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家時的三兄弟,想成佛的卻成了魔,想開悟的沒開悟

2020-12-22 離生別苑

對於佛教徒來說,「成佛」是最圓滿的成就,是最殊勝的果報。佛教徒們根據各自不同的喜好與自身條件,有的熱衷於拜佛、誦經咒;有的熱衷於打坐、念佛號;有的熱衷於放生、做佛事;有的熱衷於參禪、參話頭。他們的修行方式或者各不相同,但是目標應當是一致的,那就是「成佛」。

為什麼都想要成佛呢?因為在世人的心目中,「佛」的含義包括了所有的殊勝: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邊的神力;無上的智慧;五眼六通等等等等,不管是衝著哪點殊勝,總之他們都會有堅定而足夠的理由。那麼想要成佛,就會有機會成佛嗎?想要成佛而未成佛的都是普通人,那麼普通人可以成佛嗎?普通人與佛的距離有多大呢?

「佛」是世人對釋迦牟尼的尊稱,而「釋迦牟尼」是釋迦族人對悉達多王子的尊稱。悉達多王子未曾開悟成佛之前,也曾是個普通人,禪宗有個說法:「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因此呢,從這點上講,普通的人也都是會有成佛的機會的。有了成佛的機會,就都能成佛嗎?那就不一定了。不必說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參悟條件都並不一樣,即便是相似的生活環境、參悟條件下,也不見得就都能把握住成佛的機會。佛陀在家時的三兄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佛陀在家時,他還只是悉達多王子,悉達多有兩個兄弟,一個叫提婆達多,一個叫阿難,身為王子的他們生活條件不相上下,而作為兄弟的他們智商水平也應當是相差無幾的。悉達多菩提樹下悟道之後,開始轉佛法輪,為眾生講法。聰慧過人的提婆達多和阿難也相繼從佛出家修道。那麼提婆達多與阿難後來會也跟悉達多一樣證悟得到佛道嗎?

出家後的提婆達多精勤修習,《出曜經》中曾言其:「十二年中,坐禪入定,心不移易,誦佛經六萬」,可見其之廣學精進,可是呢,提婆達多後來卻不但沒能成佛,還成了與佛作對的惡比丘,成了與佛作對的現世之魔。沒能成佛是因為提婆達多不想成佛嗎?不是的!提婆達多是非常渴望成佛的,他之所以勤修佛道不就是想要成為智慧的佛嗎?其實他還不僅僅是想要成為智慧之佛,破壞僧團的他,還想著要成為形式上的領袖、形式上的佛陀。

跟提婆達多相比,阿難非但沒有試圖破壞僧團,還被佛陀指選為侍者。作為侍者的阿難,有最好的機會聽聞佛法,那麼博聞強記的阿難後來成佛了嗎?如果你熟悉佛家典故,那麼你就會知道阿難還在聲聞乘,只是聲聞阿羅漢,並沒有真正地開悟成佛。沒能成佛是阿難不想成佛嗎?一定不會是阿難不想,要是不想成佛,阿難他也就不會出家了。

提婆達多和阿難都是佛陀在家時的兄弟,也都追隨佛陀出家修道,與佛陀同氣的他們卻也都未能修而成佛。可見呢,並不是想要「成佛」就能修而成佛的。三兄弟中最終成佛的悉達多,卻是為什麼能夠成佛呢?悉達多能夠成佛的因素很多,跟他的兩位兄弟相比,有一條很重要的不同,很是重要卻總是被大家忽視的不同之處,那就是悉達多從來都沒有「成佛」的念想。甚至於說悉達多的修行目的也不是為了開悟佛道,應該說「開悟佛道」只是悉達多修行的收穫,是一種無心的收穫。悉達多最初的修行目的,以至於一貫的修行目標,都只是為了尋求「解脫眾生苦痛之道」,而並不是為了追求成就自己宗教地位的「成佛之道」。

佛陀在家時的三兄弟,想成佛的卻成魔了,想開悟的卻沒能開悟,而從來也未曾想過要「開悟成佛」的悉達多,卻最終開悟成佛了。可見呢,「開悟成佛」並不只是個人的事,只有心繫眾生苦難的人,才會有機會開悟成佛。

