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朕知道了膠帶紙熱賣 國博冰箱貼也賣萌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臺北故宮朕知道了膠帶紙熱賣 國博冰箱貼也賣萌

國家博物館銷售的「賣萌」冰箱貼。 趙驕健 攝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康熙御批「朕知道了」膠帶紙。

  臺北故宮「朕知道了」膠帶紙熱賣 記者調查發現

  國博冰箱貼也「賣萌」

  最近,臺北故宮博物院將康熙皇帝的御批手跡「朕知道了」印到膠帶紙上,掀起大陸遊客的購買熱潮,一時還成了網絡上熱談的話題。記者走訪京城博物館發現,類似「賣萌」的紀念品在北京的博物館裡也已經開始出現,不過創新還是博物館紀念品的「短板」。

  昨天,記者來到國家博物館,發現在一、二層的展廳外分別有四處紀念品銷售點。負責銷售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各種帶文物圖案的明信片是銷量最好的紀念品。一般來說,國博的紀念品種類比較穩定,一批貨賣完了就進行補貨,不過有時候為了配合展覽,也會推出有特定意義的紀念品,比如今年為了配合文藝復興的展覽,國博就推出了以文藝復興時期人物為鏡面的化妝鏡和文藝復興主題的明信片。

  在國博的紀念品攤位上,記者意外發現了一款「賣萌產品」。這款「賣萌」的冰箱貼,其中一種以國博的鎮館之寶后母戊鼎為背景,以可愛的字體印著「俺很重喲,摔門你試試」;還有一種以漢代的說唱俑為造型,上面寫著「俺老值錢了,麻煩關門輕點」。正在選購的遊客時不時發出被俏皮的解說逗樂的笑聲,「我們這款冰箱貼很走俏,文物形象配合活潑的潮語,遊客們買得非常多。」國博的工作人員介紹。

  不過,記者走訪京城眾多博物館之後發現,類似的「賣萌」紀念品還是少數。在首都博物館地下一層的商店內,除了文物收藏類的書籍,只有部分印有首博館藏文物圖案的明信片和冰箱貼有人在選購,而更多的紀念品基本看不出博物館特色,如手錶、筆袋、貼紙、玩偶等,也少有人問津。

  剛去過臺北故宮旅遊過的市民邢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從來沒有在大陸的博物館買過什麼東西,原因就是大陸博物館的紀念品「不可替代性太差」。「在臺北故宮買到的東西,像以『玉白菜』、『五花肉』等鎮館之寶為造型的紀念品,在其他地方是買不到的。而我們這邊博物館裡面的東西在哪裡都能買到,像北京故宮的那種繡花小鏡子,在京城的很多小攤上都能買到,而且價格也更便宜。」

  去年剛去過臺北的陳先生在比較了兩地的紀念品之後也表示,感覺在文物與實用性的結合上,大陸的博物館還是有些差距。「我們的東西要不然過於突出實用性,顯得特別土;要不然就只凸顯其文物的歷史感,沒有什麼實用性。而臺北的故宮博物院在結合文物性、實用性和時尚感方面做得特別好。」(實習記者 牛偉坤)

