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涼蔬菜產業鏈串起農民致富夢

2020-12-15 央廣網

前不久,廣州江南市場,一種當地人俗稱的「廣東菜心」被正式更名為「寧夏姚磨菜心」。「現在當地人都知道寧夏固原的蔬菜品質好、口感好,都認寧夏這個產地。」一位長期往返於寧夏廣州之間的菜商感慨道。

這種姚磨菜心產自原州區姚磨冷涼蔬菜基地。

從單純帶領農戶靠種植經濟作物解決溫飽問題,到發展壯大優勢產業,產品遠銷廣東、貴州、四川、重慶、香港等地,聞名遐邇,原州區冷涼蔬菜基地走過了13年不平凡的探索之路,逐漸形成從生產、冷鏈、配送到訂單銷售的完整產業鏈。

原州區氣候涼爽、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等氣候條件和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原州區成為黃土高原獨特的夏秋蔬菜生產優勢區域和設施農業優勢生產區。從2007年,原州區冷涼蔬菜種植起步,在邊種邊學中,逐漸成長壯大,走上一條產業化發展的興盛之路。

「我們的番茄,從採摘到運往廣州市場銷售,只需48小時。從種到摘、到售,全程可控。」原州區瑞豐蔬菜產銷合作社辦公室主任馬仁說。

如今,原州區姚磨冷涼蔬菜形成了育苗、採摘、預冷、分揀、包裝、外運等全產業鏈。目前育苗面積10萬平方米,年育苗能力3.5億株,自給率70%。大田種植蔬菜20.2萬畝、設施溫室種植1.8萬畝。建有規模化預冷庫、製冰車間8處5萬平方米,各類冷藏運輸車近百輛,預冷能力達到80%以上。堅持蔬菜外銷與內供相結合,全區共建立蔬菜分揀包裝車間、泡沫箱廠各2處,建立外銷窗口13處,產品遠銷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外銷率達70%以上。在固原市區建立冷涼蔬菜直供直銷門店120個,實現直供直銷。同時,建立中國鐵路集團蔬菜定點配送中央廚房,利用「扶貧產品銷售專櫃」「扶貧產品專區代銷點」,開啟原州區蔬菜鐵路消費扶貧模式。

冷涼蔬菜基地的初衷是帶領周邊農民脫貧致富,在發展中始終堅守初心。來自固原市原州區彭堡鎮的農民徐喜平家中有地,種著小米、馬鈴薯、土豆、胡麻等農作物,農閒時節就到冷涼蔬菜基地打工。「夏天採摘、分揀、打包、貼標,冬天挖土、平田。一年差不多能在這裡幹6個月,一年能掙一兩萬元,不耽誤自家種地。」徐喜平告訴記者。

原州區冷涼蔬菜基地負責人介紹,原州區目前有5家龍頭企業、70家合作社,建成26個設施農業園區和4個萬畝、10個千畝標準化露地蔬菜基地以及2個旱作覆膜蔬菜基地,示範帶動種植冷涼蔬菜22萬畝。預計2020年蔬菜總產量82.2萬噸,實現總產值13.6億元。基地帶動1.7萬戶農戶參與,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300戶。通過「基地+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把周邊甚至其他地區的農民吸納到蔬菜產業中,參與分享產業發展紅利,有效帶動原州區5.3萬群眾種植蔬菜10.6萬畝,戶均年增收2.5萬元,蔬菜產業收入佔原州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4%。

冷涼蔬菜基地用工數目龐大,不同崗位收入也不相同。「技術含量低的崗位,一天只能掙100元。田間管理崗位、技術崗位,收入翻一番都不止。基地現在還外聘450多名來自貴州、雲南、四川的技術農民,月收入都超過5000元,部分人甚至月收入上萬元。」馬仁說。今後,冷涼蔬菜基地致力於培養更多的當地技術農民,吸引有文化的新型農民加入冷涼蔬菜產業,繼續探索發展致富的高質量產業之路。(記者 楊娟 文/圖)

