的解釋是人所感知到的一切信息。如圖所示,情報設計做的東西就是圍繞著信息,從人感知到某一信息被產生,我們要做的工作就開始了。人作為接收方,具體來說我們的工作就是基於人的感知之上將信息傳達給人,這些信息可以是人與人、也可以是物與人。有人問過我,動物的信息屬不屬於呢?當然。從你感知到這個動物開始,信息就已經存在了,例如,聽到動物的叫聲、聞到動物的氣味,甚至是動物所散發出來的一些信息素等。
情報設計
那麼,在對信息有了基礎認知之後,我們可以做什麼呢?我們的工作就是用人可理解的方式,把這些信息傳達出去。最基本的信息傳達就是視覺感官的接受了,例如,文字、符號、圖形等,隨著科技力量的發展,我們所能使用的傳達途徑也會越來越多。但是,很多人類的感覺無法直接用一種客觀且可傳遞的方式表達出來,例如,氣溫是比較冷還是比較熱,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用體溫計這樣一個東西來展現體感溫度。紅線上升就是升溫,下降就是降溫,通過視覺的變化來表現體感溫度的變化。這裡有一點,不可否認的是,在情報設計的作品中確實有很多平面設計的東西,有很多人一定要區分這兩個科目的作品的話,那就是,我們的出發點是信息處理,平面的出發點是視覺表達吧,但是我個人覺得,沒有必要去刻意區分這些專業壁壘的,這樣會限制你的設計。
在實際操作中,我們處理的信息一定不會是像之前溫度變化的例子這樣的簡單,好比說在設計一款app的時候,這個信息應該放到這裡,那個信息應該放到那裡,對於系統且龐大的信息,我們會有信息整合。這種信息整合的過程,就已經進入了情報設計的另一個階段了,在單一信息傳達的基礎上,將複雜的信息系統化再做表達。
/ 關 於 多摩美 的 情 報設計
多摩美術大學的情報設計專業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通俗來講的交互之類的信息設計,另一種是以媒介為中心的媒體設計。前者是我所在的研究方向,後者,我個人覺得更加的偏藝術化的表達。
接下來,我來講講多摩美的情報設計方向的教學。情報設計的教學覆蓋到,從網絡到書籍。利用所有媒體,主要是設計學和信息科學的設計課程。以使用AI和大數據的服務研究為中心,引進了UI/UX設計、程序設計、信息科學知識之類的新的設計方法,同時也設定了面向社會實踐學習實學設計的課程。
第一階段教學:
學習信息設計的基礎知識和技術,掌握所有基本的交互概念。
第二階段教學:
從各個專業領域提供的基礎練習科目中,選擇適合自己興趣和目標的科目。
第三階段教學:
選擇專業領域,掌握更高層次的知識和技術。課程內容由各自的專業領域獨自設定。另外,在本科第二、三年裡,從與媒體藝術課程共同設置的專業課科目中選擇進修,掌握更廣泛的媒體應用知識。
第四階段教學:
在大學本科教學的最後一年,學生會在完成畢業研究製作的同時,與教授更多的探討實際設計應用。通過作品發表、布置展覽、製作圖錄,掌握情報設計作品社會性發展的過程。
情報方向的教授:
日本的教學理念跟國內的設置是不太一樣的,更加強調學生的主動探討,這一點尤其在大學院教學中尤為突出。這不是說老師不會太管我們,而是,老師更加注重我們對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的調整,對於作品形式上的指導,老師不會太過控制。我的導師是南房子老師,南房子老師主要是做一些社會議題的項目例如,博物館、地域特色性的一些設計。
/ 關 於 我 的 作 品
藍印花布花紋AR交互實體圖鑑/
藍説/TALLING BULE
藍印花布是中國傳統工藝。人們將來自於古代傳說和神話變成紋樣印染在布上,以表達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嚮往及寓意,並用於生活中各處。但光看布面很難直接理解花紋中所含的寓意。為了將這些花紋的意義直接快速的傳達給觀者,本設計將曹健男《藍印花布紋樣250》的內容重新編排,並將其中的紋樣含義製作成相關動畫,利用擴張現實技術,讓人們在閱讀藍印花布紋樣含義的同時可以使用手機查看對應圖像的動畫,以便更加快的理解藍印花布的紋樣意義。
視覺障礙者雜誌/心の旅/
THE TRIP BY HEART-A TRAVEL MAGAZINE
在大學院期間我做過一個合作項目「雑誌の_」,從情報設計的角度去完成一本雜誌設計,從信息收集到信息編輯,這個項目時間很長。在我的合作團隊中,只有我一個中國人,所以,我們選擇了做中華街,但是,我個人在起初對於中華街是有些牴觸的,但是,在設計的過程中,我有了很多更深的感受。
首先是對旅遊雜誌的一個總結,旅遊雜誌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目的在於讓讀者儘可能的身臨其境,所以開本以及內容圖片會非常的大。另一種的目的是為了吸引讀者去這些地方,所以,他們對於信息的傳達會更加的精緻化。這種臨場感,不是只有眼睛可以做到,對於溫度、氣味等都是可以進行信息傳達的,所以,我考慮到殘障人士如何能感受到身臨其境,所以,開發了很多其他感官的信息傳達方式。我還加入了點字和聲音,點字就是觸感,我就不多說了,聲音的話,例如,在觸摸書的一些位置,會播放出來一些聲音,如,吃小籠包的聲音等。
這裡因為版權問題,我們就只給大家展示節目過程中的一小部分作品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戳下面這個網站,了解設計師汪婧軒的更多的作品。https://jxwang.myportfolio.com/work
撰文:李卓
作品圖片:汪婧軒
出品:TAKU&TADA
/下 期 預 告
8月20日 beijing20:00-21:00
tokyo21:00-22:00
什 麼 是 真 實( r e a l i t y )?
Guest:蔡雲逸
東京藝術大學先端藝術碩士
武藏野美術大學在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