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刺客》:女性意識覺醒的背後有對社會道德的呼喚

2020-12-22 掬月在手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著名的小說家、詩人和文學評論家, 他發表了三十多部作品,題材包括長篇小說、短篇小說、詩集和文學評論等,被譽為「加拿大文學女王」。

阿特伍德對國家和整個人類懷有極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女性在男權制社會中的「倖存」是阿特伍德作品的重要主題, 她希望通過她的寫作, 可以喚醒加拿大以及全世界的女性, 讓處於困境的女性們增強自我意識, 找到真正的自我。

2000年時,阿特伍德以小說《盲刺客》獲得了英國文學最高獎——布克獎。《盲刺客》情節複雜,線索交織,以82歲的主人公艾麗絲回憶的方式, 向讀者講述了三個故事:艾麗絲和蘿拉姐妹倆的故事;一個富家小姐和一個逃亡中的窮小夥子的愛情故事;想像中的塞克隆星球上發生的故事。

在《盲刺客》中, 阿特伍德展現了女性在男權社會下的封閉意識和失語狀態,而以艾麗絲為例的女性在喚醒自我意識的同時也達到了本我和超我的平衡。另外,蘿拉的瘋狂其實也別有深意,隱藏著弱勢群體對社會道德的呼喚。

01男權社會下女性的失語狀態和自我意識的覺醒

①男權社會下女性的封閉意識

小說《盲刺客》中主要出現了五個女性形象,分別是蘿拉的祖母阿黛莉婭, 母親莉蓮娜, 姐姐艾麗絲, 管家瑞妮和蘿拉本人。

阿黛莉婭忙於光耀家族, 將自我埋汰在繁忙瑣事之中;莉蓮娜隱藏自己對丈夫和婚姻的失望, 用紐扣廠的事務麻痺自己的思想;艾麗絲表面知書達理, 唯唯諾諾, 最終卻用自己的自私和仇恨害死了蘿拉和她的丈夫理察;瑞妮具有敏銳的觀察力, 她洞悉蔡斯家族發生的一切, 但礙於自己的身份, 她在主人家裡時自我是缺失的。

而蘿拉與她們都不相同。她坦誠直率, 敢愛敢恨, 對自己的思想從不遮遮掩掩, 對自己選擇的事非常執著。除了蘿拉外,其他四個女性都擅長隱藏真實的自我,這反映了加拿大的女性們在男權社會下的生存狀態是盲從和失語的,她們的意識被封閉了。

②以艾麗絲為例子分析自我意識的成長階段

在男權意識的壓迫下,女性們的自我意識也在慢慢覺醒,我們可以以艾麗絲的成長過程作為例子。

第一階段是自我意識的缺失

母親去世後, 9歲的艾麗絲擔負起照顧妹妹的責任, 並且還要幫助父親經營工廠, 父親常常給艾麗絲灌輸「這些事都是你應該做的」這種觀念,暗含著女性應該為了家庭犧牲自己的男權思想

在婚姻問題上, 艾麗絲的父親為了家族的利益, 想讓艾麗絲嫁給大她12歲的理察。艾麗絲雖然一萬個不情願, 但是她最終默默地接受。婚後的艾麗絲依然選擇沉默, 沒有理性的思考。連父親的病危電報都被丈夫隱瞞, 無從獲知, 她完全生活在理察的控制之下, 處於失語的狀態。

無論是服從父親的安排,還是對丈夫控制的逆來順受,我們可以看到艾麗絲嚴重地缺乏缺乏自我意識。我認為艾麗絲自我意識的缺乏, 正是在父權和夫權合力的作用下導致的。根深蒂固的父權和夫權標準和社會觀念讓女性處於被動的地位, 她們在父權制社會中顯得無比地順從和無能, 沉默失語讓女性的話語權進一步消失。

第二階段是自我意識的初步覺醒

艾麗絲在婚姻中的妥協忍讓沒有給蔡斯家族帶來更好的生活, 她的父親被理察逼死, 妹妹蘿拉也沒能逃脫他的魔爪, 還被送進了精神病院。艾麗絲在婚姻中作為丈夫的附屬品, 沒有地位, 沒有尊嚴, 始終失語。現實的殘忍讓艾麗絲不得不從沉睡的意識中覺醒, 她開始審視自己的生活和情感, 發現逃避和妥協只會帶來更深的痛苦。

終於,她決定不再壓抑自己, 不再聽從別人的安排。她開始走出門去, 享受生活。她開始和亞歷克斯約會, 對理察撒謊。她希望有一天能夠有不一樣的生活, 擺脫不幸的婚姻, 和丈夫完全決裂。這時,艾麗絲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了