蔬菜自動傳輸系統引來記者圍觀。

相關焦點

  • 靖邊高山冷涼蔬菜助推脫貧顯成效
    記者 盧新智「高山冷涼蔬菜是我們農民的『金蛋蛋』。我們村5300多人,有3萬畝耕種地,93%的耕種地發展高山冷涼蔬菜產業,去年的蔬菜收益突破2億元,人均收入超3萬元。過去的貧困戶殷文軍,今年種植塑料拱棚芹菜、辣椒等10個品種,目前已收入20多萬元。」靖邊縣伊當灣村負責人高興地對記者說。
  • 百億級「菜籃子」託起農民致富夢——張掖市甘州區蔬菜產業發展紀實
    百億級「菜籃子」託起農民致富夢——甘州區蔬菜產業發展紀實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祁玉潔近年來,甘州區堅持把蔬菜產業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支柱產業來培育,以打造綠色蔬菜「百億級產業體系」為目標,以規模化、精細化、標準化、品牌化生產為方向,加大投入力度,全區蔬菜種植面積達到40萬畝、產值超過20億元,已成為西北地區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
  • 江村鎮:特色農業產業鏈奏響致富交響曲
    近來年,江村鎮堅持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找準黨建引領農業產業發展的切入點,構建「縣有多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格局,全鎮特色農業蓬勃發展,擦亮了農業品牌,拓寬了農民致富路。建好班子,夯實基層組織築堡壘。
  • 小軟棗實現山溝農民致富夢
    秋日的暖陽不僅映亮了顆顆飽滿的碩果,也映亮了農民們的笑顏。「真高興啊,這回好日子見亮了!」村民金淑清捧著剛剛採滿軟棗的大筐高興地說。 」 磙子溝村位於本溪縣北部的大山溝裡,交通不便,區位閉塞,這裡村民們的思想一直都很保守。春天播種幾畝種子,秋天收穫一倉苞米。空有「好生活」的夢想,卻找不到實現的路。
  • 小土豆圓了胡陳農民致富夢
    來回行駛的拖拉機、彎腰分揀打包的農民、滿裝的一框框土豆……5月20日上午,筆者來到寧海縣胡陳鄉西翁村,土豆地裡一派忙碌景象。農民們正在將剛挖出來的新鮮土豆一筐筐地裝上車,運往寧波、杭州等地。土豆是胡陳鄉農業支柱產業之一,平均每3戶村民就有1戶種植土豆。「胡陳土豆品質好,得益於這裡的砂性土壤以及特殊的地理環境。」
  • 陽白村1000餘戶農民增收致富
    陽白現代農業循環園區就是該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農民企業家孟福鎖一手創辦的。2005年,時任陽白村村委會主任的孟福鎖,針對當地水源、土質、環境等優勢,利用自有資金開始了酒廠的籌建。在購進原料、組織生產時,遇到最棘手的問題是資金嚴重短缺。
  • 「致我們的2035」「農民院士」的產業致富經
    中國之聲特別策劃《致我們的2035》,26日推出《「農民院士」的產業致富經》。朱有勇,1955年生,雲南箇舊人,植物病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他帶領團隊紮根深度貧困的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用科技力量改變當地貧困面貌,成為全國科技扶貧的典範,2019年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
  • 邳州農商銀行支持農民開發分洪灘地發展致富
    近年來,邳州農商銀行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持續加大對農業的培植和支持,以全產業鏈發展為方向,加大對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力度,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優勢產業,起到「支持一企、帶動一村」「支持一社、帶動一片」的作用助力了鄉村振興發展。圖為在農商銀行支持下的呂灘村承包大戶魏賢虎種植的黃心大白菜基地裡農民高興正收穫豐收的果實。
  • 「合作之花」盛開在特色產業鏈上
    原標題:「合作之花」盛開在特色產業鏈上   近年來,山東省利津縣鹽窩鎮立足當地蔬菜、林果、畜牧、蓮藕等
  • 農民的兒子王永存:願傾注畢生心血幫農民走上致富路
    ,他卻決心通過學習知識幫助農民改變貧窮的生活。早年,在王永存的指導下,農戶種植的大田作物產量提起來了,但農民的收入水平還是不高,他開始根據農民們的需求拓展自己的研究領域,從大田作物到蔬菜、果樹、花卉,現在他精通多種農作物種植技術,並且有針對性地指導農民分辨病蟲害,幫助他們穩產增產。