願您早證菩提

弟子周襄寫於離生別苑 2020 05 07

相關焦點

  • 開悟、明德你知道多少?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你能做到幾條?
    意思是說:世間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具備佛性,都可以通過修行成佛,只是眾人被貪婪心、怨恨心、不明理之心所蒙蔽,所以才不能夠成佛。可又想,那是佛祖,有幾個人能修到佛祖的境界和能力呢?東方的儒家和西方的佛陀同時揭示了生命的本質,所持觀點不謀而合,堪稱神奇!
  • 佛教:開悟後是什麼樣子?
    「開悟」這個詞,一般人聽起來會感覺很神秘,是不是開悟後就可以飛起來了?是不是開悟後就和電視劇裡的「濟公」一樣,有各種神通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玄乎,開悟之後,你還是你,我還是我,跟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
  • 什麼才算是「開悟」?真正開悟的人,往往都有這3個特徵
    開悟是什麼樣子?現在有很多描述,但是絕大部分都是錯的,因為大多數描寫開悟的人都沒有開悟,只是用大腦理解,哪怕描述的都一樣,也是錯的。同樣的,本篇文章也是錯的。無論是孔孟之道、佛陀之道、老莊之道,還是瑜伽之道,其終極目的只有一個:如何引導我們進入開悟的狀態。打開了,我們就悟道了。孔子在《周易·文言傳》裡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 打坐與開悟有什麼關係?
    佛陀當年傳下的教法是「戒定慧」。《大佛頂首楞嚴經》中說:「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這裡的戒,指的是佛陀所規定的戒條。只要按照戒條去約束自己,心就能定下來,最後生發出智慧,由此而開悟。但是我們看到,佛陀當年成道,就是在入深定中,降伏了各種魔道,從而證悟了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那麼,打坐與開悟究竟有什麼關係呢?不僅佛教中講究打坐,道教中也講究打坐。打坐的來源,由來已久。雖然佛道打坐的姿勢不同,但是目的都一致:讓自己的心在打坐時定下來,什麼也不想,做到空無。當心達到空無的時候,什麼都不想的時候,就能生出大智大慧來。
  • 一個人一世能修成佛嗎?佛陀告訴你答案!
    按照佛經中的論述,一個人從發願到修成佛位,要經過三大阿僧衹劫,這個過程要經過52個階次,而這個還是最快的速度,如果中途發生心生轉退,還是需要更多的時間。而且一個成佛後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來修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經歷的時間更是無法計量。修成佛需要如此漫長的時間,聽起來也是駭人聽聞的。
  • 什麼是開悟?與內在自我合一,開悟的種子就在你的體內
    這也是一本很神奇的書,每個字每句話,我都覺得很重要,都想仔細琢磨半天,不想錯過任何一個字,因為它們自帶能量的光芒和溫度。張德芬看了這本書,寫下當年暢銷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她說,這本書,不能用大腦來讀,它有一種「看到真理就頓悟」的內在智慧,你需要用心去感受。
  • 佛陀開悟後的一句話,讓佛法盛傳的時間只有500年
    佛陀在菩提樹下開悟之後,感嘆眾生皆有佛性,但是佛陀在當時並沒有傳法度人的想法,於是在眾天神的不斷請求下佛陀才出來度人。佛陀在一生49年的講法中,單單講出世間的般若智慧的法就足足用了22年,可見般若智慧在佛教中修行的重要性,因為要讓自己達到空相就必須具備那樣的智慧。
  • 何路家書:開悟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
    一個人如何才可以開悟?一門深入,長時燻修。除了像你現在上學所接受的基礎教育之外,不論學什麼都是如此。就說學佛,佛陀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是高度道德的教育,是多元文化的教育。佛法是教人過幸福美滿的生活,教人怎樣工作,怎樣待人,怎樣處事接物。這是真實的學問。
  • 這4種行為,可以判斷一個學佛者是開悟成了佛,還是入了魔
    但從古到今,成佛的人可謂寥寥無幾,說明佛法並不是那麼輕易就能修成,覺悟。如今若想學佛,已不如前,再無佛陀或高僧講道解惑,很多人只能自己抱著佛經誦讀,按照其中的法門修行。但是佛門典籍瀚如煙海,光大乘佛法就有二千多卷經書,幾輩子加一起也看不完,且其中經文意思許多晦澀難懂,初學者很容易曲解其意,走入偏門。
  • 真正開悟成佛的人,往往有這些顯著特徵,看看你有嗎