相關焦點

  • 朕知道了"
    臺北故宮介紹說,「朕知道了」的創意來自於院長馮明珠2005年策劃的「知道了:硃批奏摺展」,「展覽導覽手冊由當時任研究員的馮明珠執筆主編,目前已再版9次,封面即印有康熙滿漢文硃批真跡『知道了』。」
  • 好物│博物館文創,能「賣萌」的不止故宮一家
    原標題:好物│博物館文創,能「賣萌」的不止故宮一家故宮開啟博物館文創的「賣萌」模式後,多家博物館也都相繼走上了「萌出鼻血」的文創道路,來看看這些博物館的周邊「萌力」幾何吧。天生麗質的她或是化身公仔擺件,或是出現在冰箱貼、膠帶、隔熱杯墊上,為你展現可愛版「簪花仕女圖」「觀鳥補捕蟬圖」。
  • 故宮也玩兒快閃店?「朕的心意」到底是什麼……
    但是令醬油君沒想到的是,故宮竟然也追起了了潮流,在北京三裡屯開了一間快閃店,而且兩天之內商品竟然賣斷貨!  出於好奇,醬油君決定帶領大家的目光一同去看看裡邊到底有什麼名堂。這間故宮快閃店名為「朕的心意」,開設在北京著名地段——三裡屯,這裡一度是酒吧和娛樂文化的聚集地,如今更是匯聚了時尚文化與創意的重要地標。
  • 臺北故宮珍藏的多寶格,是清代皇帝的「玩具箱」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遊覽中,有人會提出「皇帝足不出戶,日常靠什麼打發業餘時間呢?」,這倒是個好玩的問題,臺北故宮裡還真的珍藏了幾十件供清代皇帝解悶的「玩具箱」,我們叫它「多寶格」,我們一起去看看。多寶格原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張臨生介紹:那是皇帝的玩具箱,我們知道小孩子小的時候,很小的時候給他一個嬰兒護欄在裡面,他就不會亂搞、亂動、亂玩兒,然後放一個小玩具箱,他在裡面可以把玩一天一個上午。
  • 臺北故宮推出"航海冒險包" 深受動漫迷喜愛
    臺北故宮一推出就受到動漫迷關注,每包加贈隱藏版寶藏,吸引民眾尋寶。臺北故宮博物院精品以販賣文創商品聞名,近期在網絡商城獨家推出「故宮航海冒險包」,將「國寶」衍生商品與動漫角色結合,饒富趣味的創意發想,引導民眾從不同角度,認識「國寶」之美。據報導,《海賊王》訴說勇於冒險和追求夢想的海上故事,而主人翁─魯夫,更是個善惡分明且十分重視夥伴的角色。「臺北故宮航海冒險包」特別以肉形石系列商品與愛吃肉的魯夫呼應,讓古今中外的「肉食族」跨時空大結合!
  • 臺灣最大博物館,內藏文物近70萬件,人稱「臺北故宮」
    說到故宮,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北京故宮,坐落在我國首都的故宮古建築群,其宏大的規模,雄渾的氣勢,承載了絕大多數人對皇家建築的想像。但故宮不止一座,在我國臺北,也有一座可與北京故宮相媲美的皇家建築群,其珍藏的文物比故宮都多,這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院。
  • 他們惦記給臺北故宮改名,只因被一字扎心?
    臺灣中時新聞網11月27日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傳出將改隸臺「文化部」,還有人建議更名「華夏博物館」。針對此事,國民黨「立委」李德維在臉書發文痛批,民進黨先射箭再畫靶事件再添一樁。他表示,大家心知肚明,故宮這個「故」字,讓民進黨看了扎眼,因為這個「故」字連結了中華文化5000年的道統,連接了臺灣與大陸,牴觸蔡英文的主張。
  • 故宮又上新了
    歷史的長河奔湧向前、時間的結繩銘刻閃耀,從1420到2020,作為承載著中華民族經典文化的集大成之瑰寶,故宮毫無疑問是傳統文化的圖騰之一。經過多年運營,故宮已然形成了第一大國潮IP。從文創周邊到彩妝口紅,從冰窖烤鴨到角樓咖啡,從合作國貨到聯名潮牌,故宮搭建的IP矩陣,每一次跨界都能引發全民熱議,激發大家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興趣。
  • 周邊像故宮博物院這麼好玩兒的博物館,還有好幾個!
    更早一些在大中華地區火得要命的,將臺灣小清新之魂貫徹得淋漓盡致,而且還偶爾走點日系惡搞風的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人家的網絡商城廣告圖,將該館的設計路線總結得很是到位啊!之前「朕知道了」紙膠帶,這可能是近幾年臺北故宮最成功的文創產品之一了。
  • 奇石:臺北故宮「東坡肉」的「姊妹石」
    他於2010年5月13日打電話與我約見,說他在2009年獲得的一塊紅燒肉石,堪與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的肉形石媲美。並告知他已初步查明,臺北故宮博物院現藏的肉形石是內蒙古阿拉善王爺進貢清廷的。此件肉形石與翠 玉白菜和毛公鼎並稱臺北故宮的鎮院三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這一席話使我大吃一驚。我在北京故宮工作50多年,曾經不止一次查閱《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承做活計清檔》以及貢檔和相關奏摺,竟然沒有發現有關肉形石的線索,而於瑞軍先生卻找到了有用的信息,我深感愧疚。為了查明肉形石的來源,我認為有必要親赴張家口觀賞於先生收藏的紅燒肉石 和其他食品類觀賞石。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臺北故宮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臺灣「中時新聞網」)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島內上周傳出臺北故宮博物院將由原來隸屬於臺行政主管部門的二級機關轉為歸屬於臺文化主管部門的三級機關,甚至還傳出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被質疑「去中國化」,引發輿論熱議。