第三階段是尋找真正的自我

蘿拉自殺後,艾麗絲在她的筆記本裡看到了理察對蘿拉的惡行, 她極度震驚, 決定不再沉默和逃避。艾麗絲離開了她和理察的家, 來到了自己的家鄉。她通過自己掌握的證據對理察進行威脅, 讓理察滿足自己經濟上的要求。

她擺脫了以前的從屬地位, 不再是丈夫的附屬品, 開始了自立的生活。她以筆為武器, 書寫了《盲刺客》, 並以妹妹蘿拉的名義發表。小說大賣, 理察因書中揭露的細節而政途盡毀, 理察的姐姐也整日生活在輿論中。

艾麗絲在最後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抗爭, 獲得了獨立的言語空間, 在自己書寫的《盲刺客》中與男性的強大話語達到了抗衡。她終於從男權的束縛中擺脫出來, 走出了壓抑和不堪的生活。這一次, 艾麗絲不再是任何人的配角和附庸, 她找到了自己, 開始了真正的生活。

02艾麗絲本我與超我的不平衡將蘿拉推向深淵

從上文我們可以發現,艾麗絲的自我成長意識轉折點是蘿拉之死,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原因是直到蘿拉死時,艾麗絲的本我和超我才達到了平衡,而這種平衡是找到自我的必要條件。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將人的思維分為三個心理區域:本我、自我、超我

其中本我是意識的最深一層, 只信奉歡愉的原則, 實現自我的欲望滿足, 這是所有心理活動的能量來源。如果沒有理性的約束, 人會因為這種追求享樂的衝動而毀滅別人或者導致自我毀滅。

超我實際上是保護社會機制的道德約束, 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生活中更高的追求,它通過自我壓抑來可知本我那些社會不認可的享樂衝動。超我對本我的約束力量保護了個體和社會免遭毀滅的厄運。自我實際上是外部世界和內部世界的溝通的媒介,是現實世界的我。

可以說, 本我是由享樂原則支配, 自我由現實原則支配, 而超我則有道德原則主宰。換一種說法,本我會使我們變成魔鬼, 超我要我們變成天使或者完全服從社會規則的人。自我在兩個矛盾的極端之間尋求平衡, 進而保證我們的身心健康。但艾麗絲就是因為超我和本我不平衡,才給蘿拉帶來了毀滅。

在蔡斯家族紐扣廠的野餐會上, 艾麗絲和蘿拉同時對富有反叛精神的亞歷克斯一見鍾情。只不過, 蘿拉對待感情的態度是率真坦白的, 而艾麗絲則將這種好感隱匿了起來。結果眾人都以為是蘿拉在和亞歷克斯談戀愛。

對於艾麗絲來說, 按照本我的歡愉的原則, 她當然願意光明正大的和亞歷克斯在一起。但是她永遠也做不到蘿拉這樣, 因為超我的道德原則約束著艾麗絲的衝動, 讓她做一個冷漠、矜持的淑女。

當蘿拉因為懷孕被理察的兄妹強行送進醫院進行手術的時候, 艾麗絲裝聾作啞, 扮演了一個對一切一無所知的角色。但顯然她知道這一切。艾麗絲冷漠的真正原因是, 她贊同蘿拉在亞歷克斯冒著生命危險在戰場上作戰時, 為他犧牲。

艾麗絲在本我的心理層次上認可、讚嘆這種偉大的犧牲, 這種她自己身上不具備的勇敢和無私, 所以她不願意過早地制止。她選擇了聽而不聞, 視而不見, 樂得用各種藉口為自己開脫, 減輕作為姐姐的罪惡感。但由於超我層次上的道德約束, 她意識到姐姐對於妹妹的責任,所以她最終介入了這件事情。

當亞歷克斯死去之後,艾麗絲非常悲痛, 甚至渴望隨他而去。但是她的悲痛是不能表現出來的, 甚至收到了陣亡通知的時候, 她都不能表現出悲傷, 只能竭力保持平靜。於是,她向蘿拉坦白了事實真相,但實際上她知道真相對於蘿拉來說是毀滅性的,但她還是這樣做了,最後導致了蘿拉的自殺。

艾麗絲為什麼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呢?在那一刻,本我的愉悅原則佔了上風。她的悲痛無處發洩, 但是她必須發洩,於是她選擇了蘿拉作為發洩渠道,讓她代替自己和亞歷克斯一同離去。

