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很難?做到這4點,就是開悟

2020-12-14 aha風

引言:

說起開悟,這是一個大家都比較關注的話題,到底什麼是開悟呢?每個人都各抒己見,對其看法不一致,有人說,開悟之後,腦海裡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淡然」二字,也有人說,開悟就是一個「空」字,還有人說,開悟就是「天人合一」四個字。

其實,他們都說的沒有錯,都算是開悟,尤其是最後一點,天人合一的境界,在筆者認為,這是儒釋道三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或許各位朋友看到這裡,就心生疑惑,天人合一到底指的是什麼呢?其實這個很簡單,就是和天地融為了一體,就有點像《風雲》裡面的無名達到了人劍合一的境界。

我想我這樣闡述這個概念,大家會覺得很難,事實上做到「天人合一」還算是比較簡單的。

打個比方,就好比你冬天會穿棉衣,這就是天人合一,可如果你冬天穿短袖,這就是天人不合一,其實說白了,天人合一就是老子見的「無為」二字,做到順其自然、不違背也不幹涉自然即可。

不過,這幾個字說起來容易,要真正做到還是比較難的。不可說,各位自行體會。

好,咱們言歸正傳,在筆者認為,所謂開悟,無非是做到了以下四點。

1、心情愉悅,世界變美好

唉……筆者感到困惑,這個東西該怎麼說呢?好吧,那隨便說一說,各位可以直接拉到底部,中途看看這四個標題,然後看最後幾段文字就夠了。

心情愉悅是開悟之後的首要表現,如果你問我這個世界上有沒有包治百病的藥,我只能說「開心」便是任何病痛、壞事的剋星。

站在人的角度來說,開心會大大地增強人的抵抗力,延年益壽,為什麼有些原本得了癌症的病人,連現代醫學都無法醫治了,卻在不經意間痊癒了,不過是心情愉悅罷了,人也好起來了,世界也是美好的。

想一想,開悟之前的人,其心情肯定是不太好的,不信你可以去問一問佛家的創始人,如果開悟之後,這點表現都沒有的話,那開悟還有什麼用?開悟幹嘛?閒得沒事才這麼做的嗎?

2、凡事看得淡然、不再執著

沒有開悟的人,和開悟的人,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個喜歡較真,一個則看得淡然,就像那句形容男子漢大丈夫的話,拿得起也放得下。

心若放下,風輕雲淡;若放不下,苦的不僅是當下。

我想你們也知道,一個人過於執著,肯定會煩惱不斷,因為這個世界並不是圍繞著你來轉的,就像你們常說的那句話,生活處處是坎坷。

據唐·李白《行路難》:「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單單只是讀了這句話,我們就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恢弘之氣,如此豁達,為什麼李白面對困難都能夠做到這樣瀟灑呢?無非是凡事看得比較淡然罷了。

或許,看到這裡有人會問了,講開悟關李白什麼事啊。實際上,是有關係,李白生活在蜀中,當時那個地方,道士很多,李白在那個地方一邊求仙問道,一邊學習,而這樣的生活也過得蠻久了,像李白這樣聰明的人,我想,他在出去求官之前,就已經開悟了,要不然也寫不出這麼浪漫、闊達的詩。

3、看事情看得比較透徹,不再雲裡霧裡

之所以你總是希望開悟,無非是處處感到非常的困惑,而開悟之後,就猶如大夢初醒,豁然開朗,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師稱之為大師,你向其請教任何問題,大師都能夠行雲流水地回答你,無非是他看事情看得透徹,知道事情原委,其表現,其深層,其本質什麼。

當然,在這裡筆者不得不提一點,大師他們也不是萬能的,他們只能對你生活上的困惑進行講解,懂得不過是人生哲學而已,如果你們問他們數學、物理,他們恐怕不能回答,會對你說:

「孩子啊,你去問你們老師吧。」

那麼也就是說,要想凡事看得更透徹,它需要不斷的學習,不斷地擴大認知,改變思維,因此,我個人比較佩服的還是那些科學家、物理學家,因為他們不但人生看得透徹,而且各方面也都比較懂。

4、內心平靜如水,做事專注,心無旁騖,一切都是那麼簡單

開悟還有最後的一點表現就是,內心平靜如水,波瀾不驚,而且做事專注,心無旁騖。

如果你問我平靜有什麼用,我只能告訴你,它可以讓一切事物都會變得簡單、可愛。

為什麼?

因為,當你平靜的時候,你的大腦就是清醒的,不會迷迷糊糊,跟沒睡醒似的,這時候,你本人就會非常專注,思路也會非常清晰,不管是看事情也好,做事情也罷,都會是非常簡單。

最後,筆者來簡單的總結一下,其實,你們也不必糾結我說的對不對,你們先問一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要開悟?我來替你回答,開悟無非是為了生活更加的美好,規避各種各樣的煩惱,而做到這四點,不就已經達到了要求嗎?