  • 勞動者之歌|農田裡的「蔬菜醫生」——全國先進工作者關慧明的一天
    今年58歲的關慧明是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新技術開發服務中心科技特派員,他總是喜歡稱自己是「農民科學家」。工作35年來,除去極端天氣不能出門,每天到田間地頭查看蔬菜的生長情況是他不變的工作習慣。11月27日,關慧明在實驗室查看提取的蘆筍汁液。
  • 借雞還雞 農民老向一年淨掙36萬
    近年來,雲陽縣採取「龍頭+產業+基地+農戶」的模式,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建基地興產業,一個龍頭企業帶動一個產業,形成縣內龍頭企業全產業鏈格局,而產業鏈上每個環節都成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沃土。「我們將宏霖集團肉雞養殖、肉雞加工、肉雞醬料的全產業鏈留在了鳳鳴。」鳳鳴鎮宣傳委員譚文蓮說,就養殖來說,又採取了借雞還雞的模式,即公司提供雞苗,農民借來養,約一個月後再還給公司,根據雞的品種不同,每隻雞農民可獲利3角到7角不等。
  • 讓我們一起為農民做點事情--蒙恩惠農
    中國是農業大國,卻不是農業強國,面對農業基礎薄弱,農村勞動力流失,農民文化程度較低導致農業科技化轉型慢等方面問題,農產品滯銷便是當下較為重要需要解決的問題。   蒙恩惠農方舟隸屬於蒙恩集團,是一家以助農扶農為己任的P2C移動電商新零售平臺,平臺以扶農助農為己任,擁有專業的新零售運營團隊與助農扶農團隊,是蒙恩集團倡導的【中國夢 農業夢】理念中的重要一環,在嚴格控制農產品質量的同時,為農民提供公益、便捷的網際網路銷售渠道,讓農民真正擁抱網際網路。
  • 山溝裡的西紅柿成了農民的「致富果」
    為了延長西紅柿產業鏈,浮山縣敦盛食品加工有限公司遵循「以人為本、科技為先、質量第一、服務至上」的管理宗旨,遵循「讓客戶滿意,讓農民實惠,讓政府放心,讓企業發展」的發展理念,堅持「尊重客戶,理解客戶,持續提供超越客戶期望的產品和服務,做客戶們永遠的夥伴」的服務理念,堅持「一業為主」發展戰略,立足當地資源優勢,外拓市場內抓管理,以「支部+公司+農戶」的模式,為了帶動農戶脫貧致富
  •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致富經
    記者古哈爾攝眼下,洛浦縣利民農民專業合作社承包種植的130畝大白菜、恰瑪古等農作物大豐收。恰瑪古豐收。記者古哈爾攝11月23日,在洛浦縣杭桂鎮其力蓋加依村大田裡,農民將白菜、恰瑪古、蘿蔔從地裡挖出,清理乾淨後堆放在地頭,裝袋、稱重……一片忙碌的景象。
  • 灣區「菜籃子」農民「搖錢樹」!產銷兩旺背後的扶貧攻堅樣本!
    9月22日,適逢中國農民豐收節當日,採訪團首站來到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蘭州高原夏菜榆中專供基地,深入了解高原夏菜從田間地頭到居民餐桌產業鏈的全過程。記者了解到,未來5年內專供大灣區的蘭州高原夏菜有望達到80萬噸,大灣區的居民將可以吃到更多質優安全的蔬菜。
  • 處暑過後,有哪些蔬菜還能播種?種菜的朋友要抓緊了
    對北方農民而言,處暑過後,一些生長周期較長,且適合露天種植的蔬菜品種是越來越少,那麼,處暑過後還有哪些蔬菜可以種植呢?下面給大家列出幾種處暑過後還能種植的蔬菜,想要種菜的朋友要抓緊時間了。3、萵苣類蔬菜萵苣類蔬菜,包括生菜和油麥菜,還有萵筍,它們都是喜涼性的蔬菜。萵苣類蔬菜種子發芽的適溫在15~20℃,處暑前後非常適合播種,喜歡種生菜,油麥菜,萵筍的朋友那抓緊時間播種了。
  • 農民創業園,讓農民在家門口實現創業夢、脫貧夢!|遍地英雄下夕煙(86)
    現在我們連城扶持農業的,農民創業園扶持很大,我看很多朋友以前原本都是在外面做這個銷售的、做花卉,都回來做這個電商,都做得挺好的。所以我就回來跟他們一起抱團,去把這個電商一起把它做起來,帶動這個貧困戶一起發展。
  • 農民豐收|河南滑縣:特色種植成為農民致富新途徑
    「以前種植白菜、蘿蔔等傳統蔬菜,畝均收入兩三千塊錢,現在改種蔓菁、苤藍、芥菜等特色蔬菜,收入能翻兩番,不愁銷售。」2020年12月10日,走進河南省安陽市滑縣王莊鎮後王莊村百畝特色蔬菜種植園,十幾名村民正在收穫新鮮的蔓菁、芥菜、苤藍,空氣中瀰漫著濃鬱新鮮蔬菜的清香,王莊鎮後王莊村菜農王紅黨說:「這是一種幸福的味道。」
  • 寧鄉青山橋鎮:紅薯串起脫貧致富產業鏈
    初冬季節,天氣寒冷,閒下來的農民常窩在家裡烤火聊天。但在寧鄉西部山區,青山橋鎮田坪村的村辦企業楚之源農副產品加工廠,卻是一派火熱景象。脫貧後的村民有的將自家剛挖出來的紅薯送來變現,有的在這裡現場加工、打漿取粉……豐收的喜悅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