艾麗絲因為本我和超我的衝突,將情感宣洩到蘿拉身上,以姐姐之名, 毀滅了妹妹的一切。通過這種自私的行為,艾麗絲達到了心理平衡,喚醒了自我意識,卻將蘿拉永遠地留在了深淵。

03蘿拉瘋子般的人生,蘊含深刻的主題:弱勢個體對社會道德的追問

蘿拉在小說裡還被人們稱為瘋子,因為她的言行舉止怪異, 不合常規。根據艾麗絲的敘述, 蘿拉一出生性情上就明顯地與眾不同。她不安寧, 易焦慮, 常產生莫名其妙的精神危機感, 一隻死去的烏鴉、一朵烏雲都會讓她哭泣,但是她對肉體的疼痛卻有一種超乎尋常的忍耐力, 從不為身體上的疼痛哭泣。

她極其相信他人, 而且言而必行, 非常固執, 因此常讓家人不得安寧。她們的母親去世時, 蘿拉天真地相信別人的話, 認為母親與上帝在一起, 因此她並不悲傷。長大後, 她義無反顧地愛上一個身份不詳, 始終處於逃亡狀態的窮小子亞歷克斯, 最終還因他而自盡。

艾麗絲這樣評論蘿拉的與眾不同:

「不過, 也許蘿拉與別人的差別並不是太大。也許她與別人原本就是相同的, 只是大多數人內心一些古怪的、錯位的東西藏而不露, 而蘿拉卻表露無遺——這就是蘿拉為何會嚇著他們」。

從這段評論可以看出,蘿拉之所以有別於小說中的其他人物,是因為她象徵著純潔、簡樸和自然。在這樣的人人自危, 道德每況愈下的複雜社會中, 這些品格尤顯難能可貴,蘿拉與其他人物的世故、做作和偽善形成鮮明的對照。而蘿拉被稱作瘋子,不過是人們對她的行為不理解, 不認同罷了。

單槍匹馬的戰鬥並沒有成功,蘿拉雖然有反抗精神,但最終卻只得到了欺騙和背叛, 一切都徒勞無功。從這個角度看,蘿拉其實是「盲刺客」的一員。

「盲刺客」是什麼?它出自艾麗絲假託蘿拉之名寫的科幻小說——發生在塞克隆星球上「毀滅之城」的故事。「毀滅之城」的伊尼勞人是奴隸, 因為過度編織失明,就被訓練成用手指開鎖, 輕巧殺人的刺客。盲刺客就是像奴隸或蘿拉這種處於弱勢地位,被欺騙和利用的群體。

蘿拉在小說中始終處於失聲狀態,直到最後開車駛上了一座正在維修的橋, 墜崖身亡,以自殺的方式反抗這個社會, 訴說她的不妥協。

我認為蘿拉最後的墜橋, 雖然顯示了她作為個體的軟弱及對現實的無可奈何, 但同時也是她對社會道德的最後一聲絕望的吶喊。「瘋子」蘿拉不過是在反襯著社會的不合理和不道德, 畢竟她的病源就來自社會的瘋狂無序。她讓艾麗絲的自私與理察的骯髒靈魂更加明顯, 也讓她自己的靈魂超凡脫俗。

代表弱勢群體的蘿拉雖然到生命最後一刻仍是失聲狀態,但卻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她的無聲, 會讓讀者迸發出替她申訴, 替她討說公道的衝動, 因而她的無聲不僅使她獲得更多的同情, 同時也使她對社會的控訴更加有力。