釋迦牟尼菩提樹下

想一想,當年釋迦牟尼為何會選擇出家?為非是看到人世間的痛苦罷了,或是生老病死,或是悲歡離合,或是戰爭不斷。

所以,當你某一刻不為這些事物困惑,便是開悟。

其實吧,開悟的表現是什麼?你不用從自己身上去找,因為你自身本就困惑,找到的機率非但不大,相反會讓你更加困惑,你可以從已經開悟的人身上去找,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你可以通過觀察一些大師身上所散發出來的特點,來從中找出開悟後的表現是怎麼樣的。

就好比南懷瑾先生,你是不是從中看到一股淡然、祥和之氣,不管是任何事情,都處之泰然?似乎都只是玩一玩而已,而且你感覺他特別的親切?這就是開悟後的表現。

相關焦點

  • 學佛開悟很難嗎?只要做到這幾點就容易多了
    大家都知道,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所有學佛人都喜歡探討的話題,也是大家所追求的學佛的終極目標。所以說到這個目標,我們就要談到開悟的問題。所以經常就有人說,如何修行才容易開悟?那這個問題呢?因為談的人多了。所以,大家都各有各的理,各說各的法。那有些法呢?
  • 為什麼很多人學佛很精進,卻很難開悟?
    現在很多人學佛,看似非常的精進、非常的虔誠,但是卻很難達到開悟的境界,甚至連開悟是什麼意思都不知道、都不明了。那麼,這其中的緣由究竟是什麼呢?為什麼非常的精進修行卻很難開悟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 開悟、明德你知道多少?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你能做到幾條?
    進一步了解開悟是4-5年前,看過的一部呂良偉出演的電影《釋迦摩尼佛傳》,影片非常精彩,我被電影中的喬達摩 · 悉達多王子(釋迦摩尼佛)開悟得道後的超能力驚呆了,那種感覺真是妙不可言!據史料介紹,這篇廣為流傳的名作,為孔子弟子曾子所寫,而近代許多學者則考證是秦漢時期儒家作品。文章開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是文章的點睛之筆,其中的「明明德"即指」開悟。
  • 開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開悟者現身說法是硬道理
    這個必須是過來人才有資格說的,否則就是誤人子弟一個人開悟以後,他就會領悟出一套理論,並且他做到了以下三點:人生沒有疑惑生命主動進化指導別人開悟>第三條,有能力指導別人開悟,這說明一個人達到了悟道的至高境界象徵開悟的圖片開悟的人生沒有疑惑
  • 打坐與開悟有什麼關係?
    只要按照戒條去約束自己,心就能定下來,最後生發出智慧,由此而開悟。很多人由此就說,修行,只要去持戒,就能達到開慧的目的。但是我們看到,佛陀當年成道,就是在入深定中,降伏了各種魔道,從而證悟了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那麼,打坐與開悟究竟有什麼關係呢?不僅佛教中講究打坐,道教中也講究打坐。打坐的來源,由來已久。
  • 佛法:開悟的人,往往都有這三個特徵,你有嗎?
    我們以各種方式修行的最終目的之一就是能學習到佛的智慧,最終開悟。開悟就是打開智慧之門,悟出人生的道理的意思。信佛學佛之人對生活或多或少都有所悟,有的人悟道淺顯一些,有的人悟道深刻一些。我們大部分人在學佛的過程中開悟的時間都是相對很短暫的。
  • 萬行書院:什麼是開悟?哪些人容易開悟
    就學佛來講,他們兩個必須合二為一,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方為道。最終理論就是功夫,功夫就是理論。如果你只有理論沒有功夫,你的理論就不夠究竟,沒有功夫的境界。【哪些人容易開悟】【學員:師父,我有一個問題,這兩天法師們在講,有很多人短時間開悟,比如說有一個盜賊,在一個懸崖邊被刀架著脖子,讓他七天之內開悟,這是什麼原因,我們能不能開悟?】
  • 什麼是開悟?與內在自我合一,開悟的種子就在你的體內
    他開始明白,極端的痛苦壓力,迫使他的意識從不幸和恐懼本身的認同中解脫出來,就好像他和這些恐懼徹底決裂一般,留下的就是他的真實本質,那個始終臨在的「我是」,不認同於任何外在形式的純意識狀態。這就是開悟的狀態。
  • 什麼才算是「開悟」?真正開悟的人,往往都有這3個特徵
    也許這就是開悟的狀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否不開悟的人,每一時刻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對同一事情的解釋也在變化;如果是開悟的人,那麼他對世界的解釋就是始終如一的?其實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開悟的人(指真正開悟的人)和不開悟的人重要區別在於:開悟的人不再相信自己的想法是真的,包括任何想法;而不開悟的人則相反,他們無意識中相信自己的任何想法是真的,簡直是「任何」。
  • 《道德經》:開悟者的人生是什麼樣?如何開悟?