  • 故宮又上新了!
    故宮又上新了!為了讓這些具有寶貴价值的文化元素走進消費者的日常,故宮選擇用兩種高頻消費與體驗方式來帶動它們———開發文創產品和參演電視/網絡節目。2013年8月,北京故宮第一次面向公眾徵集文化產品創意,舉辦以「把故宮文化帶回家」為主題的文創設計大賽。此後,「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這樣漢子」摺扇等各路「萌系」路線產品使600歲的故宮煥然一新,吸睛無數。
  • 來臺北必遊景點,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來到故宮博物院,映入眼帘的「天下為公」很有氣勢。
  • 拿著大陸的文物,卻對臺北故宮「下手」
    據臺媒報導稱:民進黨當局目前開始籌備將臺北故宮降級,原屬於「行政機構」的臺北故宮可能會在不久後降級成為「文化部」的下屬單位,還可能會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者「亞洲博物館」。臺北故宮具有歷史和文化意義 改名就是割斷與大陸的聯結臺北故宮之所以叫「故宮」,這一名稱還要從1948年說起,當時臺北故宮裡絕大多數文物都是國民黨從大陸帶走的,每一件文物都凝聚著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化精華。然而民進黨當局現在要將臺北故宮降級改名,就是要在歷史文化方面同大陸割裂,這是兩岸堅決反對的。
  • 臺北故宮改名?學者潘朝陽:「臺灣永遠是中國的臺灣,不可分割」
    潘朝陽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裡面珍藏的文物,不僅是中國人的也是整個人類文明珍寶,民進黨當局改其名降其級,根本是「臺獨」幻想在作祟。「臺北故宮博物院之實,正是遠溯中華三代國之重器的具體存在,它的重量安放盤固在臺灣,臺灣永遠都是中國的臺灣,此意義何止僅僅是政治上的層次,而是從文化歷史和道統正統的核心貞定了臺灣的生命即是內在於中國的長江巨河中而為此大脈動的不可分割的存在。」潘朝陽還痛罵民進黨是中華民族的叛逆者出賣者,是賣國漢奸。
  • 臺北故宮要改名「華夏文物博物館」?故宮前院長馮明珠:自毀招牌
    國立故宮博物院傳將因應政院組織改造,改隸屬於文化部,因此鬧得沸沸揚揚,外界更流傳故宮將更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一說。對此,故宮前院長馮明珠於臉書貼文表示,自己反對故宮納入文化部,並指若真更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更是愚不可及、自毀招牌。
  • 臺北故宮裡面還有多少寶貝
    臺北故宮裡面還有多少寶貝?臺北故宮是大陸遊客臺灣遊的必到景點,東坡肉形石,和翡翠白菜這些鎮館之寶,讓遊客嘆為觀止。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2018年曾經提到:"1949 年運來臺北的都是書畫、細軟,重的東西搬不動。北京故宮藏品以宮殿,器物等大東西見長,臺北故宮藏品以書畫文物見長。書畫文物在中華文化傳承方面最具分量。"
  • 有人說「北京故宮只剩空殼,真正的精品在臺北故宮」,是真的嗎?
    誰都知道,國民黨大勢已去,他們要逃往臺灣。這時候,一位高級長官過來,對男女老少們喊著:「大家先下船,還有東西要搬上來,要服從安排。」人們哪能聽他的話,一位女士哭喊:「都這時候了,還要我們下船,到底什麼東西能比性命重要?」這位長官叫桂永清,他負責將第三批文物運往臺灣,最終在人們的抗議下,1700件大箱子只搬上去 976箱,整艘軍艦被人和箱子塞得滿滿當當。
  • 小小冰箱貼 也有大市場
    日前,一套名為「湛江民俗」的卡通冰箱貼閃亮登場,一時成為本土文創的新寵,首批200套剛推出即被秒光。小小冰箱貼成為開發本土旅遊文創手信的一次商業探索。    非遺冰箱貼成「網紅」    這套「湛江民俗」非遺冰箱貼顏色鮮豔、造型可愛,頗能吸引人的眼球,一套5件,內容包括雷劇、人龍、醒獅、石狗、遊魚共5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大小約5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松說:"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今天就來說說臺北故宮博物院。一、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