寫在最後:《盲刺客》的價值並不限於對女權意識的喚醒,還可以是一種對道德的呼喚。艾麗絲、蘿拉,每一個人物都帶著她們的意義走來。

相關焦點

  • 勃朗特三姐妹文學思想探析:男權社會下的女性意識覺醒
    隨著社會經濟的急劇變化,社會對女性有了新的要求,女性也要掌握一定的技術,以便更好地履行女性的職責,更好的教育孩子。在這樣的經濟環境和教育背景下,卻有幾個幸運兒,她們大多受到了有教養的或博學的父親的影響,閱讀了更多的書籍,在廣泛的閱讀中,她們萌發了女性意識,開始用寫作來抒發她們的情感,表述自己的體驗,為女性自己而寫作。
  • 《廊橋遺夢》:男權意識下女性的覺醒,仍舊離不開男權的窠臼
    這部作品寫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也是女性主義覺醒的時代,作品中也似乎表現出了女性主義的覺醒,弗朗西斯卡生於浪漫之都,渴望女性的獨立自主,那顆少女之心卻敗給了現實的婚姻,而遇見了羅伯特之後,弗朗西斯卡和這個男人交流之後,一見如故,羅伯特給弗朗西斯卡帶來了快樂,帶來了少女夢,雖然相識時間甚短,心靈卻彼此碰撞,兩人短暫的愛情最終還是敗給了現實和責任。
  • 以《諾丁山》為例,淺析好萊塢浪漫愛情電影對女性意識覺醒的刻畫
    可以說,《諾丁山》中主人公安娜將女性意識徹底覺醒的過程完整地展示給觀眾,讓觀眾看到了一位現代女性的成長、成熟之路,也讓觀眾見識到女性意識覺醒給人帶來的力量。影片中,主人公安娜女性意識之所以覺醒,是因為她雖然身份亮麗光鮮,實則深受男權社會的壓迫與束縛。
  • 豆瓣評分8.4《喊山》,無聲的吶喊背後是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透過主人公紅霞影片從深層次的剖析,時代環境下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故事結構:充滿懸疑的敘事風格,跌宕起伏的劇情發展,強烈的引發觀眾好奇心影片中巧妙的運用了電影諸多的拍攝手法,採用倒敘和插敘的現實主義敘事手法,增強了影片內涵的力量,讓觀眾有帶入感的同時又推進劇情發展。
  • 《他是龍》:高級瑪麗蘇愛情故事的背後,是女性個人意識的覺醒
    對於這部影片有很多文章都是從「故事內容」和「事物隱喻」來解讀的,這樣並不能全面地透析此影片的藝術風採,因此,今天我將從「敘事手法、視覺語言、主題呈現」深究三個層面來分析這部電影的創作魅力和其背後女性個人意識的覺醒。
  • 青蛇——壓抑已久的女性慾望的釋放與女性意識的覺醒
    一、原著、編劇我們常說「劇本是一劇之本」,而《青蛇》的劇本是相當過硬的,李碧華和徐克都喜歡「故事新編」,把「傳奇」和「現代」的價值觀、愛情觀等構成「鏡像」,試圖呈現出正邪、理欲、人性層面的辨證,以及女性意識的某種覺醒,這些都使《青蛇》在《白蛇傳》的相關文學、影視領域裡,
  • 《溫泉旅館》:川端康成筆下悲劇女性自由意識的覺醒和反抗
    在描寫女性方面,川端康成更是細膩如發,他像一個雕刻家一樣,描寫、塑造、重構一系列鮮活的女性形象,在《溫泉旅館》中,他就是這樣塑造了多位性格迥異的悲劇女性形象,然而在這些悲劇的命運下,是對女性意識覺醒和反抗的讚揚和希冀。
  • 《愛麗絲夢遊仙境》|童話中的女性意識覺醒
    英國女性的地位依舊低下,她們被認為是男性的附庸品,女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被否定。影片中所呈現的愛情觀與婚嫁習俗,正是19世紀現實社會的映射。主人公愛麗絲在嚴苛的禮教之下,壓抑著自己的天性,變得呆板而沒有活力,這也就是剛入仙境時為什麼大家說她是假愛麗絲的原因。
  • 野性的呼喚,一人一狗的覺醒之旅
    野性的呼喚,一人一狗的覺醒之旅The Awakening Journey of a Man and a Dog星球影院 | Leon君時隔一個月,我終於抽空拔草了哈裡森·福特的新片《野性的呼喚》,這部電影讓我格外關注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衝著78歲高齡的「老瓊斯」去的,其二就是小時候曾讀過
  • 《一則新聞》:哥德式世界中虛幻與現實的交鋒,喚醒女性自我意識
    在南方舊社會,絕對男權統治下,女性只被當做男人的附庸,被無視、被壓制、被排斥,成為社會底層邊緣化的人物,她們渴望更有意義的生活,可是她們的自我意願始終無法得到傾述,心理得不到健康發展。雨與火這兩個意象既是魯比的心理與思緒的寫照,同時象徵了魯比女性意識的覺醒與覆滅。故事一開始,魯比冒雨外出歸來,她一邊在空蕩蕩的客廳裡踱步,一邊自言自語,「傾盆大雨呀,傾盆大雨呀」,對於飽受壓抑的魯比來說,這場雨似乎為她提供了一個發洩的渠道,瓢潑大雨給她酣暢淋漓之感。
