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語文學習中很重要的一塊。因為有些時候,一個成語就能幫你潤色出一篇好的文章,這是因為成語本身,原本就包含著很多意思,所以當一個成語出現在文章中時,人們就會更容易理解你所想表達的意思。
成語能給文章潤色的前提是,你正確使用了成語。但是假如你用錯了成語,可能你文章想表達的意思,也就與你想要表達的意思南轅北轍了。比如說,一些小學生總愛用錯成語,就拿分道揚鑣這個成語來說吧!一名小學生就用錯了它的意思,結果不少網友都因此笑開了花。
這名小學生用分道揚鑣這個成語的時候,錯把分道揚鑣這個成語的意思用成了分別行動的意思。所以他寫出來的句子就變成了,「我家有爸媽和我,每天早上我們三個人就分道揚鑣,各奔前程,晚上又殊途同歸。」
雖然這名小學生知道的成語不少,但是他卻不明白這些成語的意思。所以他把這些成語都用錯了,所以他的作文也就成為了一篇用成語堆砌起來的作文,完全沒有了靈魂。而這個案例也告訴我們,一定要正確理解成語的意思,因為只有把成語用對了地方,它才能起到給文章潤色的作用。
今天,我們就不再說分道揚鑣了,因為大家可能都都已經知道了它的意思。所以今天我們來看看「目無全牛」這個成語,因為這個成語也是一個非常容易用錯的成語。
從「目無全牛」這個成語的表面意思來看,很多人可能都會把它的意思誤認為是,「眼睛裡看不見整個牛,從而說明一個人沒有全局觀念。」但實際上,「目無全牛」的正確理解應該是,「眼中沒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結構。比喻技術熟練到了得心應手的境地。」
可能大家了解「目無全牛」這個成語,都源自於曾經學過的一篇課文,《庖丁解牛》。但實際上「目無全牛」這個成語,真正的來源卻是《莊子·養生說》。
在《莊子·養生說》中有這樣一句話,「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它的意思就是,「開始我(廚師)宰牛的時候,眼裡所看到的沒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後,不再能見到整頭的牛了。」
後來廚師繼續說道: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視覺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擊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來解牛。
而這些也說明了這個廚師解牛的技術非常嫻熟,非常高超。後來這個典故就演變成了成語,「目無全牛」。所以最終,「目無全牛」這個成語比喻的就是,一個人技術很熟練,熟練到不用看到全部,就能夠知道該如何去做。
所以現在,你理解「目無全牛」這個成語的意思了嗎?它的正確理解,又跟你想的一樣嗎?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