    佛以各種方式顯現在眾生面前,所謂的見到,並非是表象上的見到,而是真切地感受到開悟的過程。開悟見性,明白了佛所說的經義真實不虛,自然就能見到佛了。修佛修的是心,是指心靈的開悟,但是對於開悟許多人並不了解,畢竟學佛之人無數,開悟的能有幾個?
  • 佛教:真正「開悟」過的人,應該是這樣的狀態!
    昔日佛陀於雪山修行,日食一麻一粟,苦行六年終無所得。隨即毅然放棄苦行,在尼連禪河畔接受牧羊女的乳粥供養,又在河水中洗淨身軀,結跏趺坐,日夜參悟,終於睹明星而悟道。釋迦牟尼徹悟成佛的典故我們早已耳熟能詳,不過,佛世時尚有大機緣的眾生從佛修行,得聖賢果位,而佛入滅後,開悟明心者可謂寥寥無幾。俗諺說:「雞寒上樹,鴨寒下河。」
  • 佛說:這三種人慧根最高,很容易開悟,看看有你嗎?
    慧也可以理解為智慧,智慧越高的人慧根越高,慧根越高,越容易開悟。智慧具有照破一切、生出善法之能力,可成就一切功德,以至成道,故稱慧根。每一個眾生因為根器不同,所以成就的功德不同,有人成了佛,有人成了魔,還有人成了高僧大德。
  • 佛陀法力廣大,魔王波旬為什麼不害怕,甚至到跟前耀武揚威?
    熟知佛教歷史的人們在知道佛陀的同時也會知道魔王波旬的,因為他和佛陀有著好幾段的故事,一個是佛陀開悟前夕,魔王波旬的幹擾,再者是佛陀涅槃前波旬的跑到佛前要求佛陀進入涅槃,甚至揚言在未來要讓自己的徒子徒孫進入寺院中破壞佛陀的法。
  • 六祖壇經第二:惠能聞經開悟,背後卻是前世無量佛前中下的善根
    相信一定有這樣的師兄,但至少我還沒親眼見過,大部分都是一邊念佛一邊說是非,非常可惜。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譯文:惠能大師的父親姓嚴,籍貫是範陽,也就是如今的河北一帶,後來流落到了嶺南,也就是現在的廣東。
  • 人開悟時的感覺是什麼樣的?稻盛和夫:這輩子只體會過一次
    他說人生這一輩子,就是用來修煉靈魂的,讓自己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在每一個當下,都動機至善,了無私心,人生達到了這種極為純粹的,完全沒有任何私心地為世人為社會做事情的境界時,就是開悟了。如果有哪個人能做到做任何事情都沒有任何念頭,同時對任何事情,時刻都保有一顆感恩之心,即說明這個人已經開悟,已經成佛!這就是佛陀的出世修行的境界。那麼,為什麼不能有一點貪念?
  • 金剛經第三:真正開悟的人,都是返璞歸真,看看釋迦佛就知道了
    首先整體說明一下,整部《金剛經》被分為了三十二品,其實最初釋迦佛說法的時候都是隨緣教化,根據弟子們的提問來回答,並不像現在的老師講課還有書本教案一樣,根本就沒這些「品」或者「章」的概念。恰恰相反,佛涅槃後諸位弟子把他老人家四十九年說的法分類集結,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三藏十二部的佛經。
  • 佛法:開悟的人,往往都有這三個特徵,你有嗎?
    在我們保持內心平靜的時候,我們都能悟道一些人生智慧,但當我們進入紛繁世俗之中時,我們所悟道的道理又會不知不覺地被遺忘,所以這種開悟只能被稱為小悟,是短暫的存在,不能長久的。要想做到大徹大悟就要在平日勤加修行,這樣我們才有機會一直保持開悟的狀態,不受各種情緒左右,遠離一切煩惱。真正開悟的人,往往都有這三個特徵,看看你身上是否也有呢?
  • 開悟?很難?做到這4點,就是開悟
    想一想,開悟之前的人,其心情肯定是不太好的,不信你可以去問一問佛家的創始人,如果開悟之後,這點表現都沒有的話,那開悟還有什麼用?開悟幹嘛?閒得沒事才這麼做的嗎?實際上,是有關係,李白生活在蜀中,當時那個地方,道士很多,李白在那個地方一邊求仙問道,一邊學習,而這樣的生活也過得蠻久了,像李白這樣聰明的人,我想,他在出去求官之前,就已經開悟了,要不然也寫不出這麼浪漫、闊達的詩。
  • 一個人越想開智慧、開悟,越要積累這一點,否則想都不要想!
    一個人,想要開智慧、開悟,如果福德不夠,想都不要想!南懷瑾先生就曾說過,你再怎麼打坐禪修,也頂不上做一件大善事開悟來得快。就是說的這個道理。福德資糧是開悟的前提,福德資糧不夠,想開悟談都不要談。所以,我們要多多積累福德資糧。其實,我們一般人在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為什麼我就是搞不懂這個道理?為什麼我就沒那麼有智慧?為什麼我就是不能開悟?因為有業障!
  • 《道德經》:開悟者的人生是什麼樣?如何開悟?
    開悟,換一個詞,就是「得道」。換言之,與大道同在、同行,同頻率。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語出老子《道德經》什麼意思?——(道體),你可以看它,卻什麼也看不見,可以稱之為「夷」;如果聽它,什麼也聽不到,稱它為「希」;用身體感官去觸摸抓取,摸不到也抓不著,稱它為「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