  • 女性覺醒的呼喚|細讀《夢珂》帶給我的啟示
    「以後,依樣是隱忍的,繼續著到這種純肉感的社會裡面去,自然,那奇怪的情景,見慣了,慢慢的可以不怕,可以從容,但究竟是使她的隱忍力更加強烈,更加偉大,至於能使她忍受到非常的無禮的侮辱了。」03社會環境:勇敢、正義、有美好追求的夢珂早已被黑暗的現實環境所淹沒。
  • 《傾城之戀》:性別意識覺醒的女性,如何解決婚戀的衝突?
    然而,白流蘇不甘心做情人,從更深層面來說,也表現了她性別意識的覺醒。傾城之戀一、倔強搶親,是為了維護尊嚴在父權制社會中,女性處於被決定的附庸地位,她們多是失語者。不過,晚上不興拜客的規矩肯定不是約束三爺、四爺這些男人的,而僅限於包括流蘇在內的白公館女性。可見這個男權社會雖已衰頹,對於女性的壓迫絲毫不減當年。只是具有女性自覺意識的白流蘇已不再是任由男性欺辱的附庸,面對前夫放蕩和暴力的行徑,她掙脫「三綱五常」的束縛,毅然與之離婚。對於兄母要她作前夫寡婦的主意,她也嗤之以鼻。
  • 別再跟我說道德:只有法治意識覺醒,才能真正提高道德水平
    我們講道德講了兩千多年,為什麼到了新時代的2020年,我們還如此「缺德」?我們為什麼經常說人「缺德」?做道德譴責,甚至憤怒,謾罵,甚至肢體衝突,甚至人身攻擊?道德譴責最狠的一招莫過於道德綁架,扣大帽子誅其心了吧,讓你沒臉做人,顏面掃地。
  • 《再生緣》:從小說立意與人物形象,看女詞人陳端生的女性意識
    古代家庭優渥的女性,自然時間也比較多,看《紅樓夢》就可明白,而且女孩們十分早熟。陳端生十八歲開始寫《再生緣》,本意是為打發時間,以供消遣,並沒有更多的目的。但這部打發時間的作品,以今人的角度來看,實則寫的是一位女性在精神上的覺醒,在女性權利被壓制的時代,渴望展示自我的野心。
  • 「轉載」訪談:覺醒女性主義者的迷茫和糾結
    沈奕斐:當我們說女性主義覺醒的時候,其實說的是女性主體身份。回歸到女性的真實自我,而不是被傳統的刻板印象捆綁。在社會學領域,刻板印象背後有兩個東西,一個叫角色,一個叫行為規範。你扮演的角色和行為規範,決定了人們的刻板印象。
  • 《印式英語》的背後,是對人權與自我意識的追尋與哲思
    電影中莎希從固步自封到邁出國門,實質是導演在深化莎希這個角色,側面反映了莎希的個人女權意識在逐漸覺醒,同時也從側面體現了自己的命運把握在自己手中,同時也弱化了父權的強制性。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很有代入感,我們從莎希身上看到了一種勇於追求心中所想的形象。
  •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從《漢謨拉比法典》探究當時社會的女性地位
    而這位被選中的女僕即使成功孕育了主人的孩子,也並不會得到什麼,甚至孩子也並不屬於自己,這並不會受到道德層面的譴責,都是法典中允許的。可以看出,無論是女主人還是作為奴隸的女僕,幾乎沒有主導自己人生的權利,而兩個身份等級之間面臨的具體待遇、權利又是千差萬別的。然而,即使如此,我們也必須從法典中看到,當時社會女性權利意識的覺醒,作為男性附屬品的女性緩慢上升的社會地位。
  • 83年蛻變路:迪士尼「公主宇宙」背後的女性意識崛起
    1937-2020,迪士尼公主精彩的「進化史」背後,是一場男權社會背景下的女性意識崛起。2016年10月,與時俱進的迪士尼更新了十條「公主準則」,分別是:關心他人;健康生活;分清對錯;誠實;值得信賴;相信自己;忠誠;不以貌取人;盡你所能;永不放棄。
  • 全民生態意識正在悄然覺醒
    2020-03-04 14:05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禁止捕殺、拒絕食用野生動物」成為社會公眾熱門話題。在禁食野味、拒絕「舌尖上的任性」的社會輿論下,全民生態意識正在悄然覺醒。對此,我們應抓住有利時機,乘勢而上,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強化公民環境意識,把建設美麗中國化為人民自覺行動」的要求,大力提高公民生態意識,培育公民生態素養,推動形成全社會生態自覺。
  • 你真正的自我意識覺醒是在什麼時候?
    這個問題是我在一個讀書平臺上看到的,認為有得聊,於是就寫一篇文章。什麼是自我意識覺醒,我個人認為是明白了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有了自己的主意和看法,或者是明白了自己與他人是一樣的,不過不需要依附於他人,有自己的獨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