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華嚴經》
修行的意義是什麼?修行,也就是修心。當下世俗紛雜,不少人自然心生修道之心。或修道、或修佛,無論何種,皆是修行。但不難發現,今日之寺廟,已非往日之寺廟。逢年過節,若是去往寺廟中,往往是人滿為患。其中不乏寺廟為此大賺"香火錢",還有不少寺廟廣設功德箱。寺廟不靜、僧人不誠,因此佛法不精。在眾多的寺廟中,還是有不少修行聖地,如今日所講——道源寺。
一、 群山環繞、遠離塵世
有言道:"人生處處皆修行。"入世是修行,遁世也是修行,可是紛紛擾擾間、紅塵羈絆處,又有幾人能夠安心修行?不難發現,近現代以來,真正的得道高僧少之又少。而被大眾熟知的人,更是屈指可數。這不單單是因為佛教的信眾變少,更是因為世俗愈發影響深遠。
而道源寺之所以出名,就是其專為修行而建。2001年,在大悲寺僧團指導下,道源寺初建。道源寺依山而建,群山環繞間,環境還是不錯的。和多數寺廟不同,道源寺遠離塵世,在林深幽靜處,特別適合的寂靜修行。這座寺廟在修建之初,僅僅有兩位比丘尼師父與十幾位發心出家的居士。
二、 修行修心、九大清規
若說幽靜深處,算不得修行聖地,那這立下的九大清規,那便是真的專為修行而生。前文說到諸多寺廟往往設有功德箱、長壽燈等,為此來收納錢財。畢竟僧侶是人,也要吃要喝,沒錢可寸步難行。但這道源寺不單單沒有設立專門的功德箱,還禁止香客放錢。這樣的目的,自是契合修行第一條:佛制僧人不得儲備使用金錢。所謂有錢行遍天下,沒錢寸步難行。若是沒有錢,那這些修行之人就只剩下修行了。
修行,自然要與天地相合。所以道源寺深重每日只吃一頓飯,午後就不再飲食,其中也包括水果、飲料等,由此可見這些僧人是真心修行。那沒有錢財供給,僧人不事農作,他們靠什麼養活自己?那就剩下一途——行腳、乞食。在佛教有雲
"比丘者,是乞士,上乞佛法以資慧命,下乞飲食以養身命。"
但凡乞食者,只乞食物、不討錢財。而這行腳,也與乞食相同。只是行腳為足行天下,尋求緣法。九大清規,其中還包含:三衣缽不離身、不化緣、不求人等等,可謂真正意義的"清規戒律"。
三、 潛心修行、謹遵道場規矩
上述九大清規,是否覺得過分嚴苛?修行並非遁世,若是捨棄世俗,是否又會被世俗不容?這點倒不必擔心。從2001年秋季創辦道源寺以來,最初只有十幾人,後來發展到兩百多人。其中包括出家尼眾一百三十多人,發心居士一百多人,還包括一些常住的居士。
除居士外,尼眾對於九大清規要保持誠心,嚴格遵守。道場還堅持男女不共住的原則,在遵守傳統佛規的前提下,共同修行。而尼眾每日只有四個小時休息時間,早上兩點起床、晚上十點休息。除行腳、乞食之外,尼眾一般不離開道源寺。主要在寺廟內潛心修行——坐禪、念佛、學戒。誦咒等。但凡寺廟尼眾,不得著華麗、顏色鮮豔的衣服,一律以灰色為主的染衣。
四、 世人不解、不必言說
若是你在這般寺廟修行,能否受得了?即便是我,若非日上三竿,還不一定起得來。按照現代人的作息習慣,晚上十點夜生活才開始、凌晨才是一天的靈魂。可這裡卻要十點睡覺、兩點起床,若非瘋了,恐怕沒幾人願意忍受這清規戒律。可修行即是如此,若非世人不解,何必修行?
一句"佛說不可言",究竟有多少人明白?修行就是不可言之事,他們不懂,不重要。只要自己能懂心中所求,哪怕一日只睡四小時、無財物在身,也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追求本我,追尋真我。這恐怕也是多數來到道源寺修行的僧眾所想,因為這裡有她們想要的,所以也就來了。
結語
緣法自然,不必強求。這座寺廟就像是一個蒙塵的明珠,即便名不顯、才不露,但是但凡了解,必然會被其吸引。不管批判也好、不解也罷,這座寺廟這般立在深山靜林中,等待有緣人。
參考資料
《海城道源寺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