    你打坐是形體不動,你的心能做到不動嗎?現在,不妨反觀自身,眼睛看自己,耳朵聽自己,讓自己真正靜下來。消除影像,消除心念。我們雖然沒有說話,但是不停的妄想著,這些妄想還是好像不停地在說話一樣,只不過沒有發出聲音來,而且你覺察一下,雖然你沒有觀看物體,但是物體的影像不停地在心裏面呈現,雖然沒有用眼睛看,沒有用耳朵聽,但是一直能聽到,能看到,這是因為心在活動。
  • 開悟還是誤入歧途
    ,有的將意識造作的境界當作了開悟;有的將理論了知當作了開悟;有的將覺受當作了開悟……在佛教的「四法依」中有「依智不依識」的教誨,而在修持大圓滿的竅訣中也有辨別心識與智慧的實修引導,還有《楞嚴經》中開示了五十種陰魔境界,目的都是為了讓修行人不要誤入歧途,順利趣入菩提康莊大道。
  • 開悟後有什麼變化?
    ——這,也就是佛家所提倡的「正覺」的產生。由於「正覺」的獲得,開悟者對心身內外的事物會感覺到特別清晰和透徹。對此,《楞嚴經》的相關描述是:「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離垢消塵、法眼清淨」、「心見發光、光極知見」、「見覺明圓」、「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心身發光、洞徹無礙」、「十方圓明」等。
  • 佛教:真正「開悟」過的人,往往有這3個特質,你有過嗎?
    理解這個法則然後看到自己的真心,就叫開悟。有時候我們可能只是學了點皮毛,卻誤以為自己開悟了;有可能我們已經悟到了佛理,卻沒有發現。但是這世間萬物都是有跡可循的,有什麼樣的情況發生都會有相應的徵兆。開悟過後,也會有各種不同的狀態。就如佛教中所說的:真正"開悟"過的人,往往有以下這3種狀態,快來看看你有過嗎?
  • 開悟的人是什麼狀態呢
    開悟的人是什麼狀態呢開悟的人也會有各種情緒悲傷憤怒難過都有和沒開悟的區別在於就算悲傷憤怒難過也屬於在「愛」裡面悲傷憤怒難過「愛」就是將各種現象與發生都當成恩典欣然接納讓一種情緒只是在肉體上有感覺和你的內心的寧靜沒有什麼關係能做到痛與苦的分離就算你真的很生氣很難過在肉體上表現得再多麼的極端你的內心永遠是寧靜的
  • 佛陀在家時的三兄弟,想成佛的卻成了魔,想開悟的沒開悟
    他們的修行方式或者各不相同,但是目標應當是一致的,那就是「成佛」。為什麼都想要成佛呢?因為在世人的心目中,「佛」的含義包括了所有的殊勝: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邊的神力;無上的智慧;五眼六通等等等等,不管是衝著哪點殊勝,總之他們都會有堅定而足夠的理由。那麼想要成佛,就會有機會成佛嗎?想要成佛而未成佛的都是普通人,那麼普通人可以成佛嗎?普通人與佛的距離有多大呢?
  • 《心經》經典名句,越看越開悟!
    這些名句,只要不停地去看,最終也能達到開悟。色不易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大意是指,在你沒有開悟之前,你會發現色與空是對立的。當你開悟後,你會發現,色與空,其實本來就是一體。因為在實際的事物,它始終會有消亡的時候。這句意思是告訴我們,不要被世間的任何表象所迷惑。
  • 讓慧能大師開悟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怎樣的解脫境界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既是讓六祖慧能大師徹底開悟的一句話,也是佛陀對當年,對須菩提長老所提的,如何實現正等正覺的問題的回答。這句話,出自佛陀在金剛經中說的,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佛教:開悟後是什麼樣子?
    「開悟」這個詞,一般人聽起來會感覺很神秘,是不是開悟後就可以飛起來了?是不是開悟後就和電視劇裡的「濟公」一樣,有各種神通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玄乎,開悟之後,你還是你,我還是我,跟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
  • 開悟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開悟,即體認到自己圓滿恆常、一無所求、一無所懼的本來面目。從此,不再視自己為一具身體,任何世間的行為都不再引起你的煩惱和恐懼。開悟的關鍵在於: 你只想要開悟。如果希望通過開悟得到什麼,那就不可能開悟。許多人其實是害怕開悟的,害怕開悟了就會失去什麼,就像希望通過開悟得到什麼一樣。開悟,是體認到自己圓滿自洽的本來面目,體認到你所是,與你現在頭腦認為的得到、失去的概念沒有關係。即開悟並非讓你去得到什麼,也不是讓你去失去什麼。開悟,是一道門檻,分開了兩個世界。一個世界裡,你,只是你;另一個世界裡,你是一個概念,是所有「你的」的總合。
  • 開悟的人,描述境界,為何像是說神話?
    在佛教說法中,開悟前,所見所執,無不是虛妄,而開悟之後,頓見自性本真,從此常住不空,再不隨生死而輪轉。但其實,關於開悟,由於本身就是難以言說的境界,就不得不借用比喻,而佛教緣起於印度,有了解的人可能知道,在印度的神話中,誇張是常有的事情,因此聽上去難免顯得像是神話,實則不過是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